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学大纲卫生检验本科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7674381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教学大纲卫生检验本科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生理学教学大纲卫生检验本科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生理学教学大纲卫生检验本科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生理学教学大纲卫生检验本科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生理学教学大纲卫生检验本科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教学大纲卫生检验本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教学大纲卫生检验本科(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理学教学大纲Physiology (供四年制卫生检验本科使用)前 言生理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它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还要适当介绍该领域的一些重大的新成就,使学生对生理学前沿水平能有所了解。本课程需要人体解剖学、生物化

2、学及细胞生物学相关知识作基础;该课程的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药理学及检验专业课程打下基础。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朱大年主编的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生理学配套使用,适用于四年制卫生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自学及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划横线部分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他为一般熟悉和一般了解内容。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实验12学时。本课程为校考课,学生理论课考核采用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可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35,平时出勤率占5%。参考学时分配章 节内 容学时数第一章绪论3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3第三章血 液3第四章血液循环6第五章呼 吸3第六

3、章消化与吸收3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3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6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3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6第十一章内分泌2第十二章生 殖1实验一动物实验基本操作3实验二心血管活动的调节3实验三呼吸运动的调节3实验四实验技能考核3合 计54第一章 生理学绪论目的要求掌握:内环境与稳态、反馈、正反馈和负反馈等基本概念。熟悉: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教学内容1. 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2. 机体的内环境 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及其所占体重的百分比,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3. 生理功能的调节

4、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体液调节:激素,旁分泌和神经分泌的概念;自身调节。4. 体内的控制系统 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概念;前馈控制系统。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目的要求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兴奋、兴奋性和刺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机制。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教学内容1.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离子通道和载体的概念;主动转运:钠钾泵的转运;继发主动转运(联合转运):转运体蛋白(转运体),同向转运和逆向转运;出胞与入胞:出胞和入胞的概念,受体介导式入胞。2.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 可兴奋细胞(组织),兴奋

5、和兴奋性概念。神经和骨骼肌的生物电现象:单一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概念,超射、锋电位,后电位: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全或无”现象。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膜学说,静息电位和K+平衡电位,锋电位和Na+平衡电位,膜片钳;Na+通道的失活和膜电位的复极: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3. 动作电位的引起 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再生性循环,阈电位概念。局部兴奋及其特性:电紧张性扩布,空间性总和,时间性总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第三章 血 液目的要求掌握: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和血浆的化学成分,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和血液的

6、理化特性;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生成调节,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ABO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生理止血,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与机制。熟悉:造血过程的调节,三种血细胞的数量;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Rh血型系统。了解: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教学内容1. 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血细胞比容概念,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血液的粘度,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血浆的pH值。2. 血细胞生理 造血过程的调节,造血微环境。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征:悬浮稳定性(

7、红细胞沉降率),渗透脆性,可塑变形性。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爆式促进激活物,促红细胞生成素。白细胞的数量和各类白细胞所占百分数,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聚集(ADP,血栓烷A2等的致聚作用),释放,收缩,吸附。生理性止血的一般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血液凝固),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3.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凝固概念,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凝血酶原复合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抗凝系统:血管内皮抗凝作用,血液稀释、纤维蛋白吸附、单核巨嗜细胞吞噬作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蛋白质C系统

8、,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抑制物;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及生理意义。4. 血量与血型 血量、血型与红细胞凝集概念,凝集原,凝集素。红细胞血型:ABO血型系统:ABO血型的分型、发生与分布、检测。Rh血型系统:Rh血型的分布、抗原与分型、特点与临床意义。输血的原则:交叉配血试验,成分输血。第四章 血液循环目的要求掌握:心脏泵血过程及功能评价,心输出量及影响因素,心肌电生理特性,动脉血压形成和影响因素,组织液生成回流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熟悉: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及其形成机制,影响静脉血流的因素,器官循环。了解:心电图各波形成的

