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只是分享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7726725 上传时间:2024-02-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只是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只是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只是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只是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只是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只是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只是分享(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 :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 活动。2、狭义的教育 :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 人的活动。3、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 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4、普通教育 :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 教育。5、职业教育 :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6、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7、教

2、育学 :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 学。8、教育结构 :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9、学校文化 :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 行为方式。10、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 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 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 分。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 期实践形成的。12、个体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

3、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 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 化的过程。13 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 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 决定的。14、外铄论 :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 教育等。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 (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 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

4、果。16、发展关键期 :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 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17、心理断乳期 :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18、教育目的 :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 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19、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 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20、教学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 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21、教育方针: 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

5、目的所规 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22、素质教育 :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 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3、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 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24、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 与能力的教育。25、体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 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26、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

6、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27、劳动技术教育 :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 和习惯的教育。28、教育能力 :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 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29、教师的人格特征 :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 品质等。30、师生关系 :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 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3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 义的课程特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 关系。32、课程类型

7、: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33、学科课程: 是按照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 计的课程。它是使用最广泛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文化精华。34、活动课程 :也称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 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其主导价值是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 真切体验。35、基础型课程 :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 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 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36、拓展型课程 :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 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

8、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 课的形式出现。37、国家课程 :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 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38、地方课程 :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 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39、学校课程 :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 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 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显性课程 :也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 课程,其主要特点是计划性。隐性课程 :也称潜在课程

9、,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 程。40、课程目标 :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 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41、教学计划 :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 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42、课程计划: 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活动和课外 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具体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 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43、课程标准 :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有关基础教育课程的基 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

10、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 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44、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45、教科书: 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 书。它以精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的阐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 学内容。46、课程资源: 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和实施 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具体包括教材、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 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47、课程实施 :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

11、目 标的基本途径。48、教学模式 :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 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 型。49、课程评价 :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 判断活动。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 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 技能,发展体力、智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个性的活动。51、教学过程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 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 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

12、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52、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 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53、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 物,或用生动形象是语言描述所学事物,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 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发展认识 能力。54、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 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 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5、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

13、知识和 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 用。56、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 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57、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 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 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 用、学以致用。59、教学方法 :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 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

14、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 法。60、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 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61、谈话法 :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 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 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62、讨论法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 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63、演示法 :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 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 教学的直观性。64、练习法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

15、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 能、技巧的方法。65、实验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 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66、课的类型 :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 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67、课的结构 :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间分 配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 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68、测验的效度 :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69、测验的信度 :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 果的一致

16、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70、测验的难度 :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71、测验的区分度 :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 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72、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 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73、班级授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 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 学生集体上课。74、分组教学 :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 行教学。主要类型有: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学科分组。75、教学评价: 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 值判断。其基本作用是调节、改善和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