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50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7706199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50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50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50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50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50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5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50(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 50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共 64 页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 日期:2011-07-13 22:07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 :2011-07-16 20:42春秋的书法春秋有个书法问题。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 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 其义则丘窃取之 矣。”(离娄下)(圣王时代采诗的制度废止了, 诗经就不能编辑下 去了,然后就有春秋的创作。它所记载的事情不过 是像齐桓公、晋文公之类;它的文辞是写史书的笔法,它的 观点,我把诗经的观点借用了。 )在这里,孟子提出了修史的事、文、义三个概念。事, 就是客观的史实;文,就是写作的文辞

2、、风格;义,就是修 史的观点,修史的政治、伦理原则。也就是三字经所说 的“寓褒贬,别善恶” 。春秋的义,是通过文,就是文辞表现出来的。若是 在今天,作者的历史观点可以通过长篇大论的叙述表达出 来,但那时书写条件很差,记事非常简炼,是不能用字太多 的,只能用极少的字词表达事物的性质和作者的观点,也就 是所谓“微言大义” ,“一字褒贬” 。例如: 天子死曰崩(好像大山崩裂) 。 诸侯死曰薨(好像大厦倾倒) 。 卿大夫死曰卒(生命完结) 士死曰不禄(不享受俸禄了) 。庶民死才叫死。 杀有罪曰诛 杀君父曰弑。 杀无罪曰杀。潜师掠境曰侵。进其都城曰入。声罪致讨曰伐。 两军相接曰战。 毁其宗庙社稷曰灭。

3、以上所举的,只是极少一部分。 春秋的书法,还表现在:用一些委婉之辞,来表现 敏感的,难写的内容。目的是为权贵避讳,或者维护礼制的 尊严。例如:“隐公十一年(前 712):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原来隐公是被其弟桓公杀死的,不记死在什么地方,表 示是非正常死亡。僖公二十八年, 晋文公在温 (今河南温县) 与诸侯会盟, 召唤周襄王前来与诸侯会面。 春秋对这件事的写法是:“天王狩于河阳。 ” 温地在黄河之北,故称河阳。因为诸侯召唤天子是非礼 的,所以春秋要为他避讳,不说周襄王是被诸侯召唤来 的,而是说他到这里来巡狩。古代天子巡狩,既有打猎的意 思,也有到地方视察的意思。自孟子和汉儒以来,都说春秋的书

4、法出于孔子的手 笔,寄托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但既然孔子与春 秋的写作、 整理都没有关系, 它自然不会是孔子的手笔了。 其实它是古老的编年体史书的通常写法,是约定俗成的惯 例。春秋的这种书法,除了因为书写条件不便之外,也在于树立以周礼为准绳的政治、道德规范,对贵族统治集团 起到警戒作用,对人民群众起到宣传和教化作用。古代的这种“微言大义” ,“一字褒贬”的书法,在今天 还有些孑遗。如“伪满” 、“伪政权”、“汪逆”、“ X 贼”之类在法律文书中,如果有一个“竟”字,下面所连接的一定不 是好事,如“该犯竟杀人灭口” 、“竟不听劝阻” 、“竟顽抗到底”等等另外,现代的“打官腔”,巧妙地运用某

5、些词语,以起到掩盖真相或淡化事物性质的作用。 例如:失业称为 “待业”,黑社会组织称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 ,拦截甚至打击 上访称为 “维稳”,非法强拆称为 “执法”,警察打人称为 “发 生肢体冲突”,被强拆户自焚称为“发生意外伤亡事件”等 等。以上这些,是春秋笔法的现代版。 政治公正透明之日,就是现代版春秋笔法彻底消亡 之时。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 :2011-07-19 20:57 贰)所谓“春秋三传”春秋没有可读性现代讲究书籍、文章的可读性, 春秋一书是最没有 可读性的。春秋记事的方式,根据年、月、日的顺序,一条记 一件事,一般互相之间不相联属。很像流水帐簿,文句极其 简短。

