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7728283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1.1830-1842,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了六卷本名著(实证学教程)2.社会学的功能(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3)社会学能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作出贡献。3.社会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第二章4.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的重大差异就在于人类有丰厚的文化,文化传承对人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

2、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5.文化的特性(1)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2)文化是群体共享的。(3)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6.文化的结构(区分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1)文化元素:文化元素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2)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被成为文化丛,这种文化丛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3)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即发现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差异。7.文化冲突在两种文化发生接触时常常会发生文化冲突

3、。文化冲突是两种文化接触时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互相反对的情况。它常表现为某种文化的拥有者排斥、抵触另一种文化,当一个族群刻意要抵制另一种文化时,他们或者采取封闭的策略,或者对异文化进行否定性的批判。文化冲突可能发生在根本的价值领域,也可能发生于日常生活的表层,当然前者要激烈得多,同时由根本的价值冲突导致的文化变迁更加深刻。第三章8.社会化社会学中所讲的社会化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9.整合整合也称社会整合,它是社会学家斯宾塞从功能主义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并且在功能学派那里得到了发展,成为社会学理论的

4、一个重要范畴。在斯宾塞那里,整合指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的一体化问题。与整合相对应的概念是分化、分立。整合是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调、结合成一个有机体的过程和状态。10.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3)人有语言的能力11.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12.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 (婴儿-青少年时期) 个体学习交际语言、基本生活技能,培养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确立道德及价值判断的标准,学习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为进入社会做各种准备并初步形成自

5、我个性的特质。A.基本特征:个体更多的是被动接受。B.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学校。(2)发展社会化 (成年以后的社会化) 为满足自我需要和适应社会文化环境,进一步接受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同时在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接受更新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模式,进行创新性的学习,承担新的责任、义务和角色。A.主要特征:被动接受与主动创造相结合。B.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职业环境 (3) 再社会化 (特殊形式的社会化) 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再社会化就是在某些方面对人的重新社会化。A.基本形式:主动再社会化;强制性再社会化。B.主要特

6、征:社会化过程更集中、更紧张。C.主要社会化场所:新的社会环境。(4)反社会化(不完全社会化)A.基本形式:进步的反社会化;倒退的反社会化。B.基本特征:对主流文化的反叛。C.主要社会化场所: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文化。(5)反向社会化(逆向社会化) 这是一种受教育者反过来向施教者传递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文化反哺现象”。主要特征:受教育者在某些方面的社会化达到成熟程度,并开始发挥扩散效应。主要社会化场所:代际之间。第四章13.社会互动的含义(名词解释)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

7、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14.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1)合作 指社会互动中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益的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成功合作的条件:目标一致 贡献能力 动作配合 相互信任(2)竞争 指互动双方(社会中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 竞争发生具备的条件对于同一目标的争夺。争夺的目标不同就不会形成竞争;争夺的目标必须是较稀少和难得的,一方夺取或达到了这一目标,就意味着另一方失去达标的机会;竞争者之间互相排斥但不是敌对的,竞争的目的在于达到目标而不是消灭方;竞争是有

8、理性的,是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进行的。 (3)冲突 人与人或群体之间为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特征:第一、冲突的直接目的是要击败对方; 第二、各方是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 第三、冲突往往突破规则甚至法律的限制。(4)顺应 它指互动各方调整行为以适应他人或环境的过程 种类:1.妥协,即冲突双方在胜负难分的情况下相互让步,以避免冲突进一步激 化。 2.和解,即互动双方放弃成见,由仇视转变为友好。 3.容忍,指互动双方在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不作根本改变的一种自我克制。 4.调解,由第三方对双方的矛盾加以调停。 5.仲裁,由第三方的裁决来解决双方矛盾。(5)同化 人们由于

9、生活环境的改变,而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惯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例如通婚、移居、入侵(儒家文化的同化力)、传播。15.冲突的正功能(1)它可以成为一种使对方紧密团结的力量。(2)迫使双方坐下来谈判,直面问题。(3)可以导致必要的社会变迁。(4)冲突时时处处存在,否则社会将是毫无生机的。16.集体行为概念:集体行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的。他认为集体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激动”。特征:(1)群体性 (2)非组织性 (3)突发性17.符号互动论的基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布鲁默全面、系统地论证了符号互动论,总结了它的基本理论。符号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假设:第一,人们

10、根据他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对其所采取的行动。第二,人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而不在于事物本身。第三,人们在应付他所遇到事物时通过内部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18.社会角色(重点)角色也称社会角色。综合地说,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是人的社会地位的表征。社会角色是一套行为模式,角色不同其行为方式、行为模式也不同。这种行为方式、行为模式也不同。这种行为方式、行为模式是与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或位置相联系的。角色是一套有关权利、义务的规范。19.社会角色的类型(会辨别举例)P84 85(1)先赋角

11、色与自致角色先赋角色:那种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成为先赋角色。或者说,当一个人的角色不是由于自身的努力,而是由出生这一先天因素所决定时,它就属于先赋角色,即先天赋予的角色。自致角色:经过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角色。(2)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规定角色:指对角色的行为、行为规范和标准有明确而严格地规定的角色。开放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3)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理想角色:对于处于任何社会位置、承担某一角色的成员来说,社会都为其设计了一套应该遵守的、理想的、被期待的行为规范来指导

12、其行为,这套行为规范称为理想角色。实际角色:实际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的人实践其所应遵行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20.角色扮演中的问题1.角色混淆 2.角色紧张 3.角色冲突 4.角色失败21.角色混淆(重点)角色混淆是指人们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的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这种现象常常表现为人们并非故意地使用了不该运用的行为规范来处理与他人的互动。第五章22.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学把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群体称为社会群体。如果考虑社会群体的某些主要特征,可以说,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

13、,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23.区分偶遇群体、统计群体、社会群体偶遇群体:临时性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可能有共同规范,但相互可能不认识。例:剧场中的观众,同一车厢中的旅游者。统计群体:指一群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例:婚姻状况,收入水平,职业等方面相近或相同的人。24.社会群体的特征(1)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2)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3)有一定的群体边界(4)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25.社会群体的类型 (区分) (1)按规模 大群体、小群体(2)按成员之间关系亲密程度初级群体(家庭、邻里、朋友、非正式团体)又叫直接群体、首属群体

14、,指群体成员相互熟悉、了解,群体成员有面对面互动为条件,以情感为基础而结成的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次级群体(如各类正式组织)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群体成员为某一特定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并按既定的角色关系组成的社会群体。(3)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程度 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4)按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血缘群体(家庭、家族、部族、部落等)是由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地缘群体(邻里、老乡、民族社区等)是由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而形成的群体。业缘群体(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等)是由劳动或职业间的关系而形成的群体。26.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1)个人社会化的基本

15、场所(2)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3)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4)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5)初级社会群体的负功能可能会抑制个人的发展:群体与成员的亲密感情、群体对其成员需要的过分满足都可能造成个人对初级群体(主要是家庭)的过分依赖,从而抑制了他在社会中的发展。另外,当初级社会群体的某些价值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一致时,成员对群体的忠诚可能会损害社会利益,如狭窄的“家庭本位主义”、“小集体主义”。第六章27.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1)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2)确定的目标(3)规范性的章程(4)权威的领导体系(5)物质基础28.区分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正式结构:是主要结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所设置的,并由组织规章正式规定的各层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稳定关系模式非正式结构:并非工作关系的非正式关系,从而形成了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造就了组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