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7681496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历史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资料为共享资料 来自网络 如有相似概不负责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学习要点。相关学习要点的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基于这种考虑,课文子目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虑,紧密联系上一课学习要点的内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承上

2、启下地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两个子目。讲清楚这两个子目,学生既复习了始皇帝来历的旧知识,又了解了更多的关于皇帝制度在汉元期间的沿革变化以及君主专制一步一步演进的大致脉络;既能重温有关郡县制建立初期的史实,又能熟悉从汉至元郡县制度曲折发展的历程,进而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在汉元间的发展状况,分析中央集权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利与弊。讲清这两目,就能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主要内容,进而也能从中找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相当丰富。以广义范围理解,它主要包括国体和政体,也就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和政权构成的形式。从狭义范围理

3、解,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治体制。它包括国家各级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以及各时期总的国家体制和诸如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考试、选举、政党、财政、文教卫生、人事管理等制度。为了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本课又设置了第三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这一目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提示学生,政治制度不仅包括行政管理制度,也包括考试、选举、人事管理等制度;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让学生了解,由汉至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学习本课,需要掌握推恩令、藩镇割据、行省制度、丞相、三省六部制、察举制、科举制等名

4、词与概念,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加强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解,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进一步认识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分析中国国情的深刻历史洞察力。 本课引言讲述的是有关西汉“七国之乱”的一段史实,揭示了西汉初年中央集权与地方封国分权之间存在矛盾。教师可利用引言向学生提问,平定七国之乱后,地方分权的问题是否得到彻底解决?如果没有,汉景帝的后继者又是如何去削弱封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汉以后的各代王朝,又是如何面对地方分权问题的。以此导入新课。 第一目“中央集权的发展”,是汉元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讲清楚与中央集权相关的政治制度,可为学生总结作史料铺垫,从

5、而得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教学本目,应注意以下问题的分析。 “汉承秦制”与郡国并行制。 “汉承秦制”。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郡国并行制。汉仿秦制,实行郡县制,但同时惩戒秦不分封孤立而亡,又恢复诸侯王分封制。西汉初,郡设太守、国设相,作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后封国名存实亡。 汉武帝和“推恩

6、令”。汉武帝是中央集权强化进程中关键性的人物之一。西汉建立后,很长时间里,封国的势力一直比较强大。大臣晁错为此请求汉景帝削去他们的“支郡”。晁错的父亲知道后,急忙从老家赶到都城,对晁错说:“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为何也!”晁错答:“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其父说:“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回去后老人喝毒药而死,临终时说:“吾不忍见祸逮身。”“七国之乱”后,虽然景帝采取了一些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但地方分权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汉武帝在位期间,采纳主父偃的献策,制定“推恩令”,在政治体制上实行强干弱枝。推恩的办法易于为有关的皇族所接受。推恩法不

7、断加强了中央的统治,也不断削弱了地方的力量,这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教学本目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有关汉武帝大一统的内容,结合本目主题展开讨论。 节度使与藩镇割据。唐睿宗为了加强西部与北部边防,于710年开始设置节度使,以掌管地方军政。开元以后,唐政府在沿边相继设立了安西、北庭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经略使。节度使设置之初,对稳定边疆形势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募兵制的实行,使边将得以专兵,节度使的势力不断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尾大不掉,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唐政府不仅对参加叛乱的节度使不予追究

8、,而且还任命安史旧部担任节度使。平叛过程中设置的节度使也大多保留下来。这样,藩镇割据的局面进一步扩大,史称:“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些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政府的节度使,但实际上“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这一部分内容较多,名词概念既多且难,教材没有充分展开,教师只需抓住中央政府从军事、行政、财政三方面削弱了地方的权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即可。 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

9、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准备一幅今天的行政区划图,让学生进行比较。 第二目“君主专制的演进”,主要是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即朝廷内部的组织结构与权力之争。宰相固然是皇帝的附庸,但在不同的组织结构下,因不同时期皇帝的能力与作为不同,其权力表现也会有所区别。宰相有时会极大地分割皇帝的权力,影响君主的专制。 教学本目,请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 宰相。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

10、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三省六部制。教学中应注意分析其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宋朝时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 元朝在加强皇权方面又有了新发展。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设立了中书省和枢密院,作为最高行政

11、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同时又设置了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的机构宣政院。 由于课文只正面介绍了中书省,教师可以重点讲述元朝中书省的设置及其特点,其他相关内容,如果学生不提及,教师不必展开。 第三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其实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一个侧面。 科举制,是本目的重点。但是,唐以后科举制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课文并未过多展开。如学有余力,教师可参考本课“资料与注释”或其他资料,适当予以介绍。甚至可结合现今的高考制度,分析科举制的利弊得失。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1)本课时间跨度大(汉至元长达1575年)、内容丰富,要在有限的一节课内较好的讲完学好,实非易事。教师在备课中应

12、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两条主线:中央与地方的争权斗争,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逐渐强化。三个方面:地方机构的演变,中央官制的演变,选官制度的演变。理解这一点,对于教师从整体上设计教学,大有帮助。 (2)适当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或图表式教学法辅助教学(详见下列案例)。 (3)力求设计探究式教学案例。古人云:“疑为思之始”,探究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也就是要善于设问置疑。本课内容无生动情节可言,要在探究问题、深化理性认识上多下功夫。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可作课件或投影) 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3、、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北宋初,君臣讨论国家长治久安之策。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宰相赵普对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根据上引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回答: 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帝王易姓,战争不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赵普的看法是否正确,并结合史实说明之。 答:主要原因是“节镇太重,君弱臣强”。因为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唐亡

14、后出现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际上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 根据赵普的对策,北宋初年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你能概括指出这些措施的两项基本内容吗? 答:首先从集中军权入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加强禁军;其次是派文官任地方长官,加强中央对地方军、政、财权的控制。 试扼要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效果和影响。 答:效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的局面。影响: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膨胀,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提示:回答此问要从课本中多渠道获取信息。 案例二元朝的行省制度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读元朝行省图和相关课文,获取图、文中的有效信息,并层层设问

15、,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 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 学生从元朝行省图中应认知:元朝建立了幅员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一统局面。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除以大都为中心的中央直辖区(称“腹里”)和宣政院辖地以外,中书省派官员往地方执政,称行中书省。元朝共分设11个行省,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由此,行省确立为地方行政机构。 行省制度有何作用?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有什么影响?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明清沿用此制,至今“省”依然是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 案例三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设计思路:在利用图示明确三省六部职权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其作用和影响。 三省六部的分工与职权(可作课件或投影) 说明:三省分工明确(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互相制衡;三省长官集体行使宰相职权;尚书省下分设六个行政管理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