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生“五邪”与“内生五邪”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7788618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内生“五邪”与“内生五邪”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内生“五邪”与“内生五邪”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内生“五邪”与“内生五邪”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内生“五邪”与“内生五邪”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内生“五邪”与“内生五邪”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内生“五邪”与“内生五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内生“五邪”与“内生五邪”(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 作者:舒长兴, 程爱萍, 张彩虹 【关键词】 五邪 内生五邪内生“五邪”到底是病因还是病机,各家有不同的看法。中医基础理论1将它专列一个章节,作为“病机”来论述: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后出现的临床表现。由于病起于内,故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因此,所谓内生“五邪”不是致病因素,而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常所产生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中医学1将内生“五邪”列在六淫之后,作为“内生邪气”来论述:内生五邪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生理功

2、能异常,而产生的五种内生邪气。由于它们的性质与致病特点,均与风、火、湿、燥、寒外邪相类似,因而分别称为“内风”“内火”“内湿”“内燥”“内寒”等,统称为“内生五邪”。 黄帝内经曰:“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又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病因病机乃疾病发生、发展之客观规律,不可不详究也。病因者,疾病之缘由也,即破坏人体相对平衡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2。病机者,病理之机转也,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2。中医学认知与思维的一个很重要特点是取象比类,即按照五行各自特性相配归属,故有五气、五方、五季等。三因方则以六淫外感为外因,脏腑郁发为内因,后世医家多加遵循,以为疾病之发生总不越外感、内伤两大端。

3、故风有外风、内风之别。外风伤表;内风在肝,因虚、因热、因痰而肝风内动也。寒证有内外之分,兼风、夹湿之别。外感风寒,则恶寒无汗,头痛身疼;寒湿痹证,则四肢关节冷痛;脏腑虚寒,水湿、痰饮内停,则形寒倦卧、腹满肠鸣、呕吐、泄泻等。湿有内湿与外湿之分。外湿为气候潮湿,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工作与生活环境潮湿所致;内湿为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在体内停聚所致。凡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三焦气化不利,皆可导致内湿发生。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且具有重浊趋下,粘腻停滞的致病特点。湿邪为病,变证亦多。湿与寒并,则成寒湿;湿邪日久,又可化热,而成湿热;湿聚还可成痰,而成痰湿;湿邪浸淫日久,或兼有热毒邪气,可成湿

4、毒等。燥亦有内外之分。外燥者,因感燥邪,或六淫化燥。内燥者,阴血、津液亏虚,或五志化火、过食辛辣厚味等,皆可化燥。如消渴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且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火热为患,多分虚实,实火因邪,虚火因虚。阳脏人,多脏腑积热;性急人,易动肝火;喜食辛辣厚味者,湿热内蕴;过嗜烟酒者,痰热壅肺;外感火热,或六淫化火,或湿、痰、积、淤化热,凡此种种,皆为实火。阴虚、血虚、脏腑虚损,皆可发热,此虚热虚火也。由上可知,“内生五邪”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病机变化;而内生“五邪”乃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异常而产生,同时又可继发它证,影响机体的功能状态,导致邪正盛衰

5、、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如痰湿阻肺、寒湿困脾、心火移热小肠、肝火犯肺及燥热消渴等病证,皆是由于”内风“”内火”“内湿”“内燥”“内寒”等内生“五邪”引起继发性病机改变而导致疾病发生的。近世医家在三因学说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继发性病因的提出为中医临床实践拓宽了视野,特别是现代实验手段的应用,更为揭示病邪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如吴丽丽等3就发现自由基损伤在湿证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介导作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内生“五邪”既是机体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的“果”,又是导致新的病变的“因”,是继发性病因,为病因学概念;而“内生五邪”则为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为病机学概念。两者在概念的

6、表述上应有所区分。“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特征的病理变化。内生“五邪”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异常,而形成的五种内生邪气。由于它们能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特征的病理变化,分别称为“内风”“内火”“内湿”“内燥”“内寒”等,统称为内生“五邪”。一家之言,一管之见,实乃抛砖引玉,敬请同道斧正。【参考文献】 1李家邦.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4.2李家邦.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4.3吴丽丽,邓中炎,潘 毅,等. 自由基损伤与湿邪致病机理的探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20. /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