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7692134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今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今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今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古今对黄褐斑的论述黄褐斑,中医称之为“肝斑、黧黑斑、蝴蝶斑”等,为颜面部出现的局限性淡褐色或褐 色色素改变的皮肤病。导致黄褐斑形成的因素很多,西医中,大致有以下八个方面:分泌失 调、日光照射、遗传与情绪、皮肤微生态失衡、慢性疾病、化妆品应用不当、药物性因素、 饮食因素等。针对这些原因,中西医结合综合调治本病有一定作用。中医古代文献中对该病 最早描述为“面色黧黑”,又称之为皯黑曾、面黑干皰、面黑皯、黑干黑曾、面皯黯、面尘、 黧黑皯黑曾等。黧黑斑的内容散存于历代医籍之中,传统的中医非常注重辨证论治,审证求 因,治病求本,中医认为“无瘀不成斑”、气滞血瘀、气血不能上荣面部肌肤,导致面部色 素沉着,

2、进而形成黄褐斑。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经脉所言:“血不流则 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又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 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五脏六腑之精华均上注于面,面部气色的好坏、皮肤 的光泽或枯槁、色素斑的形成与脏腑精气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协:谰调密切相关。隋巢元方 诸病源侯论日:“面黑麝干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 鼾。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 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鼾。”认为黑鼾的病因是痰饮渍脏和腠理 受风,病机为血气不和,不能荣于皮肤。后世医家亦多取此种

3、看法。明外科正宗对此有 明确论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指 出黄褐斑是由气血不足,肾阴虚不能制火,以致火燥结成黑斑。清张氏医通日:“面尘 脱色,为肝木失荣。”2中医古籍对黄褐斑的辨证论治研究古代医家对黄褐斑的认识较统一,认为其发病多与气血、痰饮,火热、肝郁有关,以气 血不能上承荣于面为主要病机,症结为郁。在治疗上有活血化瘀调经之法,如明普济方 日:“桃仁散,主治妇人月水不通,年月深远。面上鼾黯。”有理脾化痰、清热祛湿之法,如 明医学入门日:“凡风客皮肤,痰渍脏腑,则面鼾黯。脾肺风湿搏热,生疮红紫或肿者, 俱宜金沸草散倍黄芩,或升麻胃风汤加减。”有

4、补益气血、疏肝养肝之法,如清张氏医通 日:“面尘脱色,为肝木失荣,人参养荣汤。”有主张脾肾同治者,如清外科证治全书 用加味归脾汤送服六味地黄丸治疗黄褐斑。外用方面,清医宗金鉴使用玉容散外涂为 代表方。3 当代中医对黄褐斑的辨证论治研究随着中医基础理论的不断发展,对黄褐斑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刻,普遍认为黄褐斑的 发生责之肝、脾、肾功能失调,部分也与心肺功能失调及气滞血瘀痰湿等有关,多采用脏腑 气血辨证论治。31 从肝论治王邦才将黄褐斑分 4 型: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理气、和营润肤,方选自拟逍遥祛斑 汤加减;肝郁血瘀型,治宜疏肝活血、祛瘀润肤,方选自拟活血润肤汤加减;肝胆湿热型, 治宜疏肝利胆、化

5、湿清热,方选小柴胡汤加减;肝血不足,治宜养血补肝、滋水涵木,方选 自拟杞芍荣肤饮加减。32 从肝肾论治张志丰将黄褐斑分为 2 种类型:肝肾阴虚、气血不和型,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肝郁 气血不和型,方用四逆散加减。宇傲霜将本病分 3 型:肝郁血瘀型,治宜疏肝行气、化瘀 养颜,方选逍遥散加减;。肾阴虚血型,治宜滋阴清热、化瘀养颜,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 肾阳虚血瘀型,治宜温肾散寒、化瘀养颜,方选二仙汤加减。治疗41 例,治愈 28 例,有 效 10 例,无效 3 例,总有效率 92 68 。33 从肝脾肾论治陈彤云将黄褐斑分为 5 个证型加以辨证论治。即:肝郁气滞证、脾失统摄、脾失健运 证、肾阴虚证、

6、肾阳虚证,但她强调气血瘀滞、运行滞涩不能上荣于面乃黄褐斑的病机关键。 因此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无论病在何脏,都应注意运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李英认为本病与 肝脾肾三脏关系甚密,而气血不能上荣于面,瘀阻肌肤为主要病机,将黄褐斑患者分为肝郁 气滞型、脾虚湿盛型、肝肾不足型3 型,并根据不同证型使用不同基础方治疗。34 从心肝脾肾论治卢晓梅将本病分 6 型: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方用柴胡疏肝散;心 脾血虚型,治宜健脾养血、宁心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脾虚湿阻型,治宜健脾益气、化湿 泄浊,方用参苓白术散合三仁汤加减;痰瘀交阻型,治宜化痰散结、消瘀通络,自拟化痰活 血汤;冲任不调型,治宜调和冲任

