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教案:聚宝盆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769805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班语言教案:聚宝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班语言教案:聚宝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班语言教案:聚宝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班语言教案:聚宝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班语言教案:聚宝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班语言教案:聚宝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班语言教案:聚宝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班语言教案:聚宝盆 目标:1了解图书内容,知道不能贪心。2大胆想象并用绘画来表现自己的愿望。3愿意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准备:图画书聚宝盆,投影仪,聚宝盆形状的画纸,画笔。过程:一、观看图书内容,了解小说情节1引导幼儿看图画书至“多多要东西,只嫌少,不嫌多”,观察人物细节,猜想下面的小说情节。师:多多有一个什么样的习惯?这么好吗?为何?师:多多的表情怎样?快乐吗?她为何不快乐?2引导幼儿观看图画书至“送给多多一个聚宝盆”,引发幼儿想象聚宝盆的神奇作用。师:老公公的穿着是怎样的?跟我们一样吗?师:她可能是一个什么人?她来干什么?师:老公公送给多多一个神奇的聚宝盆。这个聚宝盆到底有什么魔法,你们

2、猜猜看。3引导幼儿观看图书至“多多的小房间很快就堆得满满的了”,了解、感受聚宝盆的神奇作用。师:老公公送给多多聚宝盆的时候对多多怎么说?师:聚宝盆变出什么来了?多多快乐吗?她以后是怎么做的?4引导幼儿观看图书至“我一定要爬进去瞧瞧”,再次引导幼儿想象小说情节。师:聚宝盆这么神奇,多多怎么想的?师:多多爬到了聚宝盆里,你猜会发生什么事情?5引导幼儿观看图画书至最终,了解小说寓意。师:多多爬进聚宝盆后结果怎么样?这可怎么办?二、想象表现1假如你有个聚宝盆,你想放入什么东西?为何?2微幼儿画出自己最想变的东西。3引导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4将绘画作品装订成图书。延伸活动:将自制图书放在阅读区,供幼

3、儿自由阅读、交流。附小说:有个小-男孩,名字叫多多。多多要色纸,给她一张,她嫌太少;给她两张,她说不够;给她三张,她还想要更多。多多要气球,给她一个,她嫌太少;给她两个,她说不够;给她三个,她想要更多。多多要东西,只嫌少,不嫌多。有一天,来了一位老公公,送给多多一个聚宝盆。老公公说:“你喜爱什么东西,就放一个在盆里,一个就能够变成很多很多。只要你不说够了够了,它就越变越多,多得叫你不想再要。”老公公拿了一颗水果糖放在聚宝盆里,水果糖一颗变两颗,两颗变三颗,几百颗,几千颗,越变越多,聚宝盆装不下了。多多对老公公大叫:“够了!够了!”老公公说:“你告诉聚宝盆吧。”多多对聚宝盆大叫:“够了!够了!”

4、聚宝盆就不再变了。多多拿了一只玩具熊放进聚宝盆里。一只变两只,两只变三只,几百只,几千只,玩具熊太多了,从聚宝盆里滚到地板上来了。多多赶快大叫:“够了!够了!”今后,多多喜爱什么东西,就把它变成很多很多。多多的小房间很快就堆得满满的了。有一天,多多想,盆子里藏了什么法宝,我一定要爬进去瞧瞧。没想到呀!一个多多变成两个,两个多多变成三个,聚宝盆里的多多越来越多,有的哭,有的笑,有的叫,有的跳儿童,这可怎么办呢?谁来喊:“够了!够了!”明确适当合理经过分析原方案,我们体会到在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时要目标明确,内容适当,安排合理。1目标要明确。“贪多”和“贪心”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贪多”可能只是幼儿

5、对某一喜爱的东西的想法而已,而“贪心”有可能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因此老师制订目标时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不清。针对该小说的寓意,我以为将目标定在让幼儿“知道不能贪多”更加好部分。另外,在活动第一个步骤结束部分最好总结一下“贪多”的坏处,方便让幼儿知道为何不能“贪多”。2内容要适当。小说聚宝盆即使含有趣味性,但终究和幼儿的现实生活有差距。老师不妨从生活中选择素材,比如某个幼儿很喜爱吃冰淇淋,有一天趁母亲不在家,把冰箱里的冰淇淋全部吃光,结果肚子极难受。这么的内容既贴近生活,又能让幼儿明白“不能贪多”的道理。3安排要合理。既然原方案的目标是让幼儿知道“不能贪心”,那为何还要安排幼儿绘画自己的

6、愿望呢?其实这么做等于在暗示幼儿“只要把你想要的东西放进去,就能够变出很多很多”。因此在安排活动时,老师不但要考虑活动是否能达成预期目标,还要考虑活动对幼儿的长远影响。解读绘本 抓住契机绘本除外在的、能直接展现给读者的文字、图画、符号等信息外,还蕴藏着道德和情感、想象和思维等多方面的含有教育价值的东西。因此,我们应深入解读绘本,抓住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适宜的引导。1深入挖掘绘本内涵我们深入地解读绘本,就会发觉多多的这种贪多心理含有普遍性,孩子们往往热衷于搜集多种多样喜爱的东西,对于“真正需要的东西”却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所以,我们能够利用该绘本引导幼儿换位思索,去体验多多的想法和感受,从而领悟

