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779515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6.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一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一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一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一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章节要点1 .原始社会时期舆论萌芽2 .先秦时期舆论的二元对立3 .二元对立舆论维护统治4 .官僚体制内外的舆论秩序5 .古希腊的自由舆论场6 .文艺复兴公共舆论的崛起第一节舆论传播的源头一、争议性观点舆论的源头在不在原始社会?理解出现国内、国外两派学者,我们以国内学者为主。国内学者承认原始舆论,是强调原始舆论作为一种社会制约力量的存在,甚至从马克思的典籍中,也可见类似的见解一一“在小的地区和小的天然集团里运用时,它所依赖的惩罚性制裁部分是舆论,部分是迷信”;而国外学者普遍持否定观点,则是强调舆论的功能性、争议性、动态性以及个体表达的主体性。二、舆论的溯源识记人们依据习俗

2、和禁忌来调节社会生活,在此基础上的所议所论,构成了原始的社会舆论。1 .考古发现证明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舆论西安半坡氏族公社聚落遗址发掘出“大房子”,显示了适于进行舆论活动的固定场所。2 .史书的记载也可以窥见端倪尚书尧典记载了尧选贤任能的情况,是原始社会政治生活的真实记录。除此之外,民族志的大量材料也能提供类似的依据。有些民族至今仍保存着原始议事的风貌。三、关于原始舆论的评价应用原始社会中原始舆论尚处于萌芽状态,在没有法律和国家机器的情况下,原始舆论作为一种社会制约力量存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群体的价值关系。1 .原始社会中,作为人的个体意识尚未从集体意识中分化出来一是,从物质生存条件

3、来说,最初的原始社会环境是很艰险,面对强大的自然力,个体无法独立生存。二是,从经济形态上来看,氏族组织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社会最初的经济形态,即原始的采集一一狩猎经济。2 .主体意识的替代物一一巫术,实质指向人的主体自我意识原始社会,由于民智的幼稚,对于自然界所发生的现象,原始先民不能了解其中的原委,只能寄托于外物,巫术得以产生,巫术不仅将对自然因果的科学解释与价值意义的信仰贯通为一体,相互支持,而且巫术对人的身心强有力的震慑与控制,使其实质指向人的主体自我意识,不自觉地成为原始先民主体意识的替代物,并包含了人性主体性的萌芽。3 .原始社会末期提供了前提一是个体意识的发展;二是集产社会的崩溃;三

4、是利益分化;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舆论具有了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对抗色彩。第二节先秦古典舆论思想的二元对立分析舆论思想是政治思想的一部分,对舆论思想的探究往往需要对政治思想进行必要的追根溯源。一一舆论为政治服务一、先秦古典舆论观之分野1 .民本主义舆论观:代表人物为西周的政治思想家周公旦,他提出“民监论”,提出“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管仲(“民心”)、孔子(“泛爱众”)、孟子(“民贵君轻”)、荀子(“载舟覆舟”)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民本主义。识记2 .轻言主义舆论观:代表人物为商鞅和韩非子。商鞅“民不可与谋”论,人民中的智者和愚者都不能言事;韩非子认为君臣、君民之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绝无仁

5、义可言,必须把全国人的思想统一到法令上来。“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识记二、先秦古典舆论观的理论溯源1 .民本主义理论基础周公的“以德论天”儒家的“借天为说”儒家政治哲学认为,只有圣人可以成为真正的“王”,真正的理性社会已经过去,周王朝所建立的社会政治制度即是顶峰。2 .轻言主义的理论基础“以道为常,以法为本”,就是让人们按一切国家的法律制度来办事。三、先秦二元对立古典舆论思想的政治实践与功用理解1 .民本主义的旁落民本思想更大程度上是停留在思想观念,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并没有在社会实践中广泛推行。2 .轻言主义的得势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秦相李斯贯彻韩非学说“禁言纲领”。李斯把法家

