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颍州西湖景区旅游资源与 旅游地评价(doc 9页)阜阳颍州西湖景区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摘要】:近年来来,旅游业在迅猛的发展之中,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经 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各地政府和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 本文概括性的总结了颍州西湖的概况,并对其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现状进行了初 步的分析与评价,并提出了开发颍州西湖旅游资源的意见与建议关键词】:颍州西湖 旅游资源 旅游地评价 发展建议引言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儒家在山水之间获得人生的修养,游历 天下,纵横四海,此君子之志也我们常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此可见,旅 游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修身养性的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因此,发展旅游业, 已成为各地政府和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业相关数据分析材料显示,五年间,全省旅游接待总 人数由2005年的0.48亿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55亿人次,年均增长26.8%; 旅游总收入由308.6亿元增加到1150.6亿元,年均增长30.1%2010年全省 旅游总收入占全省GDP的9.4%《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确定安徽省“3411 ”的空间 布局即:三个旅游中心城市,四大旅游板块,十大旅游主题功能区,十大旅 游精品。
其中三个旅游中心城市,即黄山市、合肥市和芜湖市;四大旅游板块, 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旅游区、合肥经济圈旅游区、皖北旅 游区所以我认为颍州西湖是阜阳市旅游发展中的一朵奇葩,规划和开发好该景 区将有利于阜阳市今后旅游业的稳步发展和经济飞跃一、阜阳市概况(一)自然概况1. 气候 阜阳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 充足,年平均温度12.4°C,年降水量900毫米,无霜期214天2. 地质地貌 阜阳地区位于昆仑一秦岭巨纬向构造带东段新华夏系第二隆 起带北部与黄河决口扇形地相连,南部与江淮丘岗区隔淮河相望,全境属平 原地带,地势平坦3. 生物环境颍州西湖为唐、宋、明、清历代名胜经过重新修建,如 今的颍州西湖绿柳盈岸、芒菲夹道、花木扶疏、水面清澈,灰鹤、野鸭等飞禽 在此栖息二)人文概况1. 历史 颍州是一座古城 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周时期即为胡子国 国都,战国时期为楚邑;秦汉以来,为历代郡、县、州、府所在地这里是春 秋时期政治家管仲故里,诗人嵇康的桑梓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苏轼、苏辙、 曾巩四人同与杭州西湖齐名的颍州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留有〃大千起灭一尘 里,未觉杭颍谁雌雄〃、〃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等赞美颍州西湖的 千古佳句。
2. 经济作为拥有历史悠久的皖西北重镇,阜阳自古以来就是舟车会聚的 通衢之地,商贸物流繁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阜阳经济社会更是取 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十二五"时期,阜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适时 提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构想,并以此为发展战略推进商贸、交通、物 流等方面建设与发展3. 