7、其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有效设计提问仔细分析原方案,我们发觉老师的提问只是让幼儿猜想小说情节、观察绘本中特征鲜明的人物及其表情,而没有引导幼儿去挖掘它们背后蕴藏的教育意义。即原方案中的提问仅仅让幼儿了解小说内容,知道小说进程,而不能有效地启迪幼儿想象、思维及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假如老师设计这么的问题,如“假如你是多多,你会往聚宝盆里放什么?结果会怎样”“假如让你往里面再放些不喜爱的东西,你会放什么?结果又会怎样”,想必幼儿会有多种出色的回复。然后在此基础上,老师深入引导幼儿讨论“聚宝盆的作用是什么?你需要它吗?为何”。可想而知,幼儿肯定会表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而此时老师便可因势

8、利导,让幼儿自己去探寻“贪多”带来的后果,从而自然达成能力培养和品德教育的双重目标。对目标和过程的质疑1对目标的质疑纵观整个活动过程,目标1中的“知道不能贪心”并没有得到落实,老师只是在第一个步骤“观看图书内容、了解小说情节”时提问:“多多有一个什么样的习惯?这么好吗?为何?”而在其后的活动中便再也没有和幼儿进行相关的探讨,从中我们能够看出,老师并没有引导幼儿真正了解什么是贪心和怎样做到不贪心。提议老师在组织幼儿完整阅读以后,引导幼儿讨论“多多是个贪心的孩子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贪心带来了什么后果?假如你有聚宝盆,你会怎样做”,使幼儿知道即使对某样东西喜爱,也要适可而止。2对过程的质疑在原方

9、案中,老师分步引导幼儿阅读图书,不停抛出问题引发幼儿讨论。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总是充当总指挥和总导演的角色,并没有给幼儿完整的自主阅读的机会,这让人感觉“收”有余而“放”不足。而完整的阅读过程能帮助中班幼儿学习按次序翻阅,仔细观察画面细节,了解小说人物、情节,并逐步学会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对应,从而逐步养成阅读的爱好和习惯,习得初步的独立阅读技能,为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打下基础。猜想也应有度在教学活动中,启发、引导幼儿进行主动、多向的猜想无疑是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路径。在幼儿的奇思妙想中,教育教学也变得缤纷绚丽。不过猜想也应有度,老师在设计方案时应考虑活动的目标、内容、重难点,尤其

10、是幼儿的已经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历,在此基础上启发幼儿想象,而不能让幼儿纯粹为想象而想象,更不能让幼儿漫无目标和毫无依据地胡乱想象。如原方案步骤1的猜想是在幼儿初看图画书至“多多要东西,只嫌少,不嫌多”时设置的,这时小说只简单描绘了多多的习惯、表情等,以此让幼儿“猜想小说情节”指向不明,对中班幼儿来说难度较大,对“了解小说情节”的意义也不大。过分的猜想会干扰幼儿对小说关键内容的阅读,影响幼儿对小说的整体感知和了解。所以,不妨删除步骤1处的猜想,或在该活动前单独设计一个“小说接龙”“小说想象”的活动,以免对此次活动的教学目标造成干扰。帮助幼儿了解小说云南昆明市五华区教职员幼儿园 吴小红1创设宽松的

11、气氛,帮助幼儿了解小说内容在原方案中,老师将目标定在“了解小说内容,知道不能贪心”,这不太符合幼儿的年纪特点。应该说很多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全部有类似多多“喜爱要很多东西”的情况,她们在听小说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联想到自己。假如以“知道不能贪心”作为活动目标,就很可能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2渲染小说幽默的风格,帮助幼儿分辨是非小说聚宝盆不论是在语言、情节还是人物塑造上,全部洋溢着诙谐、幽默的风格,极富戏剧性。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把这种诙谐、幽默的风格传输给幼儿。如“给她一个,她嫌太少;给她两个,她说不够;给她三个,她还想要更多。”“一颗变两颗,两颗变三颗,几百颗,几千颗,越变越多。”让幼儿在诙谐

12、和幽默中了解小说寓意。避免自相矛盾江苏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幼儿园 俞兰“了解图书内容,知道不能贪心”是原方案的活动目标之一,然而老师在引导幼儿观看图书内容、了解小说情节以后,让其想象“假如你有个聚宝盆,你想放人什么东西”,并“启发幼儿画出自己最想变的东西”。显然这存在着逻辑上的混乱既然已经“知道不能贪心”了,为何还要诱发幼儿的“贪心”呢?为了避免这一问题,老师能够换个设计思绪:在幼儿“感受聚宝盆的神奇作用”后,引导幼儿想象“假如你有个聚宝盆,你想放入什么东西,会发生什么事”。在此基础上揭示小说的结局,以此激发幼儿对小说寓意的思索。制订适宜的目标笔者认为这一方案的活动目标应紧紧围绕语言教育领域,以免在设计时贪多求全,将每个步骤全部填满,而忽略每个步骤的价值是什么,它的作用能否切实得以表现,等等。老师需要关键考虑幼儿是否真正了解小说内容,领会小说的深刻含义,用大量时间进行绘画的意义何在,这对她们了解小说内容有何帮助,等等。感受作品语言的奇妙河南林州市试验幼儿园 刘兰瑞聚宝盆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小说,老师除了让幼儿了解小说的内容、寓意外,还应有意识地让幼儿感受语言的奇妙,比如“给她一张,她嫌太少;给她两张,她说不够;给她三张,她还要更多”“一颗变两颗,两颗变三颗,几百颗,几千颗,越变越多”这些反复性的语言既能使幼儿感受小说的幽默风格,了解小说的意义,又能增强幼儿对语言文字的爱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