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考点总结(精品)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7713769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考点总结(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药学考点总结(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药学考点总结(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药学考点总结(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药学考点总结(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考点总结(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考点总结(精品)(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学总结12010年04月12日 20:43以下仅是我个人心得,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中医,肯定是以大量的记忆为基础的!比如学习中药,记住中药的功效是重中之重,尤其是与众不同的功效,这就是考点!比如羌活、白芷、藁本,皆有止头痛之功,但分别善治太阳、阳明和巅顶头痛。比如具有升阳之功的药物有:柴胡、升麻、葛根;但柴胡善疏肝解郁,升麻还可清热解毒,葛根善解肌生津、还可止泻,善治颈项强痛。比如解表药中具有止血作用的,就是荆芥。比如既可以解表,又可以除烦的,就是淡豆豉。因为紫苏有解表散寒、行气宽中的功效,所以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闷的患者首选紫苏。把中药的功效记住,是应对各种中药考题的前提,是轻松顺利通过中药

2、学的关键!只有把中药功效已经牢记了,才谈的到灵活应用,否则其他一切皆无从谈起!当然,背诵是必需的,也是需要下苦功的!中药学总论:1.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2. 四气,又称四性(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3. 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4. 五味的作用:辛:能行、能散、能润。甘: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酸:收敛固涩、生津。苦:泄热、燥湿、坚阴。咸:软坚散结、泻下通便。淡:渗湿、利小便。涩:收敛固涩。5. “升降浮沉”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药物对机

3、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6.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四气五味;质地轻重;炮制;配伍。7. 归经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的或特殊的治疗作用。如朱砂、远志能治疗心悸失眠,说明它们归心经;桔梗、杏仁能治疗胸闷、咳喘,说明它们归肺经;白芍、钩藤能治疗胁痛抽搐,说明它们归肝经。8. 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脏腑经络理论。9. 中药的“七情”配伍(尤其是所举得例子,必须牢记!):单行单用一味药物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如独参汤。相须是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

4、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补气利水,茯苓利水健脾,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疗效。大黄泻火通便,芒硝润燥通便,可增强大黄峻下热结,排除燥屎的作用。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相杀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从不同角度而言的两种提法。相恶是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即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反 是两种

5、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等。10.相须、相使能提高药效(增效);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减毒);相恶是药物拮抗作用,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种药物的功效,应尽量避免使用;相反是药物相互作用,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属于用药禁忌。11.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12.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13. 十九畏与“七情”配伍中的“相畏”意义不同, 十九畏是产生或增强毒

6、副作用,为药物配伍禁忌,相畏是减弱或消除毒副作用,是应当运用的药物配伍。14. 妊娠用药禁忌:禁用药物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子、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等。慎用药物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15.中药剂量主要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用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也称相对剂量。16. 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l0g;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1530g;新鲜药物常用量为3060g.17. 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

7、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18. 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中的所有常见药物举例,一定要记清楚。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土等包煎。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后下。19. 服药时间:病在胸膈以上,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如病在胸膈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驱虫药、泻下药也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服;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中药学个论:1一、发散风寒药1. 麻

8、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发汗解表之要药。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常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证。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2.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治风寒表虚有汗证,常与白芍配伍。外感风寒有汗、无汗均可应用。3.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闷,用之尤为适宜。紫苏叶长于发汗解表,紫苏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解毒。4.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能解生半夏、生南星和鱼蟹之毒。5.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素称“夏月之麻黄”。发汗力强,表虚有汗者忌用。6.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药性较平和,对于外感表证,无

9、论风寒或风热表证,均可使用。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长于祛风。7.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常与荆芥相须为用。8.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宜。治太阳头痛(后头痛)。9.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要药。10.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11.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巅顶头痛。12.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过量服用易致中毒。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为鼻渊要药。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二、发散风热药1.薄

10、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2.牛蒡: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散肿。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还常用治疗小儿夜啼不安。4.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常与菊花相须为用。长于清肺润燥,可用于肺热燥咳。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5.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6.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7.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善于疏解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的要药。并可用于外感发热证,无论风寒、风热表证,皆可使用。为疏肝解郁的要药。长于升阳举

11、陷,常配黄芪、升麻等药相须。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大,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8.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9.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善治颈项强痛。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10.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52010年04月09日 23:011.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正经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而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可由奇经溢出,予以补充。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奇恒之腑关系较为密切,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一定的联系

12、。2. 督脉称“阳脉之海”。任脉称“任主胞胎”。冲脉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3. 跷脉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二是司眼睑的开合。4.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正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内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经别的特点:一是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项及头部。二是其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三是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一并注入阳经,成为一“合”,共为“六合”。5. 经别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别络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6. 经筋的特点:其循行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布散于胸背而终于头身。多呈向心性循行。具有

13、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7. 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机能平衡。8.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9.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10.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多升散,耗气伤津扰神;暑多挟湿。11.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12.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13.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

14、血;火易致肿疡。14. 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15. 情志所伤,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16. 七情内伤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多发为情志病证;七情变化影响病情。17.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18.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 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19. 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一是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或夜间痛甚;二是肿块,外伤于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痛;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成癥积,按之痞块,固定不移;三是出血,血色多呈紫暗,并伴有血块;四是色紫暗,久瘀可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曲张等症;五是肌肤甲错,或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20.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