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情感探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7707287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乡情感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思乡情感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思乡情感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思乡情感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思乡情感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乡情感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乡情感探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思乡情感”探析(作者:辛让平)【关键词】故乡,游子,思乡恋亲,文化精神。【摘要】人类思乡情感的指向永远是“家乡”或“祖国”,以“家国”为圆心的感情放射轨迹,几乎覆盖了人类情感的所有领域。忍受着“活着之时要寻根祭祖、死了之后要魂归故里”的伤痛迁居和游移,人们的思乡情感在时空中不断徘徊,从过去、现在到将来,永远处于一种动态形式。文学“母题”的凸现和精神“家园”的建构,已成为思乡情感演绎的舞台。故土家国,不但孕育了游子自身的肉体与灵魂,也是人类生命再创造的栖息地和文化守望的港湾。背井离乡的心身撕裂、落叶无根的精神困惑、浪迹天涯的悲情绝唱、魂归故里的心灵安顿,正是在“何处是故乡,什么是故乡”中寻求解

2、答。本文试图从“思乡情感的指向及内容”、“ 思乡情感产生的充要条件”、“ 思乡情感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诠释思乡情感的存在状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思乡恋亲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无需旁征博引,思乡情感在文学领域中已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既“母题”;在文化精神分析学领域内已成为一种“情结”,即“乡土情结”。本文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囿于古今中外文学的“乡愁”题材作品举证和文化精神分析进行,范畴之确定便于理清思路,作深入细致地探究,并遏制漫无边际的考证。本文试图从“思乡情感的指向及内容”、“ 思乡情感产生的充要条件”、“ 思乡情感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诠释思乡情感的存

3、在状态。一、思乡情感的指向及内容。人类思乡情感的指向永远是“家乡”或“祖国”,这似乎没有什么歧义。为何在这里我们用“指向”而不用“对象”呢,我们认为思乡情感是人类过去有、现在有、将来有,且不断重复的一种情感动态,“指向”的含义比较确切,它比“对象”更能充分表明思乡情感的厚重、深沉和浓烈;“对象”一词只表示静态,它是情感运动的终结者。如果思乡之人回到他的家乡或祖国,那么这种情感就会自然消解,不论这种情感有多么牢固。明确了思乡情感指向之后,接下来有必要对“家乡”这一概念作以诠释。“家乡”这一概念是由地缘性投影于血缘性形成的,正如王鼎钧所言:“所有的故乡都从异乡演变而来,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4、 “原乡,此身迟早终须离开,心灵的故乡此生终须拥有” “家乡”深刻地烙印在人类灵魂的深处,特别是家乡的亲情伦理关系父子、母子、夫妻、兄弟姊妹等,更是离家之人刻骨铭心、致死难忘,甚至家乡的空气、水、泥土、花鸟虫鱼等都令身居异国他乡的游子魂牵梦绕,因此、“家乡”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作为一个特定的生存时空,是个体身体与灵魂的栖居地,因而也成为思乡情感的原动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具有同构性,“家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是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它的一切。”(P51)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家”是“国”的起点,“国”

5、是“家”的扩大,从家庭、亲戚到乡党、同窗,从社团、族群到社会、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以血缘亲情为主轴联结起来的,“家”不仅组织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而且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结构和价值指向,由思乡爱家,再由思乡爱国,是思乡情感指向的提升与强化。到此为止,我们已明确了思乡情感的指向和原动力,接下来我们要对思乡情感的内容加以考究,以此来拓展我们研究对象的深度与广度,其方法是对思乡情感的内容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以思乡情感的主体(思者)为中心并与之由近及远由人及物的关系来划分类别。据此,我们可以把思乡情感的内容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故乡的亲情和友情,第二类,故乡的风情和物情,第三类,故

6、乡的文化情缘。当然,这种思路属于形而下的,并不排除因第一类感情而引起第二类感情和第三类感情,或由其中一类感情引发另外两类感情兼发的情形,可能一因多果、可能一果多因、可能多因多果并存,虽然思乡情感的内容是复杂的具有不确定性,但是指向的明确性给了我们研究的可能性。接下来,我们逐一剖析。第一类,故乡的亲情和友情。由于中国古代有重视人伦亲情的传统,亲情诗在中国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题材领域。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自然也是中国亲情诗的源头。翻开诗经,有关人伦亲情的篇目和诗句随处可见。“诗三百”中,表达亲情者不下20首,带有亲情的成分者更多。家族人伦亲情对“诗人”们来说,不只是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更是一个重要

7、的创作母题。诗经以形象而质朴的语言写出了上古时代的浓浓亲情,体现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的人伦理想。在人伦亲情中,特别要强调一下夫妻人伦,夫妻本无血缘关系,却是血缘关系的起点,男女两性的结合组成家庭,由此衍生出父子兄弟之家庭伦理亲情关系。古人首重夫妻人伦,“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P143)诗经以关雎为首,即含有敦厚夫妇之意,正如诗大序所云:“风天下而正夫妇。”有夫妇始有人伦,韩诗外传卷一载孔子与子夏论关雎,借子夏之口云:“大哉关雎,乃天地之基也。”被推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的陟岵(第一章)曰: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凤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8、”这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抒写行役之少子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这并非是说它最初表现了征人思亲的主题,而在于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思乡诗一种独特的抒情模式。在原型(母题)意义上,陟岵确定了这样一种表现模式对面落笔,并时互想。此诗的妙处和独创性,不在于开首的正面描写己之思亲之情,而在于接下来的从对面设想亲之念己之心。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进入了这样一个想象幻境:在他登高思亲之时,家乡的亲人此时此刻也正登高念己,并在他耳旁响起了亲人们一声声体贴艰辛、提醒慎重、祝愿平安的嘱咐和叮咛。诗经中除有关夫妇、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的亲情诗,另外一些篇章涉及到祖孙、姑侄、甥舅等亲情,在此不再一一赘述。诗经中还有很多篇章虽不全然

