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某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7676373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某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广东省某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广东省某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广东省某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广东省某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某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某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CCCAA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3 工程地质核 定: 审 查: 编 写: 目 录3.1 前言3.2 地质概况3.3 大堤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3.4 穿堤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3.5 天然建筑材料3.6 结论与建议附 图 目 录序号图 名比例尺图 号1CCCAA大堤加固达标工程构造纲要图1:500000DZ73A.4-12AA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图1:10000DZ73A.4-23AA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左岸工程地质纵剖面图纵1:200横1:5000DZ73A.4-34AA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右岸工程地质纵剖面图纵1:200横1:5000DZ73A.4-45AA大堤加固达

2、标工程左岸工程地质横剖面图1:200DZ73A.4-596AA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右岸工程地质横剖面图1:200DZ73A.4-10137AA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左岸跨河段及水闸工程地质纵剖面图1:200DZ73A.4-14168AA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右岸跨河段及水闸工程地质纵剖面图1:200DZ73A.4-179AA大堤加固达标工程料场分布图1:50000DZ73A.4-1810AA大堤加固达标工程1土料场综合图1:10000DZ73A.4-1911AA大堤加固达标工程2土料场综合图1:10000DZ73A.4-2012AA大堤加固达标工程3土料场综合图1:10000DZ73A.4-213 工程地质3

3、.1 前言3.1.1 工程概况AA河位于广东省CCC境内,全长87.2km,其中上游段32km,SS水库段12km,中游段24.3km,下游段(AAA水闸至出海口)18.9km。AA大堤在AA河下游段,防护AA、WW、AAA等镇。AA大堤加固达标工程主要为AAA水闸至东溪水闸之间约14km河段两岸堤围。本次勘察精度按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AA大堤加固达标按级堤防实施。AA大堤始建于1958年1960年,将原有的东溪、渔厨溪、猪哥溪、西溪四条支流整治成东溪出海口唯一河流,并通过河道裁弯取直初步形成现有堤围,由于历史原因,堤身填筑均就地取材,使堤身多以砂堤为主,夹有粘性土堤,堤身透水性较大且不均匀;

4、堤基表层多有砂层,当遇洪水时常出现渗漏、管涌等现象,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堤身和堤脚迎水坡段由于近年来抽砂、取砂,使得河床下切1.53.0m,使原砌石堤脚外露,堤脚冲刷严重、堤身崩塌位置较多;城区段民房紧靠堤脚,堤身安全隐患难以及时发现,给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为提高堤围防护等级,保证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须对堤防进行加固。3.1.2 任务与要求CCC水利局于2003年6月11日委托我院进行AA河下游(AAA水闸至东溪水闸之间)约14km河段两岸堤围的加固达标工程可性研究工作,要求在2003年10月底前完成CCCAA河加固达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接到委托后,我院于二三年六月下达了CC

5、CAA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地质勘察和测量任务书,任务书要求勘察工作按照可行性研究阶段精度进行。初步查明堤段堤身填料组成、物理力学性质(总应力法)、透水性;初步查明堤基地层结构、各层分布深度、厚度、变化规律及物理力学性质;初步查明堤基隔水层、含水层位置及特性;对于迎流顶冲、无外滩堤段要评价其河岸的稳定性;土料场至少每岸1个,土方用量约43.6m3。地质勘察布置主要根据任务书要求并按照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T188-96)、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和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范(SL251-2000)进行。3.1.3 完成工作量野外工作从2003年6月

6、19日进场,至7月19日全部结束。工程地质勘察完成外业工作量见表3-1;天然建筑材料完成外业工作量见表3-2。表3-1 工程地质勘察外业工作量钻探(m/孔)物探(m/孔)土样(组)砂样(组)水样(组)标准贯入(次)动力触探(m/孔)工程地质填图1100.95/65175.2/114532685235/401:2000堤身调查2.8km21:10000地质填图20km21:10000水文地质调查1.4km2表3-2 天然建筑材料完成工作量材料类别料场编号平面测绘勘 探野外试验取 样钻探坑槽石方爆破点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砂样扰动土样岩样物理常规磨片鉴定1:5000(km2)(m/孔)(m3)(m3/

7、处)组组组组件/组块砂料1/6/土料10.1550.3/1215/643/11/20.1425.8/615/523/6/30.1244.8/915/603/6/石料1/2.0/1/6/11合 计0.41120.9/27452.0/117696236/113.2 地质概况3.2.1 地形地貌SS大堤主要包括CCCSS镇西北AAA水闸至东溪水闸间约14km河段,并穿过SS镇。两岸主要为冲积、洪积和海陆交替相形成的三角洲平原地貌上。大堤上游段约2.53km沿堤两侧均为低山或丘陵,中段AAA到WW为开阔的冲积平原,下游段AA镇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平原。总体看来,AA大堤两岸地形较平坦,从上游AAA水闸至下

8、游东溪水闸地面高程由11.00m逐渐降低为2.0m左右,地形向下游倾斜,地貌较单一,以冲积平原为主。3.2.2 地层岩性根据地质测绘及勘探资料,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坡洪积层、冲积层等地层;基岩为侏罗系下统金鸡群粉砂岩和燕山期侵入花岗岩。地层由新到老分述如下:3.2.2.1 人工填土(Qs)人工填土主要是堤身填土,由于堤段分布不连续,填土分布范围见表6-1。根据填土不同成份,分为-1和-2两层。-1层为杂填土,主要分布在填土层的上部,由筑路的碎石土、砼和少量生活垃圾组成,厚度较小,一般为0.31.7m;-2层为素填土:填土的成分因地而异变化较大,原因是当时修建大堤时是采取