人口目前,阜阳市辖界首市和太和、临泉、颍上、阜南四县及颍州、 颍泉、颍东三区,它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城市二、颍州西湖概况(一)总体概况颍州西湖位于阜阳城西北新泉河两岸,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 沟,四水汇流处平湖十里碧璃”的颍州西湖因阜阳在北魏以后称颍州而 得名,为唐、宋、明、清历代名胜属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 AA级风景区 南湖平远、水面广阔,清澈透底,湖中有岛、岛上有山,山间有寺、寺院钟声, 湖光山色、绿荫环绕,百花竞艳、草木争葱,亭台楼阁、或出其间,花鸟鱼虫、 或没其中,非道之偏远,实留连忘返北湖风光自然,水面开阔,柳绿桃红、 苍松翠柏,摇曳菱荷、荡漾碧波,人文自然、相映生辉,汀州楼阁、上下成趣湖中有岛、岛中有潭,绿柳盈岸,芳菲夹道,花木扶疏主要景点有:碑 林公园,建有碑林长廊、碑林八卦阵,荟萃了当代名书画家真迹五百余幅。
百 龙亭、八仙、十二生肖等石雕,惟妙惟肖,令人拍手叫绝紫竹院,建有假山、 游泳室等隐闲堂,是拜祭欧阳修、苏轼之处清涟阁,系仿古建筑,五层楼 阁九曲桥,由颍州西湖第一个汉语拼音字母组成,非常巧妙鱼宫,为两个 鲤鱼伏,内有现代化的电动声像装置,如入仙境另有游艇、游船、老虎等, 更是让人留连忘返二)景区自然景观赏析清颍亭:在会老堂附近晏殊罢相出守颍郡,常优游湖上,舒徐颍水之滨, 作亭城阴以自颐养,俯瞰颍水,故得此名苏轼兄弟曾于此亭分别,有“别泪 清颍”诗句清涟阁:面临西溪,晏殊知颍时建阁高三层,下临深溪,有危楼百尺之 势古木阴深,碧漾风清,为西湖胜景双柳亭:在清涟阁前,晏殊手植双柳,时欧阳修为郡守,柳已成荫,因建 此亭明天启初年,凤阳府晏自启重建,清乾隆三年,安徽布政使晏斯复建去思堂:初名清涟阁,晏殊既去,民不能忘,更其匾额为“去思”,遂为 此堂会老堂:宋熙宁四年(1071),欧阳修致仕归颍,赵康靖公概年逾八十,自 南京(今河南商丘)来访于湖上时吕公著为郡守,作堂于西湖书院旁,名叫 “会老堂”明三暗五,重梁迭架,柱石斗拱,砖刻花纹,形式古朴壁间有 月门相通,窗为六角形,堂前棂门,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仍存。
聚星堂:在会老堂前,过望佳桥拾级而上,便是聚星堂凡三楹,宋代颍人为纪念知颍名宦而建额上题:“颍滨星聚”六一堂:在会老堂后,凡三楹,宋熙宁五年(1072 )建,为欧阳修终老之 所,欧阳修著《六一居士传》: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吾家 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 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 ”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 是岂不为六一乎?”三桥:即飞盖、宜远、望佳三桥,为欧阳修知颍时所建飞盖桥,耸架在 湖东南的宜溪上,曲桥朱栏,倒映湖底,上通车马行人,下通画舫游艇宜远 桥,在西溪西南烟波空阔处,曲桥朱栏,古木映衬,南望清涟阁,北临白云间, 境至清绝,如在尘表望佳桥,在州岛南陂下,高大宽广,当年车马喧闹,游 人如织苏堤:是出汝阴城向西北,蜿蜒曲折直到西溪的一道湖堤宋元九年(1091) 苏轼知颍而修,夹堤间种桃柳,阳春烟景,桃红柳绿,倒映湖底,宛如一条彩 带直系城头书院:在澄源堂右侧,宋仁宗皇元年(1049)欧阳修续建明正德间圮废 嘉靖间重修再废清乾隆五年(1740)知府孙光宪重建于四贤堂的左面为层 六楹以处师儒,于右为屋四十楹以处师徒。
并勒碑置于四贤堂左楹后壁间 西湖三闸:苏轼守颍时修,调剂西湖水以溉农田西湖亭:在梧柳风堂后,宋代重建额曰:“胜绝”,故又名“胜绝亭” 这里水月空明,秋夜玩月最佳亭中碑记很多,中有苏轼真迹石刻:“颍州西 湖,月夜泛舟;听琴一首,东坡居士”字体风韵,笔力遒劲,人们往往拓 帖临摹葵亭:在州岛以东不远处,吕公署通判颍州时作额曰:“葵亭”,亭后 有园名“青圃”竹间亭:在葵亭东南,近关帝庙翼然湖上,幽篁丛生,为消夏佳境欧 阳修退居颍州抒怀诗有“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过溪桥”欧阳祠:在西湖书院东,凡三楹,为颍人纪念欧阳修而建怀欧桥:在湖东里许欧阳修既卒,颍人为纪念欧公而建三)景区周边环境1. 交通(旅游交通是指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所需交通运输服 务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与现象的总称公路:市内可乘坐5路公交车到达景区以阜阳城为中心,高速公路、国 道、省道为骨架,县乡道路为脉络,辐射全市城乡,沟通毗邻省市的公路交通 网络全面形成阜阳投资10亿元的102省道使西湖至临泉段使前往颍州西湖风 景名胜区欣赏水域景观和平原地带田园风光更便捷铁路:阜阳交通优势阜阳区位交通便捷京九铁路纵贯境内,与漯阜、青 阜、阜淮铁路一起,使阜阳成为五路交汇、八线引入的全国六大路网性铁路枢 纽之一。
