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历史事件类练习9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7727337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历史事件类练习9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历史事件类练习9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历史事件类练习9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历史事件类练习9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历史事件类练习9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历史事件类练习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历史事件类练习9(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事件类课后练习(9)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昭义节度卢从史有贤佐曰孔君,讳戡,字君胜。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从史羞,面颈发赤,抑首伏气,不敢出一语以对,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坐则与从史说古今君臣父子道,顺则受成福,逆辄危辱诛死,曰:“公当为彼,不得为此。”从史常耸听喘汗。居五六岁,益骄,有悖语,君争,无改悔色,则悉引从事,空一府往争之。从史虽羞,退益甚。君泣语其徒曰:“吾所为止于是,不能以有加矣!”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酒食伎乐之燕不与。当是时,天下以为贤,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会宰相李公镇扬州,首奏起君,君犹卧不应。从史读诏,

2、曰:“是故舍我而从人耶!”即诬奏君前在军有某事。上曰:“吾知之矣。”奏三上,乃除君卫尉丞,分司东都。诏始下,门下给事中吕元膺封还诏书,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明年,元和五年正月,将浴临汝之汤泉,壬子,至其县食,遂卒,年五十七。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君卒之九十六日,诏缚从史送阙下,数以违命,流于日南。遂诏赠君尚书司勋员外郎,盖用尝欲以命君者信其志。君于为义若嗜欲,勇不顾前后;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始举进士第,自金吾卫录事为大理评事,佐昭义军。军帅死,从史自其军诸将代为帅,请君曰:“从史起此军行伍中,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公苟留,唯公之所欲为。”君不得已,留一岁

3、,再奏自监察御史至殿中侍御史。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后不听信,恶益闻。君弃去,遂败。 (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食伎乐之燕不与 与:参与B数以违命,流于日南 数:列举C唯公之所欲为 唯:希望D后不听信,恶益闻 闻:传布2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孔戡“声望高”的一组是( )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 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 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 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 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规劝卢

4、从史,孔戡曾让整个节度使府的僚属都去劝谏,卢从史虽然当时羞惭,但等众人退下后,不忠之言却更加厉害,孔戡于是借口生病退隐而去。B孔戡命运不济,虽被皇上任命为尚书司勋员外郎,但因卢从史多次向朝廷奏章诬告,一直未能到任,后来在临汝进餐时猝然而死,享年五十七岁。C孔戡从进士出身进而辅佐昭义军,前任军帅死后,经代理军帅卢从史苦苦挽留而做他的辅臣,他不计个人得失,坚持道义,赢得了人们的敬重。D卢从史原为一般将领,后为昭义节度使,他起初很重视孔戡,曾一年中两次上奏为孔戡升官,但后来不听孔戡规劝,导致最终的失败。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 (2)是故

5、舍我而从人耶! (3)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晋灵公不君左传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闭矣,盛服将朝。

6、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

7、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宣子骤谏 骤:多次B使鉏麑贼之 贼:刺杀C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田:耕作D既而与为公介 与:参与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宣子骤谏,公患之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斗且出,提弥明死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

8、徒,而免之 A B. C.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接受士季的进谏,但未能有终。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不仅不收敛,反而把赵盾视为仇敌,必欲除之而后快。B晋灵公请赵盾喝酒后的根本目的是要攻杀赵盾,提弥明发现情况及时施救,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最后提弥明为赵盾殉难。C赵盾对君主尽忠,对他人行善。在首山打猎,曾救过一个叫灵辄的人。灵辄后来做了晋灵公的武士,把武器倒过来抵御晋灵公的手下,使赵盾得以脱险。D赵穿在桃园杀了晋灵公,按照礼法,“亡不越竟,反不讨贼”成了正卿赵盾的两大罪状,赵盾心有不甘,孔子却认为赵穿是“为法受恶”。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

9、译成现代汉语。(1)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2)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3 文言文阅读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日:“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

10、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请”字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A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B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C 、因跪请秦王 D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窃,偷偷地。B 、秦王不怿,为一击击 怿,高兴。C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为,演奏。D相如顾召赵御史 顾回头。3对“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主要是为了呼应“渑池之会”的开头使故事结构完整。B点出廉颇在“渑池之会”中所起的作用。C交待了秦从此不敢再出兵赵国的原因。D指出廉颇负荆请罪的主要

11、原因。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姜太公,齐国始封国君)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缩酒之),寡人是徵(责问)。昭王南征而不复(周昭王晚年不理国事,巡行南方过汉水时,当地人用胶粘的船给他坐,船到江心,解体沉船,周昭王及其随行人等淹死)

12、,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楚国大夫)如师。师退,次於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不善,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何如?”对曰:“君惠徼(求)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左传-齐桓公伐楚1下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虞:料想。B师退,次於召陵。 次:这一次。C齐侯

13、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乘:乘车。D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绥:安抚2对下面加点虚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3先君之好是继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A12相同,34也相同B12相同,34不相同C12不相同,34相同D12不相同,34也不相同3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国遭到齐国的侵略后,派出使者与之交涉,认为齐国没有理由攻打自己。B面对楚国的质疑,管仲以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周昭王死于南征途中为由,给予楚使以答复,楚使对这一答复也给了坚决的反击。C尽管楚国使者回复管仲的所谓的理由时非常有力,但齐国所率领的诸侯军队仍

14、然向前行进,屈完到前方时,又让楚国的军队有所撤退。D屈完和齐侯检阅齐国军队时,表现得不卑不亢,委婉中带着强硬,表现出了优秀的外交能力。4把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译文:(2)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译文: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