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后思考题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7792197 上传时间:2023-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4.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课后思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理学课后思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理学课后思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理学课后思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理学课后思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课后思考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第一章 绪论一、名词解释内环境: 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即 细胞外液。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体液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动态平衡)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 的形式。(快而精确)体液调节:是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作用缓慢,广泛持久)二、简答题1、试述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及其特点神经调节: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 要的形式。特点:迅速、精确而短暂,有一定局限性 体液调节

2、: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特点: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自身调节: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 应性反应特点:幅度和范围都较小,灵敏度低,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2、简述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揭示细胞和组成细胞的分子特别是生物大分子的生物 学特性和功能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以器官和系统为对象,揭示其功能活动的规律、机制、 影响因素以及在整个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整体水平的研究:以完整的机体为对象,观察和分析在环境因素改变和不同生 理情况下各器官系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以及完整机体所作出的各种反应的 规律3、举例说

3、明正反馈和负反馈的调节机制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例如:排尿反射的过程中,当排尿发动后,由于尿液进入后尿道并刺激此 处的感受器,后者不断发出反馈信息进一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 使排尿反射一再加强,直至尿液排完为止。 血液凝固:凝血发生时,许多凝血因子按顺序活化而产生级联反应, 一个凝血因子的活化可引起许多凝血因子的活化,下一级凝血因子 的活化又反过来加速活化上一级凝血因子,从而使效应不断放大和 加速。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 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4、,称为负反馈例如: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动脉血压TT (反射)T抑制心脏和血管活动T心脏活动减弱、血管舒张T血压J 动脉血压(反射)T增强心脏和血管活动T心脏活动增强、血管收缩T血压T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名词解释兴奋性: 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 征之一静息电位: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 膜电位波动。阈强度: 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电位: 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局部兴奋:由少量钠通道激活而产生的去极化

5、膜电位波动 二、简答题1、什么是静息电位?其产生机制如何?概念: 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称为静 息电位产生条件:细胞膜内离子分布不均:电化学驱动力(内K+,外Na+、Cl-) 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静息时,P k+P Cl-P Na+ (非门控K+Na+通道开放) Na+K+泵产生机制:安静时,细胞膜内外离子由于Na+-K+泵的作用而呈现不均衡分布, 细胞内K+和带负电的蛋白质浓度大于细胞外而细胞外Na+和Cl-浓 度大于细胞内。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高TK+通过钾漏通道顺浓度梯 度外流T负电荷大分子不能流出T形成外正内负电位差T外正内负 电位差阻止K+外流T促

6、进K+外流化学驱动力与阻碍K+外流的电位 差驱动力平衡T形成静息电位2、试述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概念: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 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产生条件:两侧离子化学梯度(电-化学驱动力)及变化 膜对Na+、K+通透性(电导)变化产生机制:AP上升支:细胞受刺激T膜上少量Na+通道开放,少量Na+内流T 膜电位去极化T达到阈电位时Na+通道大量开放(GNa T) Na+迅速内流T细胞膜去极化呈现外负内正状态 正反馈AP下降支:Na+通道失活关闭,K+通道开放TK+迅速外流T复极化(GNa J,GKT)3、试述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的传导机制在动

7、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即兴奋区),膜两侧电位呈外负内正的反极化状态,而 与它相邻的未兴奋区则仍处于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T兴奋区与邻旁未兴奋区之间 出现电位差,并产生由正电位区流向负电位区的电流(这种在兴奋区与邻旁未兴奋区 之间的电流称为局部电流)T局部电流使邻旁未兴奋区的膜电位减小,发生去极化 T 此处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即可触发该区爆发动作电位,成为新的兴奋区,原来 的兴奋区进入复极化状态T新的兴奋区又与其前方的安静区再形成新的局部电流 T 从而使动作电位由近及远地传播开来。因此,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实质 上是细胞膜依次再生动作电位的过程。4、简述细胞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潜找期超常

8、期1绝对不应期:在兴奋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 内,无论施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 奋。2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兴奋性逐 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激强度必 须大于原来的阈值。3超常期:相对不应期过后,有的细胞可出现 兴奋性轻度增高的时期。4低常期:超长期后,有的细胞还会出现兴奋 性轻度降低的时期。5、试比较局部兴奋和动作电位的不同局部电位动作电位概念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 产生的微弱电变化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 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 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刺激阈下刺激引起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引起特征 等级性电位,不是“全或无” 衰减性传导,电紧张扩布 没有不应期