6、轻视舆论的思想无以复加地推向极致,第一次正式给舆论加上“惑乱黔首”“非今谤上”的法律罪名。3 .民本主义与轻言主义的调和秦二而亡,暴露了一味贯彻法家思想的局限性;汉高祖“明倡儒经,暗行法术”;百家之言中,孔学更有与法家共同承继中央集权的可能性。四、我国古典舆论观之实质解析1 .民本主义舆论观的实质应用 民本主义思想不过是描绘了一种君主制度的理想模式,它属于统治阶级的得民之道、保民之道、治民之道。 民本主义思想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政治实践上,均未超越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范畴。 到了近现代民主社会实现了事实上的“民治”,真正意义上的民本主义舆论思想才在社会公共管理决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2 .轻言主

7、义舆论观的实质实现了集权统治,又孤立了君主。它的进步性在于,现实地顺应了社会大一统的集权统治;但其历史局限性也不可避免。-是,韩非所鼓吹的“法”是与贵族阶级相对立的新兴地主阶级意志,所谓的“法治”也正是以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为形式的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二是法家主张绝对的社会控制,由于在政治实践中实施了高压政策,最终也使“轻言”演化为“禁言”而流于极权主义路线。三是,虽然法家学派的轻言主义路线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但“韩非最真实地揭开了君臣、君民之间的帷幕,“禁言”使百姓处于人人自危之中,无形中将君主公开置于百姓对立的位置,甚或使君主陷于孤立,事实上给维护君主统治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副作用。总之,民

8、本主义舆论观的理想性与轻言主义与论观的现实性,使二者呈现出二元对立的色彩,但无论如何相互指贡,二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深远,都有毋庸置疑的进步意义。第三节舆论的流变一舆论秩序的演化一、先秦社会的舆论秩序L夏商、西周奴隶君主制下的舆论秩序识记夏商时期,舆论控刎最主要的手段就悬神谕的亲教控利,即利用人们对于强大自然力的崇拜来控制人们的思想。西周周公旦通过“制礼作乐”,用国家立法的形式规定了各项礼制,借此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礼乐也逐渐成为舆论控制的主要手段。夏商和西周时,统治者搜集民意考察民生的最主要途径是采风制度,民歌民遇悬主勇的舆论载体。因此,采集民风,实则采集舆论。2 .春秋战国时期的舆论秩

9、序识记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巨变的时期。此时文化领域最重要的表现是“礼崩乐坏”。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崩乐坏”乃至战乱频仍,一方面使得社会舆论得以自由释放,并形成了以“土阶层”的舆论激荡为主要表征的“百家争鸣”;另一方面又在社会结构的变化中酝酿着“天下一统”的崭新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舆论一律”的政策尝试渐显端倪。二、封建社会的舆论秩序理解秦汉以来的宗法专制社会,官僚政治是作为专制政体的一种配合物而产生的。在这种社会体制下,中国古代言论的特性大体是多言论而少自由。所谓多言论,即体制内建议、争论、著述汗牛充栋,所谓少自由,即来自民间的言论寥若晨星,并且言论者多隐匿。L官僚体制内的纵向传播这种纵向的舆论传

10、播路线又分为两条:上行路线,表现为进谏与纳谏的统一;而下行路线,则表现为教化与顺化的一致。这种纵向的舆论传播以完备的舆论体制形式表现出来。朝议制度朝议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的民众大会,在春秋时期,也有类似的共议国是的形式,但到秦代始有正式的朝议。历史有名的朝议事件是盐铁之议,又称盐铁会议,是汉昭帝时,霍光组织召开的次讨论国家现行政策的辩论大会,其本质是对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各项政策进行总的评价和估计。谏律制度中国历史上与“言路”相关的政治设计,是御史监察制。御史又称言官,其身为天子之耳目,职责是采用“建言”(即批评)的方式,批评政治中的弊端,包括皇帝本人的行为、官员的腐败。并提出惩罚建议。即

