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小儿四肢软组织损伤中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7777370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小儿四肢软组织损伤中的效果观察与护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小儿四肢软组织损伤中的效果观察与护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小儿四肢软组织损伤中的效果观察与护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小儿四肢软组织损伤中的效果观察与护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小儿四肢软组织损伤中的效果观察与护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小儿四肢软组织损伤中的效果观察与护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小儿四肢软组织损伤中的效果观察与护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小儿四肢软组织损伤中的效果观察与护理刘丹 潘晓兰 李慧深圳市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广东深圳 518026【摘要】 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小儿四肢严重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及护理经验。方法:统计自2009年4月2011年3月我科应用VSD技术治疗的48例病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龄5岁(4个月至9岁)。病情平稳后清创,合并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及时彻底地切开减压;合并开放性骨折的行骨折的复位和固定;修复需要重建的血管、神经、肌腱,修剪VSD材料,行持续负压吸引,压力控制在0.02mPa到0.04mPa之间,7-10天后

2、打开创面,根据创面情况更换VSD敷料、二期缝合、换药、植皮或皮瓣转移治疗。结果:经过负压封闭引流,19例创面二期缝合或自行愈合,24例行游离植皮,5例行皮瓣转移后创面全部愈合。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用于小儿四肢软组织损伤,不仅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减少致残率,减少因反复换药带给患儿的痛苦,而且对于耐药菌感染的患儿可有效地预防交叉感染,也大大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节约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软组织损伤;小儿;护理负压封闭引流术(VSD)是德国医师Fleischmann于20世纪90年代首创的一种应用于软组织创面的新型引流术【1】,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原理是,用贴膜覆盖创口建立封闭的

3、引流区,用医用泡沫作为创面和引流管间的介质来增强引流效果。小儿四肢皮肤软组织损伤在小儿骨科疾病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多,传统的治疗方法不仅耗时长,经济负担重,患儿不易配合,尤其对于严重的皮肤软组织损伤,治疗起来更加棘手。我院自2009年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各种急慢性创面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也大大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现将临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统计自2009年4月2011年3月我科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的48例病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龄5岁(4个月至9岁)。其中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皮肤、软组织碾挫伤17例,撕脱伤、脱套伤10

4、例,骨筋膜综合症5例,深度烫伤2例,电击伤1例,热压伤1例,急性骨髓炎1例。同时合并骨折26例,合并耐药菌感染2例。1.2方法 待患儿病情平稳后清创,合并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及时彻底地切开减压;合并开放性骨折的行骨折的复位和固定;修复需要重建的血管、神经、肌腱,根据创面的大小修剪VSD材料覆盖于创面,再与创面边缘皮肤间断缝合固定,VSD敷料外覆盖生物半透薄膜,行持续负压吸引,压力控制在0.02mPa到0.04mPa之间,7-10天后打开创面,根据创面情况更换VSD敷料、二期缝合、换药、植皮或皮瓣转移治疗。2.结果经过负压封闭引流,19例创面二期缝合或自行愈合,24例行游离植皮,5例行皮瓣转移后创面

5、全部愈合。术后并发症见表一表一 术后并发症局部皮肤过敏引流管堵管半透膜漏气伤口出血例数14313.护理:3.1术前护理3.1.1心理护理:由于创伤和手术可对患儿和监护人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应积极消除患儿和监护人的紧张、焦虑的情绪,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介绍手术的成功案例,让患儿和监护人有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接受能力,心理护理赢得患儿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3.1.2皮肤准备:皮肤准备对于术后恢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术前认真清除术区皮肤上的毛发,污垢,尤其是关节、皮肤皱褶处,以利于术后半透明膜的黏贴,防止受毛发影响黏贴不严漏气,还可防止细菌滋生,引起切口感染。3.1.3维持生命

6、体征的稳定、做好术前准备 由于患儿的年龄小,不能清晰地表述身体的不适,护理观察尤为重要,对于严重撕脱伤、脱套伤的患儿要警惕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维持补液通畅,快速补液,建立两条静脉通路。补液同时完善术前各项检查、交叉配血等。生命体征稳定后进入手术室在麻醉下进行清创、负压引流。3.2术后护理3.2.1病情观察 术后予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以及尿量情况,对于严重皮肤软组织损伤患儿尤为重要,并根据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调整补液速度,使用输液泵,同时监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以反映病情的动态变化。术后将患肢置于功能位,适当抬高约20-30cm,抬高过度可影响患肢血供,过低不能达到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的作用。同时

7、观察患肢的末梢血运、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运动及动脉搏动情况。3.2.2引流管的护理 妥善固定引流管,将引流瓶放于安全位置,保持引流瓶低于创面60100cm,保持局部负压封闭状态,指导监护人员避免牵拉、压迫、折叠引流管,不要随意调节负压引流装置。护士每天密切观察引流管,严格床头交接班,随时发现引流管堵塞并进行通管。3.2.3保持有效负压 术后连接中心负压吸引装置,并妥善固定管道,贴好管道标识,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根据引流创面及部位将压力维持在0.02mPa到0.04mPa之间,持续负压吸引,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引流液无味,呈淡红或暗红均属正常【2】。如引流管内有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时,