9、,反应可以叠加:包 括时间总和及空间总和 “全或无”现象 不衰减传播 脉冲式发放 时间短暂 有不应期原理Na+少量内流Na+大量内流6、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运动神经纤维传到末梢的动作电位触发t接头前膜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T囊泡出胞T量子式释放递质乙酰胆碱至接头间隙T ACh与终板膜上N2受体结合T化学门控通道开放T钠离子内流T产生终板电位(终板膜去极化)第三章血液一、名词解释生理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 称为生理性止血。出血时间:临床上用小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这 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血液凝

10、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二、简答题1、何谓生理止血,其基本过程如何?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过程主要包括1. 受损血管局部和附近的小血管收缩,使局部血流减少。若血管破损不大,可 使血管破口封闭,从而制止出血。2.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一期止血)3. 启动凝血系统,在局部迅速发生血液凝固(二期止血)。2、何谓血液凝固,简述其基本过程 血液凝固是指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是血 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凝血过程是由凝

11、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 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因此,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也称凝血 酶原激活复合物)的形成 凝血酶的激活 纤维蛋白的生成。3、何谓凝血因子,其特点是?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特点:除Ca2+外,其余凝血因子均为蛋白质(有一半是酶原) 除Fill (组织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中,FII、VII、IX、 X在肝脏合成,需维生素K参与,称为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经其它酶水解后暴露或形成活 性中心才有活性,这一过程称为凝血因子的激活。4、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始

12、动、特点及联系? 始动:内源性: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源于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凝血。外源性: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特点:内源性:参与因子多,步骤多,时间长外源性:参与因子少,步骤少,速度快,时间短 联系: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中起关键作用,而内源性凝血 途径在放大阶段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和巩固起到重要作用。两者之间相 互促进。5、何为血型,鉴别血型有何意义?如何鉴别ABO血型?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血型鉴定的意义: 血型鉴定是安全输血的前提 由于血型是由遗传决定的,血型鉴定对法医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也具有

13、重要的 价值。ABO血型鉴定主要用于临床输血、在皮肤、肾移植等器官移植的时候选择ABO 血型相符的供体、不孕症和新生儿溶血症病因的分析、亲子鉴定等。方法:常规ABO血型的定型包括正向定性和反向定型。 正向定性:已知血型的血清(含抗A或抗B抗体)+待鉴定的红细胞 根据是否发生凝集反应来判断待鉴定红细胞的血型(膜上抗 原究竟是A还是B抗原) 反向定型:已知血型的红细胞+待鉴定的血清 根据是否发生凝集反应来判断待鉴定血清中所含的抗体血型 (是抗A还是抗B抗体)。同时进行正向定性和反向定型是为了相互印证6、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同型输血。保证供血和受血 双方血型相合 生育龄妇女和反复输血者 应考虑Rh血

14、型相合 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 试验(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 人之间)红细胞红细胞肌清血清第四章血液循环一、名词解释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又称每分输出量搏出量: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计算的心输出量动脉血压:动脉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压力(压强)单位mmHg或kPa 二、简答题1、简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及形成机制 特征:持续时间长,形态复杂形成机制:0期(快速去极期):主要由Na+内向电流引起。心室肌细胞受

15、刺激使膜去极化 达到阈电位水平,膜上Na+通道开放,大量Na+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内流 使细胞内电位迅速上升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1期(快速复极初期):主要由瞬时外向电流引起,主要离子成分是K+。2期(平台期):早期Ca2+内流和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膜电位变化缓慢,保 持在零电位上下。钙通道逐渐失活,K+外流逐渐增加,过渡为2期晚期;3期(快速复极末期):延迟整流钾电流逐渐加强,K+快速外流;4期(完全复极期,或静息期):通过离子泵的主动转运,从细胞内排出Na+和 Ca2+,同时摄回K+,细胞内外逐步恢复到兴奋前静息时的离子分布。2、简述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及形成机制特征:最大复极电位和动作电位幅度均较小; 0期去极化速度慢,持续时间长,幅度小; 没有明显的复极1期和2期; 4期自动去极化,电位不稳定。形成机制:0期:去极化过程,去极L型Ca2+通道激活,Ca2+内流,速度慢,幅度小3期:复极化过程,复极L型Ca2+通道逐渐失活,Ca2+内流相应减少,Ik通道 开放,K+外流增加T最大复极电位4期:缓慢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