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767960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二十一世纪是竞争的时代, 这个世纪的竞争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今日的未成年人终会成为明日的主力军。 “德者,本也”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 不仅决定他们能否成才, 更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是新世纪人才的发展目标。 当今, “培养一个成功的人才” , 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家庭有 “望子成龙 ”的期望;学校有培育人才的任务;社会有 “有用的人 ”的呼声;国家有 “栋梁之才 ” 的需求。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面临着艰巨的探索和实践。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 ”的内涵 所谓 “学校、家庭、社会德育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 ”指的是以学校为基地,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 充分挖掘家庭、 社会的德育资源, 发挥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合力作用, 使各渠道畅通, 将德育的单一渠道改为多渠道, 将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 社会舆论导向三者结合起来, 共同构建整体的德育网络, 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关系的现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条件限制以及错误思想影响 ,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

3、不容忽视的问题。(一)学校教育方面当前, 虽然中小学都在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 但是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仍困难重重: 升中指挥棒“”使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难以改观;学生接受社会实践教育又遭遇安全责任问题;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得不到家长应有的理解和配合;学校教育效果易受社会的负面影响等。(二)家庭教育方面因为有些家长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 教育随意性强, 缺乏科学性, 有的溺爱、娇惯,一味迁就,有的简单粗暴、棍棒教育,有的家长 “重智轻德 ” ,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不惜一切代价, 而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则不同程度地忽视和排斥, 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还有部分家庭教育环境不良, 父母不正确的世界观

4、、 人生观、 价值观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致使他们的孩子也染上同他们一样的坏习惯。(三)社会教育方面 作为一个社会大环境, 它也是一个广阔的教育场所, 它又好像是一个容纳百川的大海, 什么样的信息都能够通过种种渠道进入, 存在不良的文化氛围。 如社区中存在 “三室一厅 ” ,存在赌、毒、黄等现象。在中学生中流行的电脑游戏、卡通画等,使有些学生沉迷于其中而难以自拔。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 有些学生不能抵制 “崇洋媚外 ”的心理; 不能辨别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东西,有些学生消极、悲观、自私自利。三、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青少年中各自的作用1、学校教育的作用。学

5、校教育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勿庸置疑的, 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不可少的。 青少年在校接受教育期间, 正是他们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智力发展也处于最好时期、求知欲、 接受能力最强, 他们只有在学校有目的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 才能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自己。2、家庭教育的作用。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也确实起到了不同于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独特作用。 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 品德教育、 智育开发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3、社会教育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单纯依

6、靠学校一个渠道来传授知识, 学生只限于课堂来获取知识, 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 所以各种校外教育机关在吸引青少年参加有益的活动, 占领校外教育阵地,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各种专门人才中, 无疑对学校教育起到了一个补充和促进的作用。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 家庭、 学校、 社会都各自发挥着作用, 不管其作用大小,勿庸置疑,对学生都会有影响。那么,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除了统一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使他们心情抒畅地投

7、入到学习生活中, 健康成长; 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 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 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 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 创造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感受到人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 学校则应该按照教育目标, 从德智体几方面培养学生, 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 根据个人的特点,还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各自的才能,特长都能得到培养和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教育培养真正成功的人才, 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把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教育统一起来,构建学校

8、、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完整德育网络,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目标一致,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与家庭、 社区教育的互补作用, 争取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一)家庭是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才的摇篮, 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 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 家长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 也是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人, 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因此,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奠基的一环。周易 蒙卦中说: “蒙以养正,圣功也。 ”就是强调德育要从小抓起。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当从幼小开始,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时时处处不忘进行道德教育, 这样随着孩子年龄、 学识和智慧的增长, 高