8、停止负压,检查创面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引流压力是否过大,如有出血应先止血后再使用负压引流,引流压力根据患儿引流情况进行适当调整。3.2.4持续负压引流 要做到一看,二听,三闻,一看是看压力表的负压是否维持在恒定状态,看引流管的管形是否存在,VSD敷料是否鼓起,二听是听覆盖在外层的半透薄膜有无漏气,如VSD材料塌陷紧贴创面,内管形状明显凸起,说明负压有效,如创面薄膜隆起,触摸无硬实感,说明漏气【3】,应及时给予处理。三闻是闻创面有无异味。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使创面处于封闭状态,有厌氧菌感染发生的可能,护理上要注意观察。引流过程中要记录引流量、颜色、性质;如引流液为鲜红色,每小时超过4mlkg,伴有进

9、行性血压下降,脉搏细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等失血征象时,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报告医师,终止吸引。根据引流量的多少更换引流瓶,更换前用止血钳钳夹近端引流管,防止引流液逆行感染,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2.5 并发症处理 1例局部皮肤过敏患儿去除贴膜,局部皮肤清洁后过敏症状得到改善。3例为血凝块、坏死组织等造成堵管,通过关闭负压源,逆行缓慢注入0.9%生理盐水浸泡,堵塞的引流物变软后,重新接通负压源,经过多次操作引流管通畅【4】。另外1例引流不畅是因负压压力不够,调整吸引负压后好转。3例半透膜漏气其中2例由于表面刺破,1例操作方法不当。发现以后立即给予封边重新处理,效果好。本组病例中有1

10、例大面积脱套伤患儿术后当天引流血性液体较多,将负压进行下调至0.02mPa,观察引流量减少。3.2.6 营养支持 由于创伤状态下的高代谢反映以及负压引流物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患儿易造成负氮平衡【5】,要根据患儿的饮食习惯以及疾病所需与患儿父母共同制定科学的饮食,鼓励患儿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如豆浆、鱼汤、牛奶、新鲜蔬菜、水果等,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促进患儿的食欲,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的修复,适当增加高纤维食物预防便秘。同时加强血常规以及生化指标的监测,必要时可给予静脉营养物质的补充。3.2.7基础护理 对易受压的部位应适当更换体位,垫水垫、软枕等减压物品预防皮肤压疮。对于下肢

11、皮肤软组织损伤合并骨折者在行负压引流的同时进行骨牵引时笔者常采用橡胶手套注入少量水自制简易水垫,(注入水的多少可根据所垫部位进行调整),对于足踝、足跟等部位采用效果较好。每天协助、指导家长对患儿创面周围皮肤进行清洁,早中晚各清洗一次,同时使用支被架,避免引流管受压、折叠、变形等。保持床单位的清洁,每天更换床单,并告知患儿家长注意看护好患儿,避免用尖、利的物品刺穿薄膜及拉扯引流管,勿随意调整引流表的压力,同时发放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单,让患儿家长共同参与到患儿的疾病安全护理中来。3.2.8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功能锻炼要考虑到小儿的

12、特点,应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的原则。年长儿鼓励主动锻炼,婴幼儿行被动锻炼。上肢:掌指关节、腕关节主动和(或)被动活动,握、松拳训练,用力握拳,持续5s,然后过伸掌指关节,持续5s,重复10次为1组,3-4组/天。下肢:进行腿部肌肉如股四头肌收缩训练。收缩股四头肌5s,休息5s,重复10次为1组, 3-4组/每天。行踝泵运动即踝关节的跖屈、内翻、背伸、外翻组合在一起的“环绕运动”,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身体其它部位的关节、肢体可根据患儿情况进行相应的主动、被动锻炼。4.体会: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是1992年由德国

13、医生Fleischmann首创,它利用高负压将引流区内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及时清除,同时有利于局部微循环的改善和组织水肿的消退,刺激肉芽组织的生长,加快组织的修复。关键环节在于治疗上保证负压维持有效,护理上注重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及各项基础护理工作,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通过规范的治疗,积极有效的护理,疾病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减少了由于反复多次换药带给患儿的痛苦和伴随其成长的心理阴影,并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开放性换药所带来的院内交叉感染的潜在风险,便于病房管理。参考文献:【1】 裘华得,宋九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2】 邓波,何义平.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植皮术中应用的护理观察【J】.护理研究,2004,18(11):2021-2022【3】 王晓飞,洪九菊.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加外固定器治疗68例四肢开放性骨折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9(9):789【4】 周建大,刘进言,胡媛,等.负压引流与创面修复.中国全科医学,2009,12:913.【5】 代庆春,张敏,姚元章,等。真空封闭引流在创伤修复中应用的现状及展望【J】.创伤外科杂志,2007,9(4):371-373作者简介:刘丹 女 1974年出生 本科 主管护师 研究方向:小儿骨科Email: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