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基本资料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7719775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球基本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月球基本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月球基本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月球基本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球基本资料(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月球基本资料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距离地球平均为384401公里,这段距离约为地球赤道周长的10 倍。月球轨道呈椭圆形,近地点平均距离为363300 公里,远地点平均距离为405500 公里.同样是 满月,月球距离地球最近比最远时,月亮的视直径大14,视面积大 30%。绕地球公转时间:27 天 7 小时 43 分 11.6 秒,与自转周期相同;月球直径为3476 公里,约为地球直径的3/11;月球表面面积大约是3800 万平方千米,是地球表面面积的1/14,比亚洲面积稍小;月球的体积只相当于地球体积的1/49;月球质量约等于0.07348X

2、1024公斤,是地球质量的1/81.3;月球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面上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赤道上重力加速度:1。618m/s2,是地球上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月球上的逃逸速度为2。38公里/秒,为地球上的逃逸速度的1/5左右;表面温度:-120+150c。月球在环绕地球作椭圆运动的同时,也伴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年一周。月球不但处于地 球引力作用下,同时也受到来自太阳引力的影响,所以具有十分复杂的轨道运动。月球本身不发光 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因此,地球上的观测者所 见到的月球被照这部分也在不断变化,从而

3、产生不同的视形状。这叫月相。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 的.月相变化的周期性,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阴历或农历月就是以月相为基础,星 期也是由此演化而来。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月球总以相同的一面向着地球。这是由于月球自转周期恰好和月球绕 地球转动的周期相等造成的,而这两个周期相同则是潮汐长期作用的结果。月球赤道面同它的轨道面有6度41分的倾角。因为这一倾角的存在和月球绕转速度的不均匀 等原因,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地面上某一点的观测者多少还能看出月面边沿有前后的摆动.从地面 观测,不止看到月球的半面,而且能看到月球的59,其余41则不能直接看到。月球形状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许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

4、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 极区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洼陷约 400 米。月球重心和几何中心并不重合,重心偏向地 球2公里。这一结论已为“阿波罗号”登月获得的资料所证实。月面上山岭起伏,峰峦密布。此外,还有洋、海、湾、湖等各种特征名称。其实,月面上并 没有水。只是早年观测者凭借想象,借用地球上的名称而已,最多不过有某些形态上的相似罢了。月面上的最明显的特征是环形山,通常指碗状凹坑结构。其中大的直径可超过100公里,小 的不过是些凹坑。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总数3万多个,占月球表面积的710%。环形山大多 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有4座环形山,分别以中国古代天文学

5、家石申、 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命名。月面最大的几个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 克拉维环形山,直径233公里;牛顿环形山,直径230公里。许多环形山的中心区有中央峰或中 央峰群,高达2。5公里。肉眼所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叫“月海,它们是广阔的平原。在月球正面,月海面积约占 整个半球表面的一半.已知月海共22个(包括背面),其中最大的叫风暴洋,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 雨海面积约90万平方公里。月面中央的静海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此外,较大的还有澄海、丰 富海、危海、云海等。月海大多具有圆形封闭的特点,四周是山脉.有些月海伸向陆地称为湾,小 的月海则称为湖。月陆是月面上高出

6、月海的地区,一般高出23公里。月陆主要由浅色的斜长岩组成,其反照 率较高。月球正面的月陆与月海面积大致相等,而背面则月陆面积大些.月陆形成的年代经同位素 年龄测定为46亿年,比月海要早。月球上也存在一些山脉,大多以地球上的山名命名,如亚平宁 山脉、高加索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最长的山脉长达1000公里,往往高出月海34公里。最高 的山峰在月球南极附近,高达9000米,比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还高.除山脉外,还有长达数百 公里的峭壁,最长的是阿尔泰峭壁。月面上有一些辐射纹,典型的有第谷环形山和哥白尼环形山周围的辐射纹。第谷环形山有辐 射纹12条,从环形山周围呈放射状向外延伸,最长的达1800公里,

7、满月时看得最清楚。其成因尚 无定论:有人说是火山爆发形成的;也有人认为是陨石轰击月面造成的。长期天文观测与登月的直接考察证实,月球周围没有明显的磁场。月球磁场强度不及地球磁 场的 1/1000。月球上更没有像地球和木星那样的辐射带.月球上不存在任何形态的水,完全没有 大气,几乎接近真空状态.通过月球火箭探测查明:月球正面有称为“重力瘤”或“质量瘤的重 力异常区,达1 2处之多;月球表面大部分地区为一层厚度不等的月尘和岩屑所覆盖。月球没有像地球大气那样的保护层,月面直接受到流星体的猛烈冲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 影响到月岩的化学成分、岩屑大小、玻璃含量以及再结晶的程度。月球早期广泛发生火山爆发,

