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单元备课(教育精品)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7684995 上传时间:2022-07-1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三单元备课(教育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二三单元备课(教育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二三单元备课(教育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二三单元备课(教育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二三单元备课(教育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三单元备课(教育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三单元备课(教育精品)(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题5 负荆请罪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教学难点教学准备了解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和“湎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主备人执教者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故事激趣。1揭题板书。谈话: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你由这个成语想到了哪些问题?根据初步的回答板书:廉颇 蔺相如2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之前,还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1

2、)请一生介绍战国七雄并立的情况,了解秦国的实力。2)请几生介绍“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老师和同学做补充和评价。3)说说从故事中你认识了怎样的廉颇和蔺相如?3导入课文。因为这样,赵国的两根顶梁柱一个文官,一个武将之间竟有了隔阂。故事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走进课文。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1自由轻声读,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3)这篇文章与其他课文从形式来看,有什么特别之处?2、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词语。(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3)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这篇文章与其他课文从形式来看,有

3、什么特别之处?认识多幕剧。了解剧本的一般特点和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分别讲了什么?2交流。五、作业抄写词语、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来源。二、品读第一幕,感受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认识了怎样的蔺相如?你是通过那些语句感受他的这些品质的?2交流, 感受蔺相如:顾全大局 胸怀宽广 深明大义(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态度的对比:蔺相如笑笑再笑笑

4、 韩勃:生气 不满3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这结果蔺相如有没有考虑到了?(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4分角色朗读第一幕。评点。三、品读第二幕,感受廉颇的鲜明特点,深化蔺相如的形象。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认识了怎样的蔺相如?怎样的廉颇?你是通过那些语句感受他的这些品质的?2交流:(1)蔺相如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谦虚有礼的人。 (2)廉颇知错就改 ,态度诚恳,深明大义。3品析表现廉颇特点的语言行为的词句:(1) 负荆请罪、身为大将,光着上身,到门上来请罪。(2) 跪、抽、不肯起来。(3)

5、重点品味:老迈昏庸。如果说他是老迈昏庸的,表现在哪?如果说他并不老迈昏庸,从哪里看出来? 4品析表现蔺相如特点的语言行为的词句:5赏析:“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2)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你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3)指导朗读。6、指导分角色朗读。三、作业将剧本连同其他两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并准备进行表演。教 学 调 整评价反思:课题6、最后的姿势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

6、求和诠释。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4.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准备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主备人茅士兰执教者第一课时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

7、们带来的巨大灾难。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

8、德灵魂 爱与责任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2)第二段:环境烘托(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作业:1.高质量完成本课的习字册。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3.补充习题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3.朗读课

9、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 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3)交流:左边(4

10、)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

11、、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2.课后3(教参56页)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作业设计: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2. 完成补充习题剩下作业。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教 学 调 整评价反思:课题7、船长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目标1

12、、学习课文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文章大意。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四次命令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沉着果敢、镇定指挥、以身殉职的高尚品质和忠于职守、先人后己、爱护弱小的做人之道。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5、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四次命令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沉着果敢、镇定指挥、以身殉职的高尚品质和忠于职守、先人后己、爱护弱小的做人之道。教学准备

13、主备人茅士兰执教者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写的一篇小说船长。板书:船长2、故事发生在英国南安普敦附近,那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船长哈尔威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格恩西岛,谁也没想到一场可怕的灾难正悄悄逼近“诺曼底”号轮船,究竟发生了什么? 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课文。二、初读课文1、学生读文。要求:(1)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课文想想其意。(3)自己质疑。2、检查:(1) 出示词语:(2) 指名朗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3) 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调遣:调派

14、,差遣。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肇祸:闯祸。深渊:很深的水。井然有序:形容严谨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4)指导书写生字:(5)学生质疑。3、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教师相机板书:遇险救援殉职)(2)学生讨论、交流分段结果。(3)概括段落大意。二、学习课文“遇险”部分1、诺曼底号遇上了一场可怕的灾难。是怎样的可怕灾难呢?自由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画出有关语句加以体会。2、交流。(1)那是正在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巨轮,它直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来,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 朗读“剖”(pou),理解它的意思,想象玛丽号的船头就像一把刀一样,一下子就把诺曼底号撞开了一个大口子。 (2)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a、理解“涌进船舱”:为什么不是“流进船舱”呀?(这个字让我们感受到水流的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