9、尚的道德行为便会内化为他们的做人准则。在家庭德育中,特别要注意 “一次关 ”教育,即对孩子的第一次错误行为一定要高度重视, 决不能姑息迁就, 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 因为如果他们的第一次错误行为得到了家长的默许, 就会有第二次、 第三次, 不良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恶习。 同时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父母要重视言传身教, 给孩子树立榜样。 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 时时刻刻对孩子都直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人们常说的: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 为了使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相协调, 发挥其积极作用, 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1、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主动与家长联系,并使之制度化。这是使学校德育与家庭

10、教育相协调的关键。家访是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 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与家长面对面促膝谈心, 在交流中, 会发现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方式, 对老师的评价及对学校工作的意见等等, 老师因势利导地帮助家长纠正一些模糊的认识, 避免家长的误解, 给家长提建议, 帮家长掌握教子的艺术。 同时也能了解到孩子在家里的 “真面目 ” ,从而对症下药,及时进行指导教育,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家校联系手册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为了及时教育学生, 拉近班主任与家长间的距离,每个学月填写一次手册,以帮助家长了解子女在校的成绩、进步、优点、缺点,家长再把子女本月份在家的表现,或对学校、老师有什么意见和好的建议

11、填写在 “家长意见 ”栏,使班主任和家长了解到孩子在家、在校的情况,便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真正发挥家校联系的作用,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此外,还通过电话访、家长接待日等,密切了家校联系。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这是使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相协调的基础。绝大部分家长从本质上是希望孩子能成为有用人才的, 他们缺乏的只是科学的教育思想、 方法。因此,我们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向家庭宣传教育方针、政策、介绍家庭教育辅导站等,以推动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研究教育经验和规律, 普及科学教育知识; 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情况, 听取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和建议外, 我们还

12、向家长介绍和讲解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及时了解家长对子女教育情况, 给家长当好参谋, 引导家庭教育的走向, 大力普及家庭知识, 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吸收家长参与德育过程,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家长素质,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 使家庭教育向健康的轨道发展。 另外, 我校还开展了 “家长寄语 ” 活动,收到家长来信一千多封,许多家长表示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才; 有些家长还把对学校教育活动的建议和设想寄给我们, 各个班级把家长的肺腑之言抄写到班级的板报上, 让学生在学校中也能感觉到家庭的关爱和殷殷的期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二

13、)学校教育是主课堂学校教育是学生成才的主体,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 主渠道和主阵地。一位科学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如果没有道德和人格的支撑,那么科技越发达,人的文化层次越高,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也就可能越大。 ”所以学校要牢固树立以发展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教育观, 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 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 经验等方面往往比其它两方面高出一筹, 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把握方向、设计方法、统筹兼顾、积极协调,使三个方面目标一致、步调统一,真正实现有机的结合。学校教育是主体,指青少年这时期受教育最集中

14、、最系统、最牢固,为将来步入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 因此, 我们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确立全员参与的思想, 千方百计地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1、重视学校常规管理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 “如果忽视人格教育, 那就会产生很大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我校充分认识到思想教育对学生成才的重要性。为使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建立了 “校长 政教处 级长 督导老师 班主任 ”的管理网络, 作为德育常规工作的主力军, 保证日常规范教育的有序开展。 同时坚持 “细、严、

15、活” 。 “细 ”就是德育工作计划精细,以爱国、爱校为主线,以加强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做到学期有计划,学月有中心,周周有要求。 “严 ”是以严格校风校纪、严密检查、督导、评比制度,通过 “八项评比 ”制度,切实抓好规范的落实。 “活 ”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积极拓展德育工作新路子,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如普法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提高教育效果。总之把每一项常规管理活动都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提高每位学生的道德修养,展现新时代的学生风貌。2、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课堂, 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各类课程及实施的各科教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 “情感与态度” 的目标,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无疑是挖掘出了德育的一个巨大资源宝库。 如数学、 物理等科学学科中公理公式的严密推理演算及科学家的生平业绩、生活和治学态度中蕴涵着 “严谨、理性、坚韧、求实 ”的科学精神;历史学科中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蕴涵了 “正义、宽容、理解、尊重”等品质,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不同学科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