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基本常识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774815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记叙文基本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记叙文基本常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记叙文基本常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记叙文基本常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记叙文基本常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记叙文基本常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记叙文基本常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线索 分类: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事件为线、4以情感为线、5以某物为线、6以题目为线、7明暗两线。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顺序 分类:1顺叙2倒叙3插叙4补叙 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对情

2、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人称 分类:1第一人称2第三人称3第二人称 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第二人称: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表达方式-描写-人物描写 分类: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3、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作用: 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表达方式-描写-环境描写 分类:1自然环境描写、2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1自然环境描写: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 揭示社会现实。 表达方式-议论 概念: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分类:1先叙后议、2先议后叙、3夹叙夹议。 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 表达方式-抒情 分类:1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2间接抒情(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表达方式-说明 概念: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关键句:主旨句、议论句、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过渡句。 作用:1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

5、伏笔、作铺垫。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 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6、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分类: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划分段落、

7、层次 (答题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变换、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二是借助文中过渡句,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语言-词语选用 方法:1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语言-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方法: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语言-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 X X ”一词

8、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语言-赏析修辞语言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 XX 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 XX ”的修辞手法,使 ( 能 ) “”(套修辞作用)语言-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分类: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 XX ”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作用: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

9、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 ( 侧面烘托 ) 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

10、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 ( 首尾呼应 )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给文段拟标题: 方法: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个字左右。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方法: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 方法: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

11、、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

12、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A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B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

13、心情。3、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4、伏笔、照应。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

14、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5、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6、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7、托物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