9、是亲情诗,但也有涉及到人伦亲情的地方。如邶风击鼓写戍卒思归,其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数句,抒发对家中妻子的深深思念,非常感人。还有一些诗里面涉及不止一种人伦关系,如常棣中既有“脊令在原,兄弟急难”,也有“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还有“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更涉及到朋友一伦。其它篇章中如邶风泉水写外嫁别国的女子思归,回忆起当年出嫁的时候:“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大家族间的浓浓亲情。自诗经以下,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至二十世纪的港澳台的诗人,思亲题材作品不绝如缕,洋洋洒洒,佳作如天上的云彩,特别是台湾诗

10、人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把“亲情、友情、爱情、故土情、祖国情”一笔五写,将思乡之情冶炼的至真至纯至美。不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如此,在世界文化里也是普遍现象,比如德国后期浪漫派诗人约瑟夫封艾兴多尔夫(17881857)所作的一首诗歌(再现伦敦音)思乡致我的兄弟:你知道,在那边的树丛里,假寐着一种魔幻的力量,深夜时分,好象在梦里一般,花园会突然地开始歌唱。有时透过了寂静的夜空,歌声悠悠地飘到我的眼前,这时我会从心底里,呵,我的兄弟,呼唤着你。其它人是多么地陌生,我惊恐地漂泊在异地他乡,我们愿意一起漫游,快快向我伸出忠诚的手来!我们愿意共同迁徙,直到我们风尘仆仆地,听着古老的魔幻之歌,跪倒在父亲

11、的坟前。(翻译:曹乃云)约瑟夫封艾兴多尔夫这位德国诗人对兄弟和父亲的情感也如中国人一样浓厚,乡情的召唤如魔幻般力量,引导诗人“跪倒在父亲的坟前。”将人伦亲情写得如此震撼心扉,堪称德国文学精彩一笔。第二类,故乡的风情和物情。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据晋书张翰传载,张翰者,字季鹰,吴郡(今苏州)人,他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联想到家乡的茭白和鲈鱼,便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弃官回乡。后来,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有“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之句。对张翰来说,故乡的美味比做官重要,对辛弃

12、疾来说,收复乡土比生命重要。长期旅美的台湾作家李黎曾经引用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中的一段美文来说明,“思乡”是那“当人亡物丧,昔日的一切荡然无存的时候”,它还能“长久存在”的东西,像“气味、滋味”那样的“无形的一点滴”都能负载起“回忆大厦”,就在于它们完全属于个人,“绵绵勾起心灵深处的遥远记忆”(P 114115)李黎在玛德兰的滋味中笔触美妙地讲述过自己类似于追忆似水年华、小玛德兰点心那样的味觉经验,一次在美国见到了久违多年的荔枝,当“咬下一块果肉滑进舌和上颚之间轻轻挤压,透明甜蜜的汁液流淌出来触及味蕾的那一刹那,忽然童年和少年的记忆如光色般笼罩下来”,她会回忆起,童年的夏天放学回家见到南台湾荔

13、枝的全部感觉。普鲁斯特会用两千来字把一口“小玛德兰点心”造成的味觉经验写得那么优美,李黎会把荔枝汁液的味觉写得如此传神,是因为那些感觉以最独特也最长久的方式负载着他们童年的记忆,那些感官的内容别人都无法分享,所以,更能盛载个人化的记忆。乡愁乡思就是从这种个人性回忆中保存着、萌生着。再看唐代诗人李白渡远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一生饱览祖国的壮丽河山,但他最爱的印象最深的还是故乡的山水。如果走出文学作品,回到现实世界中,人们的思乡感情也往往表现在对家乡的风物人情上。在欢迎参加由天一创意联合机构、搜狐新闻中心、中国

14、大地出版社(地质出版社)等单位共同发起推出的“非常爱中国喜爱家乡的101个理由”互动征集活动中,我们以北京、青海为例,就可见一斑。在“喜爱北京的101个理由”互动征集中,多数词条是:雄伟的天安门,美丽的什刹海,神秘的故宫,万里长城,可爱的胡同,香山红叶,鸟巢和水立方,说北京话,吃烤鸭,听京剧、喝二锅头等。在“喜爱青海的101个理由”互动征集中,多数词条是:巍巍昆仑山,美丽青海湖,三江之源,察尔汗的盐湖,锡铁山的矿藏,塔尔寺,虫草,酸奶,牛肉干,甜醅,羊肉,尕面片等。人们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故土情结”,是因为故乡的山水、泥土、物产、风情及自然环境孕育了思者的肉体和灵魂,不论你走到哪里?异域他乡的

15、一草一木都会触动你思乡的神经,正如宋代诗人王禹偁的七律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h)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诗人骑在马上行走,耳听黄昏时山谷的声响,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触景生情的思乡感情油然而生。第三类,故乡的文化情缘。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这种思乡情感也许更多的是和故国文化联系在一起,一旦离开了故国,就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看自己的文化,才会发现这个文化是怎样的独特,也为自己成长浸润于这样一个文化中而骄傲。活着之时要寻根祭祖,死了之后要魂归故里,

16、这种现象在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和移民身上尤为强烈。精神文化的归属和叶落归根的情结,不但在唐诗宋词山水画里,也在余光中和席慕蓉的诗里,在三毛的文章里,在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琴声里。最经典的当属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余光中虽然身居台湾,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