8、喷出大量熔浆,从而形成月面上广阔的熔岩平原.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它的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 化.它的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满月时亮度平均 为-12.7等。它给大地的照度平均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 反光体,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余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6。月 面高地和环形山的反照率为1 7 ,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 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摄

9、氏度;夜晚,温度可降低到零下183摄氏度。 这些数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温度。用射电观测可以测定月面土壤中的温度,而且所用的射电波的 波长愈长,愈能探测到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这种测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很少变 化,这正是由于月面物质导热率低造成的。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厚60 65公里.月壳 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1000摄氏 度,很可能是熔融的。月球背面的结构和正面差异较大。月海所占面积较少,而环形山则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 悬殊。最长和最短的月球半径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径

10、长4公里,有的地方则短5 公里(如范德格拉夫洼地)。背面未发现“质量瘤”。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 而正面月壳厚度只有60 公里左右.关于月球的成因,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假说,即俘获说、分裂说和同源说。 俘获说:月球可能是在地球轨道附近运行的一个小行星,后来被地球所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 星。因为月球和地球的平均密度相差很大,而化学组成又十分不同,所以,它们可能是由太阳原始 星云中不同部位的不同物质形成的。另一方面,月球的平均密度却与陨石、小行星十分接近.因此, 很可能是小行星在围绕太阳运行中,由于接近地球,地球的引力使它脱离原来的轨道而被地球所俘 获。有人认为,这个事件发生在35

11、 亿年前,整个过程经历5 亿年。在月球被地球俘获后,月球由 于受到地球的起潮力,喷发出大量岩浆,形成月海玄武岩.分裂说:在太阳系形成的初期,地球和月球原是一个整体,那时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自转非 常快,自转周期只有4 小时左右。因此,这时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的周期为2 小时。这个周期 恰与地球自由摆动周期相等,从而产生共振,于是在赤道面上形成一串细长的膨胀体,终于分裂 而形成月球.太平洋就是月球分裂出去时留下的遗迹。根据计算,地月系统现有的角动量总和,即 使再加上几十亿年的角动量损耗,也不足使地球和月球分裂。而且月球的位置又不在地球赤道面上. 这些事实是分裂说很难加以解释的.同源说:地球和月球

12、是由同一块行星尘埃云所形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不同,是由于 原始星云中的金属粒子在形成行星之前早已凝聚。地球在形成行星时,一开始便以铁为主要成分, 并以铁作为核心。而月球则是在地球形成后,由残余在地球周围的非金属物质聚集而成。月球形 成的这三种假说,都能或多或少地解释月球的成分、密度、结构、轨道及其他基本事实.除分裂说 一般认为难以成立外,俘获说和同源说这两种假说究竟哪一种更加合理,目前尚无定论。根据对月球各种热历史模型的研究,整个月球曾发生过多次局部熔融。在月球形成的初期, 月球的大部分温度曾达到 1000 摄氏度。距今 41 亿年前,月球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岩浆运动, 在岩浆的分离过

13、程中,形成了斜长岩成分的月壳,残留部分成为月表的高地。月球表层固结后又 在较深的部位发生局部熔融,产生苏长岩成分的熔体。大约距今40 亿年前,形成了富含放射性元 素、难熔元素的非月海玄武岩。斜长岩高地长期裸露在月表,不断受到陨星物质的撞击,因而被 削低了 1。52公里,在高地上发育着大量古老的冲击月坑。后期,高地为一系列的断裂所切割和 破坏。距今4139亿年前,月球比较集中地遭受到各种大型陨星的撞击,使月表出现许多月海盆 地,即大型的环形构造,最典型的是雨海事件。月球上的月海大致都是在相近的时期内形成的。 月海生成的大致次序是:酒海、澄海、湿海、危海、雨海。雨海纪形成的各个月海大约在距 今 3931 亿年间,被后期喷发的玄武岩所充填和覆盖。根据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大致充填的时间 次序是雨海西、雨海东、湿海、危海、雨海、静海、丰富海、澄海和风暴洋.此后月表的轮廓基本 形成,31 亿年以来,月球内部的演化已处于“停滞”状态,外力作用在月球的演化史中占有主导 地位.陨星冲击月表,使月坑继续形成和增多.爱拉托逊纪形成的辐射月坑,其辐射纹受月表的各 种作用,或者变得不明显,或者消失;而哥白尼纪形成的月坑,则具有明显的辐射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