9、机制,心力贮备,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动脉脉搏。教学内容1. 心肌电生理特性 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心室肌细胞(工作细胞)AP分期及其形成机制,自律细胞跨膜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及其机制(浦肯野细胞及窦房结P细胞)。心肌的兴奋性(心肌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有效不应期)及其影响因素,心肌的自律性(正常起搏点)及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肌的传导性和心脏内兴奋的传导以及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的概念,泵血的机制与过程(左心室射血与充盈过程的各时期房室压力变化、房室瓣和动脉瓣在心脏泵血中的作用)。泵功能的评价(心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泵功能储备、心脏做功)。影响

10、心输出量的因素(异长自身调节、等长自身调节、心肌收缩能力)。3. 心电图:波形及生理意义。4.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概念。动脉脉搏波形及意义。5. 动脉血压形成机制、正常值、影响因素。6. 静脉血压(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及其影响因素),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7.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心脏的神经支配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心房钠尿肽。自身调节(肌源性学说、局部代谢产物学说)

11、。动脉血压长期调节。8. 微循环的组成、毛细血管功能、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组织液生成与回流机制、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淋巴液生成,回流及其影响因素,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第五章 呼 吸目的要求掌握:呼吸的全过程,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肺换气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的概念;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呼吸的反射性调节。熟悉:肺容积、肺容量和肺通气量;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呼吸中枢,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教学内容1. 呼吸的意义,呼吸的全过程(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与内呼吸)。2. 肺通气 呼吸道的功能。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形式,肺内压的变化,胸内负压的形成

12、机制、变化、生理意义。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肺组织本身弹性回缩力、表面张力)和非弹性阻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作用和生理意义。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 肺容积和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肺容量(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肺活量、用力呼气量、肺总容量),肺通气量(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通气储量百分比,无效腔及其影响因素)。4. 气体的交换 气体交换的动力-分压差,肺泡、血液和组织液内气体的分压值。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过程。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呼吸膜厚度、呼吸膜面积、气体分压差及气体扩散系数、通气/血流比值。5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氧及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

13、饱和度,紫绀。氧解离曲线特点、分段及其影响因素。6呼吸运动的调节:脑干呼吸相关神经元的定位和联系,延髓背侧组和腹侧组呼吸相关神经元,脑桥上部呼吸调整中枢,呼吸节律的产生。化学因素对呼吸活动的调节:外周化学感受器与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和反射效应。肺牵张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目的要求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胃、小肠内消化和吸收功能。了解:食物在消化道中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消化腺分泌和消化管运动的神经、体液调节,胃肠道的内分泌功能,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排便反射。教学内容1消化 消化分类: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吸收的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和电生理特性(静息电位、基本电

14、节律、动作电位以及三者的关系)。胃肠激素的概念和脑肠肽的概念,主要的胃肠激素及其作用。消化系统的神经支配:外来神经和内在神经。2口腔内消化(自学)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咀嚼运动的意义,吞咽及其过程,食道的蠕动,食道胃括约肌的作用。呕吐反射。3胃内消化 胃液性质、成分和作用与胃酸分泌的机制。胃液的基础分泌;胃液分泌的调节:刺激和抑制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消化期胃液分泌(头期、胃期、肠期)。胃的运动形式和作用。胃的排空及其控制。4小肠内消化 胰液和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中肠致活酶的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的运动形式,回盲瓣功能。5大肠内消化(自学

15、) 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大肠内细菌的活动,食物中纤维素对肠功能的影响。6吸收: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主要部位的原因。几种主要物质吸收的部位,吸收的机制。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目的要求掌握: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途径。熟悉: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的概念,汗腺的活动,体温调节机制。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方法。教学内容1能量代谢 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能量代谢的测定: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商的概念,能量代谢的测定。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代谢及基础代谢率。2体温 体温概念,表层温度与深部温度,正常体温变动,机体产热与散热途径:主要产热器官、产热形式,散热部位、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汗液成分特点,汗腺神经支配和分泌调节。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学说。第八章 排 泄目的要求掌握: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影响因素,肾脏泌尿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