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重庆市涪陵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孟子两章学案 新版人教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7751193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重庆市涪陵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孟子两章学案 新版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精品重庆市涪陵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孟子两章学案 新版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精品重庆市涪陵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孟子两章学案 新版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精品重庆市涪陵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孟子两章学案 新版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重庆市涪陵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孟子两章学案 新版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重庆市涪陵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孟子两章学案 新版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18 孟子两章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其次从

2、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学法引导1、加强朗读训练,就本文而言,不仅要学生读准字音,断对句子,还应对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反复诵读,以体会排比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2、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3、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提高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4、两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可采用比较阅读法阅读。(三)审美鉴赏居安思危的警戒美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

3、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二、自学阶梯评估达标训练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米粟( ) 亲戚畔( )之

4、 傅说( )法家拂( )士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入则无法家拂士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思:池非不深也。古义: 今义: 6、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能力提高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习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5、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国恒亡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河曲智叟亡以应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 国恒亡安能辨我是雄雌 则有去国怀乡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请联系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简要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