6、最长的一条 47 字:定公四年:“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 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 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 ”看了这条记载,我们只知道鲁定公在召陵和十八个国家 的诸侯、大夫会盟,然后侵入了楚国。至于会盟和战争的经 过,则没有交待,读者读了真是满头雾水,不知究竟。最短的一条只有一个字: 隐公八年:“螟“。(农业发生病虫害。 ) 这种记事方式,不仅使读者无法知道历史事件的具体内 容,也很难理解它的书法,不知道短短的几个字究竟包含着 什么“微言大义“。宋人王安石讥之为“断烂朝报” ,不能 说没有道理。 朝服, 就是国家的政府公报。 朝

7、报是有内容的, 但断了、 烂了,只剩下只言片语, 就使人莫名其妙。 因为春 秋记事笼统,模糊。于是就出现了几种解释春秋的著 作,称为“传” 。“三传”比较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图书目录 汉书 • 艺文志所著录的春秋的“传”有五种:左传, 30 卷。公羊传,11 卷。谷梁传,11 卷。夹氏传,11卷邹氏传, 11 卷。其中 公羊、谷梁 二传是今文经, 在汉代立于学官, 就是成为官学的课本,甚为风行。 邹氏传没有师传, 夹 氏传仅仅在口头传授,没有写成书;所以邹 、夹二 传都在汉代失传了。只有左传和公 、谷二传流传 至今,称为“春秋三传”公羊传:公羊是复姓,据说这书是战国齐人

8、公羊高 所传,公羊高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弟子。 公羊传原为口述 传授,到了汉景帝时,五传到公羊寿,才着录成书。谷梁传:谷梁,也是复姓,据说作者是战国鲁人, 他的名字有谷梁喜、谷梁嘉、谷梁寘、谷梁赤、谷梁俶等不 同说法。清末学者皮锡瑞( 1850 1908)认为:这书本是 家传,不同的名字是因为他们是不同世代的传人。这种说法 是对的。可惜他们的世系次序,我们已经搞不清了。公羊、谷梁二传,都是空言说经,只讲春秋 的义例,就是只讲每个字为什么要这样用,每句话为什么要 这样写,其中包含着什么“微言大义” 、却很少阐明史实。 他们所阐发的“微言大义” ,很多地方不过只凭主观臆断, 未必符合 春秋 的原义,

9、而且二传的解释也很不一致。 春 秋言词简略,只列事情的纲目,没有具体史实,我们本来 就读不懂;公羊、谷梁以虚说虚,只说官话、套话、 原则话,忽悠了一气,我们对春秋还是读不懂。在所谓 “春秋三传”之中,只有左传以讲史实为主,而不 以空洞的评论为主,所讲的史实详细、系统、生动、引人入 胜。春秋不过 16000 余字,左传 18 万字左右,多出 10 倍还有余。如果没有左传 ,后人对春秋史会陷入迷茫 无知的状态中,不仅司马迁史记中的春秋史部分,绝不 会写得如此丰满,就是明人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也无从 着笔了。三国演义描写关羽挑灯看春秋 ,而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说:“羽好左氏传 ,讽诵略皆上口。 ”

10、 三国演义有关关公读春秋的记载,出处就在这 里。可见他读的是左传而不是春秋 。看来关羽是一 个左传迷,不但熟读,而且有些段落还能“讽诵” ,也 就是能背诵下来。如果读的是春秋 ,背诵那“大葱一斤, 茄子 5 斤”式的流水账有什么意思?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 :2011-07-22 21:04(叁)聚讼纷纭说左传左传一书太重要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春秋史,百 分之八十以上出于左传 。作为古代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 既或它在史学史上的地位我们可以不提,它的思想、文化价值我们可以不提;单从史料价值来说,那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这样一部有份量的史书,却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谜,从古至 今,聚讼纷纭,似乎至

