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新论及其现代价值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769435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新论及其现代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新论及其现代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新论及其现代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新论及其现代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新论及其现代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新论及其现代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新论及其现代价值(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新论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兼容西方现代文明的精华,在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内容丰富而深刻。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本文对她有关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和实践及其现代价值进行简明分析和评价。关键词: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实践;现代价值梁漱溟先生是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名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关乡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她在反思近代以来民族自救运动频频失败的原因以后,从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特点出发,从乡村入手以传统文化为根基,融合中西文化之优点,进行的重构民族新文化,重建社会组织,为民族寻求新的出路的尝试。她的乡村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

2、过广泛的社会影响。一、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提出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改造和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撷取。她的乡村教育理论就是以其东西文化观为基础而形成的。早在1921年,她出版了著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在该书中,她认为世界文化发展有三条不一样的路向:第一路向以西方文化为代表,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第二路向以文化为代表,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基础精神;第三路向则以印度文化为代表,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这三种文化无所谓好坏,只不过走的路向不一样而已。依据这一东西文化观,梁漱溟对社会的结构和现实状况进行了分析。她认为的社会结构很“特殊”,它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

3、新的政治制度迟迟建立不起来,经济陷入破产,礼俗秩序被破坏殆尽。这一切全部缘于文化的失调。梁漱溟指出“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极严重的文化失调。”救治的措施就是进行乡村建设开展乡村教育。她明确指出乡村建设“顶要紧的”就是农民自觉和乡村组织。梁漱溟极其重视中国古代的“乡约”制度。所谓“乡约”就是同乡的人共同遵守的规约。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不论从内容、形式上还是从精神实质上全部取法于“乡约”,这从她所设置的乡村建设的基础组织乡农学校+乡学、村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她所设置的乡农学校和乡学、村学以“向上学好”为目标,乡农学校的校长、常务校董、学众(即学生),即相当于乡约中的约长、值约和约众

4、。梁漱溟把她们融为一体,使其乡农学校成为一个集教育、政治、合作、自卫训练等功效于一身的“政教合一”的复合体。她认为只有这么,才能完成改造整个社会、发明新文化的使命。二、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基础内容在经济建设上,梁漱溟认识到是一个农业国家,发展工业必需以农业为基础,力争摆脱和超越西方和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以避免欧美、日本的工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工业剥削农业、城市掠夺乡村,生产和消费相脱节的种种流弊。(一)要走“促兴农业”、“从农业引发工业”的道路,首先必需处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怎样处理农民土地问题上,梁漱溟对共产党采取阶级斗争和暴力手段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的政策持反对态

5、度,而只主张经过合作“,达成土地利用的合理化,农业经营的合理化。”在详细步骤上,她主张先依靠政府用立法的形式“,设为种种限制,裁抑地主,终使其土地出卖”。同时,梁漱溟还设想建立起一个农村金融系统,给农民提供长久贷款,激励她们购置土地。(二)在政治建设上,梁漱溟即使认识到培养农民的新政治习惯的主要性,不过她的所谓新政治习惯仅指的是“团体生活的习惯”,而且这种“团体生活的习惯”之培养,在她看来也“必需合乎旧伦理精神”,合乎“伦理本位”、“职业分途”之社会结构。(三)在文化建设上,首先,梁漱溟认为乡村的“精神破产”是文化或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动所引发的价值判定的丧失造成的,而所谓价值判定,据梁漱溟解释,

6、就是社会“传之数千年而不变的道德观念”。其次,梁漱溟开的解救乡村“精神破产”的药方,是“启发农民的智慧”,让她“认识古人的道理,让她已失去的合理观念恢复起来,把传统的观念变为自觉的观念”。三、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实践(一)乡农教育试验的关键内容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省主席韩复渠的支持下,到山东省邹平县办起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一面研究乡村建设问题,一面指导乡村建设的实施。该研究院分乡村建设研究部,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实施乡村建设的试验县区。1933年,山东省政府遵照国民党政府第二次全我国政会议的决定,将邹平、菏泽两个县划为县政建设试验区。试验区将全县划分若干区,各区成立“乡农学校”校董会。创

7、办乡农学校。“乡农学校这个东西,是补充改造后的乡约中自然要有的机关。”她指出:乡农学校一面为社会教育民众训练机关,一面又是下级行政机关。也就是“政教卫合一”的农村基层组织。梁漱溟的乡农教育试验关键是经过乡农学校的组织机构展开的。(二)乡农教育的目标邹平乡村建设试验区的工作,即在怎样实现此理想的新社会。初步就百余户至三四百户之区域,成立“乡农学校”,化社会为学校,目标在推进社会,组织乡村。有关乡农学校的系统理论上比较缺乏,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刊行的乡村建设旬刊汇要有这么的言论:乡农教育是什么?是大众的全人教育。我们说“:以乡农教育推进乡村建设”,我们的意思是要指明乡村建设和乡农教育是不能分离的。乡