7、、滋养肝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脾肾阳虚型,治宜温 补脾肾、利水泻浊,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35 从肺论治吴元恒等认为本症发生多与肺经蕴热有关,故治疗方法多以清肺散热为主。自拟解毒消 斑饮加减,治疗黄褐斑50 例,总有效率为92。36 从血论治王吉英将黄褐斑分4 型:血瘀型,治疗重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用桃红逍遥散加减; 血虚型,治疗重在健脾益气、养血,用归脾汤或归脾养心丸加减;血寒型,治疗重在温肾祛 寒、调理冲任;血热型,治疗重在滋水涵木、清营消斑,用六味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37 从瘀论治杨桂芹将黄褐斑分 4 型:即肾虚致瘀型、脾虚致瘀型、肝郁致瘀型、血热致瘀型。在 补肾健脾、疏肝清热的基

8、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物可取得更好的疗效。38 从脏腑瘀血论治林资闵将黄褐斑分为心脾两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 3 型。心脾两虚证主要是由于过度思虑劳神,心脾气血两伤,使脾脏生化不及,心血得不到充盈导致心脾两虚。若心 脾运化失常,气血不能行,则出现瘀滞现象。颜面肌肤失养,导致黄褐斑的形成。瘀血阻络 证主要由于气滞血瘀,瘀血阻络,络脉闭阻,血不养肤,而致黄褐斑的形成。29 从脏腑 气血热毒论治许建平将本病分 3 型:气滞血瘀型,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方用逍遥散合 桃红四物汤加减;肾亏阴虚型,治疗以滋补肾阴、养血和血为法,方用六昧地黄汤合四物汤 加减;热毒炽盛型,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方用清

9、热化斑汤治疗。310 从脏腑气血湿热论治赵凤林分 4 型辨治,肝气郁结型用逍遥散加减,气滞血瘀型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肝经 湿热型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肾阳虚衰型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刘增昌分 4 型辨治,肝肾郁火 型以柴芍地黄汤加减,肝胆郁热型以芎菊清热饮加减,气滞血瘀型以血府逐瘀汤加减,肝肾 阴虚型以杞菊地黄汤加减。311 从脏腑气血痰论治吴景东等将黄褐斑分 4 型:肝郁气滞型,治宜柔肝理气、疏肝解郁,用丹栀逍遥散加 减;脾虚痰湿瘀阻型,治宜健脾益气、祛湿化痰,用归脾汤和二陈汤加减;肾阴虚型,治宜 补肾养血、填精益髓,以六味地黄丸加减;肾阳虚型,治宣温肾助阳、化瘀消斑,用金匮肾 气丸加减。赵晓琴分为肝

10、郁气滞、气滞血瘀、痰湿阻滞、肝肾阴虚、气血两虚、阴虚内热6 型,并认为治疗时应以恢复脏腑功能、调和气血为主,加以活血化瘀之品。312 从风燥论治郑建功将黄褐斑分 5 型:气阴不足、血虚风燥型,治以益气养阴、疏风润燥;心肾不交、虚火风燥型,治疗之关键在于交通心肾、滋阴潜阳;心脾不足、 气虚风燥型,治疗重在温补心脾;气郁络滞、血虚风燥型,治宜理气活络、化瘀润燥;肠虚 便秘、津亏风燥型,治以宣通气机、益气养血。313 从脏腑功能失调、七情内伤论治林珍莲认为面部黄褐斑主要与脏腑功能失调、七情内伤等有关,辨证时要注意病人的体 质、神色、病程,因人、因病、对症下药,斑深褐色的多为肾虚所致,斑浅黄色为肝,郁所 致。遂分肾虚血瘀型,肝郁血瘀型,风热犯肺、邪郁肌肤型来辨证治疗,总有效率达 944。4 结语祖国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远远流流长,积累了丰富的 1 临床经验。在辨证施治上突出了中医整体观念,既强调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又重在阴阳失衡、气血不凋、痰瘀 凝滞等的论述。但由于黄褐斑的发病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目前关于黄褐斑辨证分型并 无统一的标准,不同医家持有不同的观点,其治疗方法也各有不相同之处,因此寻求一种统 一的黄褐斑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