11、通过进谏、议论得失、张扬民意、制衡君权,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官报官报尤以邸报为代表。一般认为,邸报是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发端。3 .官僚政治体制外一一士人的舆论表达理论化表达:代表人物是东晋学者鲍敬言,代表作无君论。清议:即多党评论,是乡里人对某人德行的评价,特指东汉期间维护政治和道德的纯洁性的批评运动。党议(攻击宦官,自我标榜):东汉末年开党议之先,始于甘陵,盛于太学,衰于两次党锢之后。党议一是攻击宦官,裁量执政;二是各树朋党,自我标榜,相互攻击。上书请愿:汉朝初创,宋朝突出;具有礼贤下士的功能。4 .官僚政治体制外的横向舆论传播传语时论或诗歌谣谚:“谣”,是出自民间能流传很广的不讲究音律格式

12、、不求配乐的诗谣俚歌。“谚”,即广为流传的熟语、俗语。谶chn谣:预告社会变化、时事动态及个人(主要针对政治家)命运的一种谣谚。三、舆论的流变一西方舆论的演化1 .前提一一古希腊城邦的奴隶民主制城邦的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由公民集体决定2 .古希腊城邦的舆论状况广场演讲全体城邦公民都可以在市政广场等公共场所表达自己对国家政治生活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舆论的碰撞与整合,进而形成代表某一阶级的舆论观点。舆论领袖在城邦民主最发达的时代还产生了一大批“智者”,“他们教公民表达自己政治信念、阐述自己政治观点、进行政治辩论的方法和技巧。舆论思想古希腊三贤的舆论观应用苏格拉底一一主张坚持真理,讨论自由;柏拉图一一考察

13、意见的认识特性:对舆论持消极否定态度;他认为“一个统治者如果不致力于自身品质的提升,而去迎合民意,声称以民意为依归,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领袖,而是蛊惑家”。亚里士多德一一强调舆论的整体效能:他心目中理想的治国方式应当是法治,但也能接受按照大多数意见处理;他对舆论持有一种积极肯定的态度。3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是市民社会的兴起。公民的范围越来越大,拥有的权利也越来越广泛。公共领域经历了资产阶级公共权力领域的崛起和市民化公共领域的孕育。公共权力领域的崛起:劳动阶层发展为市民阶层,作为政府的对应物,市民社会建立起来;私人作为公共权力的受众成为真正的私人自律领域。那么,随着公共管理和私人自律的

14、紧张关系的建立,国家权力的管理对象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众”。与此同时,新闻出版物日益显示出的社会冲击力,使得“政治报纸”日报成为统治工具。市民化公共领域的孕育:市民化公共领域的崛起表现在,18世纪中后期的市民自主性的增强,音乐和艺术日益摆脱了社交或功利的表现功能,哲学、文学、艺术的批评领城开始自我启蒙,稳定的团体(讨论)形成了潜在的政论团体,私人自律观念的实现,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分离,等等。尤其在18世纪后期,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的崛起为人们经常性集聚提供了可能,也为市民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宫廷宴会和沙龙一一面向贵族咖啡馆面向中间阶层酒馆、酒吧面向平民小结:第一节舆论传播的源头争议性

15、观点、舆论的溯源、原始舆论的评价第二节先秦古典舆论思想的二元对立分析先秦古典舆论观的分野:民本主义舆论观(周公旦)、轻言主义舆论观(商鞅和韩非子)先秦古典舆论观的理论溯源:民本主义理论基础,儒家思想;轻言主义的理论基础,道家和法家先秦二元对立古典舆论思想的政治实践与功用:民本主义的旁落、轻言主义的得势、民本主义与轻言主义的调和我国古典舆论观之实质解析:民本主义舆论观的实质,没有超越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轻言主义舆论观的实质:实现了集权统治,又孤立了君主第三节舆论的流变一一舆论秩序的演化先秦社会的舆论秩序、封建社会的舆论秩序、舆论的流变一一西方舆论的演化【单选题】民本主义舆论观代表人物是()。A.周文王B.周公旦C.尧D.禹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民本主义舆论观代表人物为西周的政治思想家周公旦,他提出“民监论”,提出“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建立了礼乐制度。【多选题】我国官僚政治体制之外的舆论秩序特征,包含()。A.自由言论B.乡党评论C.党议D.上书请愿E.朝议制度正确答案AB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