《爱莲说》教学设计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7795927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莲说》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爱莲说》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爱莲说》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爱莲说》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爱莲说》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年 级教学形式教 师单 位课题名称学情分析分析要点:学生对于莲花不陌生,对于莲花的品质也能大致理解,但对于莲花所寄托的寓意理解上有些困难。同时,对于说这种文体学生也是初次接触,较难理解,所以要先介绍一下。利用多媒体课件,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对莲花有较为形象的理解教学目标分析要点: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

2、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 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 学生先学,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

3、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 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后教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五、学生再学,翻译课文学生利用工具书、课后注释,自己译文,同桌互译六、教师指导,翻译课文请几位

4、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指导重点字词和句子第二课时一、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

5、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6、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7、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

8、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二、 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三、 指

9、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四、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 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板书设计爱莲说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作业或预习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完成基础训练。自我评价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