9、就地取材,填土物质泥砂混杂,土质不均,且存在欠压实现象。主要成分为中砂、粗砂、粉细砂、粉质粘土和粘质粉土、局部有砾砂等组成,厚度3.06.5m,层底高程-0.848.16m。3.2.2.2 冲积层(Qal)和海相冲积层(Qal+ml)根据地层的成因和物质组成,划分为4层,分别为-1层、-2层、-3层、-4层,由于各层未专门取样做绝对年龄鉴定,暂不作时代划分,各层分述如下:-1层:主要由土黄色粉质粘土和土黄灰白色粘质粉土组成,局部段为泥质粉细砂和泥质中砂,个别钻孔揭示为泥质砾砂(在东溪水闸段为淤质土),本层在区内广泛分布,除在左岸ZK9、ZK10、ZK14、ZK15和 ZK9、 ZK15钻孔位置

10、横剖面、靠近山沿段及左岸近东溪水闸段没有揭露到外,其余钻孔均有碰到,本层揭露的厚度最大8.4m,最小0.2m,一般厚度在25m之间,层底高程-1.608.66m。-2层:本层主要由灰白带锈黄色中砂、粗砂、砾砂组成,局部段为土黄色粉细砂、含粘性土质砂、砂砾石层和深灰色淤质砂,本层分布广泛,除在左岸ZK5、ZK13、ZK13-1、ZK19、ZK20和ZK21钻孔未有揭示到外,其余钻孔均有碰到,厚度变化较大,最大10.5m,最小1.1m,层底高程-8.186.12m。-3层:本层为海陆交替相冲积层,主要由深灰、灰黑色淤质粘性土和淤质砂、灰灰黄色粘性土及灰色夹有少量泥质砂和砾砂,局部为砂卵砾石层,层中

11、大部分含有贝壳等海相沉积物,本层分布较广泛,除AAA水闸以下约3km范围内未有揭示到外,其余钻孔多有碰到,厚度0.212.4m,变化大,一般在2.010.0m间,在东溪水闸附近厚度大于18m,层底高程从上游-0.48下游出海口低于-18.59m。-4层本层:本层分布在冲积层底部,由灰黄色砂卵砾石层、砾砂、砂砾石、粗砂组成,局部段夹有中细砂,含泥质较少。层厚0.49.3m,层底高程-0.88-14.75m。 3.2.2.3 洪冲积层(Qpl+al)主要分布在AAA水闸附近及有较大冲沟地段,由块石、碎石、砂卵砾石组成,泥质含量较多,分选性、磨圆度均较差,厚度变化较大,与冲沟及洪水大小有直接关系。3

12、.2.2.4 洪坡积层(Qpl+dl)主要分布在山凹处及小山沟洪积扇,由土黄色卵砾石土等组成,厚度较小,一般小于3m。3.2.2.5 坡残积层(Qdl+el)主要分布在山坡,由黄褐色粉质粘土和含碎石粉质粘土组成,表层含较多碎石。仅在钻孔Zk1-1、Zk1-2有揭示,厚度为2.304.50m,其余钻孔均未碰到此层。3.2.2.6 侏罗系下统金鸡群(J1jna)左岸AAA水闸至下游3.5km、右岸AAA水闸到军寨钻孔及右岸军寨至西林段山包,主要由粉砂岩组成,局部段为泥质粉砂岩和砂页岩,岩层产状为N5055E/ SE4550,风化较深,全风化厚度较大,山包上很少有基岩出露。3.2.2.7 燕山期花岗

13、岩(52(3))为燕山三期粗粒黑云母花岗岩,沿堤线钻孔多有揭示,风化不均匀,在AA镇段河两岸山上均有出露,以强风化和弱风化岩出现,钻孔中均下履在冲积层以下,多以全风化出现,个别钻孔见强风化和弱风化岩。3.2.3 地质构造本区位于新华厦系第二隆起带及第一沉降带的西南端,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燕山期、喜山期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其中以燕山运动形成的规模巨大的北东向、北西向和东西向断裂构造为主,构成本区网状骨架;喜山期地壳构造运动减弱,主要表现为断裂继承性活动并伴有多期玄武岩喷溢和中性岩脉的侵入;第四系以来断裂继承性活动以大面积上升为主,形成山间盆地和三角洲盆地。本区主要断裂带有北东向、北西向

14、及北东东向东西向三组。见CCCAA大堤构造纲要图(图号DZ73A.4-1)。北东向断裂带是闽粤沿海的主干构造,规模宏大,至新构造时期部分断裂或断裂的某些地段仍有一定的活动性。北西向断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形成于燕山期和喜山期,截切北东向和东西向断裂,显示其较新活动性,与北东向相比,其规模较小,是区内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之一。本次地质勘探过程中,在大部分钻孔中发现粗粒黑云母花岗岩蚀变严重,尤其是右岸ZY16及横剖面、ZY15、ZY9和左岸ZK20、ZK19、ZK21、ZK17等钻孔见蚀变花岗岩全风化土,蚀变相当严重,推断为AA河断裂的痕迹。北东东东西向断裂生成期最早,大多始于加里东期,断裂在地表所见呈不连续分布,单条断裂规模不大,且延伸不远。该组断裂截断了陆上延入海域的北东向断裂,控制了近期地震的分布,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3.2.4 地震及地震液化历史上本区曾发生的地震有:M84.75级地震39次,其中8级1次,7.25级1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