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7685612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蓝天小学 尉美红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情分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教学时,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导学策略:文言文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及读懂大意,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诵读是文言文学习最好的方法。本文教学时,我采用师生合作、小组合作等方式开展诵读比赛,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读通、读懂、读背课文。一、 学习目标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慧”,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二、学习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慧”。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 课时安排:一课时五、 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揭题

3、质疑1.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和老师一起写题目。2. 齐读课题,教师扣题引疑,学生解释“子”及课题的含义3.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什么氏之子(或女)。给予肯定(借用古文:孺子可教也)(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测学生学习生字情况: 出示会认字:惠 曰 禽 指名读 教师指导 出示会写字:梁 惠 诣 乃 曰 齐读 一分钟记忆 听写(强调:提笔便是练字时) 对照、批改。 讲解“惠”同“慧”3指名读课文 评价 强调“为设果”的“为”“应声答曰”的“应” 教师范读 小节读古文的方法:读古文时,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不够的,还需要读出重音,读出停顿,这样才

4、能读出味道。(三)借助方法,疏通文意1.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出示课件) 借助注释利用插图查资料或工具书联系上下文2.运用课件出示的学习古诗文的方法来疏通文意 学生试说,教师巡视 出示小帮手(个别注释) 小组交流学习,解决不了的汇报上来 指名说译文 学生纠正,教师辅导 自由练说(四)品读课文,读出韵味1. 对读(师读白话文,生读文言文)2. 大屏幕出示图片,教师边讲故事边质疑 孔君平为什么指着杨梅问杨氏之子?说说他的心理活动。指名说(板书:杨梅 杨氏子) 杨氏子听了孔君平的话心里有会怎么想呢?怎么说呢?指名说(板书:孔雀 孔君平) 小组交流:为什么要加上“末闻”一词呢?他的

5、回答妙在哪里?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夸奖杨氏之子。(板书:甚聪慧) 扩展:如果来者不是孔君平,是李君平?如何回答呢? 如果来者不是孔君平,是梅君平?又如何回答呢? (机智诙谐当中,及回答了问题,又不失委婉,敬重之意,老师看出咱们班李氏、王氏、孙氏甚聪慧,那么,刚才我们体会到了语言的精妙,来,再把这篇小故事读一读,就更能体会到它其中的滋味了。3.出示课件:竖型排版的杨氏之子 指名读 评价 4.出示课件:原版世说新语翻到杨氏之子,想象古人读书时抑扬顿挫、放声吟诵的情形,一起来读杨氏之子,熟读成诵。(五)总结全文这篇文言文的作者是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比如:孔融让梨、还有为躲杀身之祸假装睡着王羲之、钟氏之子等等,这些小孩子长大后都成了当时社会上的上流名士,世说新语就是记载这些上流名士言谈趣事的小故事。这样的小故事有两千多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这本书读读,里面有原文,有注释,还有译文,我相信大家一定能读懂它,并且喜欢上它。 (六)板书设计杨氏之子 杨梅 杨氏子 孔雀 孔君平 甚聪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