8、农教育的目标只有一个改造乡村生活;乡农教育的方法也只有一个去和乡农生活。四、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教育是梁漱溟用于乡村建设的一个主要手段。她在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试验,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办学兴教。在梁漱溟看来,“乡村建设也就是民众教育,民众教育不归到乡村建设就要落空,乡村建设不取道于民众教育将无措施可行”。(一)目前乡村教育的现实状况1.农村辍学率令人担忧。理论上经济越发展,教育会越普及,义务教育越有效果。可实际上并非如此,近些年在乡村调查,有的地方辍学率已达6.67%,还有的地方高达10%。农村孩子之因此辍学,读不起书和读书无用论双双起了作用。一是因为农民贫穷无力让孩子读书;二是因为对读

9、书“前途”无望。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学学费增加幅度较快。对于目前的高校收费,大部分的家庭认为已达成了承受的极限,甚至有所超出。即使国家有助学贷款,但不是理论上那么简单。部分农村青年读了中专,但找不到工作,有些师范毕业的农村青年到学校教书,要交数千至数万的就业金。每十二个月全国有130万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劳动力”;农村青少年初中升高中的百分比,从1985年的22.3%降到1999年的18.6%。数据映射出的问题触目惊心。2.农村教育的条件严重滞后于城市教育。城镇差距大,农村地域学校条件差,1999年,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1492.2元,而农村是476.1元,城市初

10、中生的人均经费为2671.2元,农村是861.6元。农村地域的经济欠发达和教育落后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地域的教育投入不足是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直至现在,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是提升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校舍改造等基础办学设施的建设。这也是教育行政部门验收农村中小学校是否合格的关键标准。即使这么,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也只能满足学科教学的基础需要,离全方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同时,农村中小学老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部分农村老师处于半工半读状态,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3.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从机构、老师、培

11、训人数看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入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丰富的人力变成了沉重的人口负担。(二)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我们必需走出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两不相干的农村教育误区。长久以来,城镇二元结构的不停强化在使乡村社会不停被边缘化、使乡村和城市深入疏离的同时,也使乡村教育游离于教育之外。乡村学校正在不停丧失着它改造乡村社会的功效,正在发明着它和乡村建设之间的新的疏离。在高考指挥棒和升学率和政策导向的作用下,城市教育快速成为乡村教育的样板和被迫效法的楷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全忽略了乡村教育的本质和特征,根本没有考虑乡村

12、教育对乡村社会的作用,根本没有认真反省现在在全国范围快速推开的新课改是否适合于乡村教育,根本没有考虑是否应该把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区分对待和怎样区分对待。所以,我们必需直面乡村教育,从根本入手,乡村教育之路就是坚持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携手共进,使乡村教育和乡村发展融为一体,将农村教育和处理“三农”问题一并考虑。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必需完全负担起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因为单靠原来就极端贫穷的农民集资,根本无法维持教育发展的需求,而依靠社会的慈善捐助来发展乡村教育不但是杯水车薪,而且只能是权宜之计;必需对城镇的基础教育区分对待,努力探索一条适应乡村发展的基础教育之路。应立即研究探讨乡村教育的

13、发展战略,使乡村的孩子即使就业无门,也能够脚下有路,使广大农民和她们的儿女树立起对教育的信心。3.农村师资队伍和教育发展需求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现在农村师资队伍关键由三部分组成:一是80年代初的一批中师生,她们经过函授或自考取得大专文凭,现已人到中年,知识更新和现代教育改革和创新要求有落差;二是占一定百分比的“民转公”老师和“代课老师”,她们的教龄不短,年纪偏大,有一定教学实践经验,但大部分没有接收过正规师范教育,素质参差不齐;三是多年来毕业的一批含有本、专科学历的新老师,教学经验还有待积累。4.深入提升师资水平。高水平的师资不足,造成农村教育质量难以确保。在农民对优质教育需求提升的形势下,有些

14、家长就把孩子送到师资强的县城学校,造成农村学校生源不足,而部分县城小学则出现大班化,班额普遍在70人左右,最高班额竟达110多人。现在老师流向基础上是往人才集中、物质条件好的地方聚集,这个情况要扭转,关键是加紧发展地方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真正处理老师队伍建设问题。总而言之,梁漱溟认识到的问题是农村问题,认为的教育应到农村去办,身体力行的从城市来到农村,践行知识阶层和民众结合的愿望,精神可嘉,而且她也将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带入了落后的农村,对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参考文件: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郑世兴.中国近代乡村教育思想和运动M.台北:正中书局,1977:17.3梁漱溟.民族自救运动力最终觉悟M.村治月刊社,1932:97.4吴洪成.近代教育思潮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14.5祝超然.邹平短期义务教育的实施J.乡村建设(半月刊)5卷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