11、今在学术界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 识。左传之谜主要有来历、作者、成书年代、与国语 、 春秋的关系等等。左传的来历在早期典籍论语 、孟子和战国诸子百家中,都没 有提到左传 。左传见于着录, 始于史记 • 十二诸侯年表序 ,称为左氏春秋 。据汉书 • 刘歆传说: 左传原藏于秘府 (国家图书档案馆) 。刘歆(西汉末成帝、哀帝时人)整理 图书时发现,是古文经。刘歆认为此书非常有价值,请求朝 廷立于学官, 就是作为太学的课本。 但遭到今文博士的反对。 当时立于学官的都是今文经,没有古文经的地位。刘歆没有 达到目的,还被排挤出朝廷,出任五原(今内蒙包头西北) 太守。

12、王莽执政,被召回朝中。王莽非常推崇古文经,称帝 后任命刘歆为国师,把毛诗 (诗经)、古文尚书 、左 传等立于学官。王莽失败后,古文经(包括左传 )又 被取消。有人认为左传来历不明。认为既然刘歆在秘府中发 现了此书,那么秘府中的这部书又从何而来?东汉许慎说 文解字序 说是北平侯张苍所献, 但缺乏证据。 王充论衡 说是得自孔壁,也缺乏证据。 “得自孔壁”是怎么回事?原 来在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在山东曲阜拆除了孔子故宅,进 行重修,在夹壁墙中发现了一批古书,是秦始皇焚书时,孔 子后人藏在里边的。但左传得自孔壁之说,也经不起推 敲,汉书 • 艺文志提到鲁恭王从孔壁中得到古 文经的事

13、,只说有礼 、尚书、孝经、论语,并没 有提到左传 。由于左传的来历不明,于是有一些人,主要是今文 经学家便认为左传为刘歆所伪造。康有为在新学伪经 考中认为:刘歆把国语中的资料拿出来解释春秋 , 伪造了左传 ,剩下的资料就是今本国语 。但这不过是 今文经学家的主观臆测,并没有真凭实据可言。其实说左传来历不明,是个伪命题。汉书 • 刘歆传明明说是刘歆在秘府中发现的,怎么能说来历不 明?至于秘府中书又从何而来, 那谁知道! 秘府中的书多了, 每部书的来历,难道都能搞清楚吗?关于左传 ,我们已 知的是:1、司马迁在史记 • 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提 过,称左氏春秋 。

14、时在西汉前期。2、汉书 • 刘歆传称刘歆在秘府中发现 时在西汉末期。3、班固在汉书 • 艺文志中有着录。时在 东汉初年。4、史记春秋史部分的史料,大量来自左传 。作为一部古书, 这算来历不明吗?说 左传 来历不明, 纯粹是今文经学家的无理取闹。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 :2011-07-23 07:52沉思什么?1、考证史实真伪2 史评3 以史为鉴,联系宾际弄清史实真伪是沉思的前提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 :2011-07-25 21:08左传作者与成书年代之谜在早期的论语 、孟子和战国诸子之书中,都没有 谈到左传。左传见于着录始于 史记。史

15、记 • 十二诸侯年表序谈到孔子作春秋 ,接下来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志,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鲁国的君子左丘明,害怕弟子们对春秋有错误的 理解,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失去孔子的真意,所以根据孔 子的春秋 ,作详细的说明,写成了左氏春秋 。)汉书 • 艺文志认为左丘明是鲁国的太史, 孔子与左丘明共同查阅了鲁国的历史资料,孔子写成了春 秋,左丘明为之作传(注释) ,就是左传 。可见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作。那么,左丘明究竟是什么人呢?史记说是“鲁君子” ,汉书说是“鲁太史” ,西 汉末至魏晋以来,许多学者认为他是孔子的弟子,受经于孔 子。在论语中,孔子就提到过左丘明: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