为省外游客提供了便捷的交通航空:阜阳机场距阜阳市约3公里按4C级建设拥有国际先进的导航通信 设施,可全天候使用,能起降波音757,麦道90等如果能将中国“四大名湖” 之一的这个名片打出去,将会吸引到国外游客水运:十分便捷,淮河、颍河等十多条航道可下长江、入海,是中原通往 华东的水运要塞2. 景区周边酒店阜阳于氏商务酒店:距颍州西湖直线距离0.77公里,与客运北站相邻,西 邻皖西北商贸城,距市区最繁华的人民路只需5分钟路程阜阳中京大酒店:距颍州西湖直线距离:1.54公里,位于繁华的黄金地段一 阜阳市人民中路交通便利,环境优雅,与阜城几家大型购物中心相邻三、西湖旅游资源分类(一)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旅游资源分类所依据的标准主要有四个方面:以旅 游资源本身的特性作为分类标准;以旅游活动的性质作为分类标准;以旅游者 的体验作为分类标准;以及以综合资源的特性与游客的体验作为分类标准二) 按基本成因和属性分类:颍州西湖旅游资源属于水域风光和生物景观,以及人文旅游资源中的 历史文物古迹景观如风景河段、树林、古树名木、奇花异草、野生动物 栖居地、牌碣、桥、古迹等三)按旅游活动性质分类:颍州西湖旅游资源属于观赏型、疗养型、娱乐型旅游资源。
如露营、 野餐、散步、远足、钓鱼、划船等四、颍州西湖旅游地的评价(一) 西湖旅游地的体验性评价1. 一般体验性评价(是由旅游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一种或一系列 的旅游地(旅游资源)就其整体质量进行定性评估对于一系列旅游地(旅 游资源)进行一般体验性评价,其结果可以形成一个评价序列这种序列 多由传播媒介或行政管理机构发起,且局限在已经接待游客的旅游地,评 价目的多着眼于推销和宣传,评价的结果可以使得旅游地提高知名度颍 州西湖经过近些年的整修复建后,得到了达多数游客的认可,在努力打造 中国“四大名湖”之一的名片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2. 美感质量评价专业性质的美感质量评价大都有旅游规划和管理上的使用目的这类 评价一般是基于对旅游者或专家体验的深入分析,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 评价的结果多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或数值量,其中,对于自然风景质量 的视觉美评估已经比较成熟颍州西湖既具有自然景观美,又具有人文景 观和建筑园林艺术美,如水、石、四季景色、古迹、古建筑遗迹等二) 技术性评价1. 气候适宜性适宜的人居环境历史上的颍州农业开发较早,得益于较为有利的地理环境和温 暖宜人的气候条件皖西北广大地区,是一片广袤的冲积平原,周围平原纵深 三四百公里开外,西有秦岭山地,南有大别山脉,东南有密如蛛网的河流湖泊, 境内阡陌相连,水网密布,地下水资源丰富,自然形成的青黑土,土质肥沃, 土层深厚,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
尤其是北宋时期,颍州的气候条件比现在 要湿润、温暖很多据有关资料记载,全年平均温度为摄氏14°C至15°C之间 有严寒,无酷暑,四季分明,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降水丰富,全年平 均降水在一千毫米以上;无霜期长,平均为208天至222天,对农林牧副渔各 业发展极为有利正如《汉书•地理志》:此地“畜以六扰”(指马、牛、羊、犬、豕、鸡),“谷以五种”(指黍、稷、菽、麦、稻),描绘了当时“五谷丰登,六畜 兴旺”的景象颍州宜人,得益于当地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我们从欧阳修知颍思颍诗中 即能领略一二关于颍州春色,归去来共载一舟浮野水,焦陂四面百花开”颍州郊野的 春水春光春在《西湖戏作示同游者》一诗中:“菡苔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 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在欧阳修眼中,颍州西湖春色如画, 难道还要回忆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湖光月色吗?关于颍州夏景,在欧阳修笔下,“春荣忽已衰,夏叶换初秀披荒得深溪, 扫绿荫清昼况兹夏首月,景物得嘉候晚蝶舞新黄,孤禽弄清?”(《初夏刘 氏竹林小饮》)关于颍州秋色,“节物岂不好,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