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规范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7667929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规范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规范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规范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规范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规范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规范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规范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2019惠州模拟)和田玉是一种深埋在地下的白云岩变质而成的大理岩,再经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这种石包玉的石与玉界限清楚,可以分离)。当岩石露出地表,经风化、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石与玉则分离,这便形成鹅卵石状的籽料。据此,完成12题。1.籽料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先后顺序是()A.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地壳运动B.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外力作用C.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侵入外力作用D.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2.根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图中寻找籽料的最佳地段是()A.B.C. D.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和田玉籽料的形成过程为:白云岩变质形成大理岩(变质作用)岩

2、浆活动(在地壳内部应为侵入岩)露出地表(地壳运动)风化、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外力作用),故本题选B。第2题,根据等高线弯曲与河流的关系,可判断河流的流向为由流向,河段位于河流的上游方向,侵蚀作用强,位于河流下游方向,沉积作用强,河段位于山麓附近,沉积物颗粒较大,位于下游,流速慢,沉积颗粒物较小;根据题干中和田玉的籽料颗粒较大,故该题应选C。答案:1.B2.C(2019南充二诊)2017年11月初,位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阿贡火山喷发,下图为阿贡火山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阿贡火山所处的板块及其边界类型分别是()A.印度洋板块生长边界B.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C.欧亚板块生长边界D.欧亚板

3、块消亡边界4.此时阿贡火山的火山灰主要飘向()A.东北方 B.东南方C.西北方 D.西南方解析:第3题,阿贡火山位于欧亚板块上,处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附近。第4题,此时为北半球冬季,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北风,火山灰飘向东南方向。答案:3.D4.B(2019河南周口中学检测)在一片叫作“鲸之谷”的埃及沙漠中,散落着鲨鱼牙齿、海胆刺、巨型鲶鱼的化石。结合“鲸之谷”中的一幅图像,完成56题。5.“鲸之谷”沙漠中海洋生物化石的存在说明了该地区()A.海面曾相对上升 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C.陆地曾相对上升 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6.目前图示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为()A.流水作用 B.

4、风力作用C.风化作用 D.生物作用解析:第5题,海洋生物生活在海洋中,因而海洋生物化石也形成于海洋环境;现在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鲸之谷”沙漠中,说明陆地曾出现过上升运动。第6题,图示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生物也十分稀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答案:5.C6.B(2019深圳模拟)河流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流淌,是一种河流造就的地貌景观,地理学者把它称作曲流地貌或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下图为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玉树直门达村附近的通天河,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如游龙一般蜿蜒曲折,被称为“嵌入式蛇曲”,展现另类的立体蛇曲之美。据此,完成78题。7.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

5、类之美的原因是()A.侧蚀作用强烈,更加弯曲B.位于青藏高原,落差更大,立体感强C.流量大,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D.地壳断裂下陷,峡谷幽长,更加柔美8.据材料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冰川侵蚀地壳隆起侧蚀断裂下陷下切侵蚀A. B.C. D.解析:第7题,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位于青藏高原,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落差更大,立体感强,B对。侧蚀作用差异不大,不是另类之美的原因,A错。流量大,水流湍急,不易发展成蛇曲,C错。地壳断裂下陷,缺少柔美,D错。第8题,根据材料,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先是在地形平坦时期,受侧蚀作用

6、,发育成蛇曲。后来发生地壳隆起,落差大,河流下切侵蚀增强,增强,形成嵌入式蛇曲。因此形成过程顺序是,D对。没有冰川侵蚀、断裂下陷影响,错。A、B、C错。答案:7.B8.D(2019安徽A10联盟联考)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下图为贵州绥阳河洞壶穴的演化过程图,从发育阶段看,其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倒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据此,完成910题。9.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A.甲乙丙 B.丙乙甲C.乙甲丙 D.乙丙甲10.壶穴形成过程中,作用最小的因素是()A.气温 B.降水量

7、C.地势 D.基岩性质解析:第9题,读材料可知,壶穴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倒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乙图壶穴如“碟型”,甲图壶穴如“倒型”,丙图壶穴如“锅型”。故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乙、甲、丙。故选C。第10题,读材料可知,壶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与降水量、地势、基岩性质关系密切,与气温关系较小。故选A。答案:9.C10.A二、非选择题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各题。图1为缅甸翡翠玉主产区分布示意图。该地的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件下形成的。采玉期集中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清代,主要是人工采集河床上的翡翠石料(也称水石,如图2),现在则使用

8、大型机械采掘。80%以上的翡翠原料出口中国并加工、销售。最近,缅甸准备将翡翠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图1图2(1)根据资料推测乌龙河“水石”的形成条件。(2)分析“水石”采集集中在每年10月到次年4月的原因。(3)阐述缅甸限制翡翠石料出口的原因。解析:第(1)题,缅甸位于南亚,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乌龙河“水石”是翡翠石料,翡翠是岩浆岩经高压变质形成,其形成条件: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岩浆侵入,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在河床上经过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后形成。第(2)题,从气候对河流水量影响的角度分析。南亚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从流量角度分析“水石”采集集中在每年10月到次年4月的原因。

9、第(3)题,从资源的开发利用角度分析缅甸限制翡翠石料出口的原因。答案:(1)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岩浆侵入,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外力侵蚀、搬运、沉积。(2)热带季风气候,69月是雨季,河水流量大,易搬运玉矿碎块堆积在河床上;10月至次年的4月是旱季,水位低,玉石显露,便于采石。(3)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价格。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各题。材料一南黄海辐射状沙脊群(水下泥沙堆积体)位于现代长江三角洲以北、旧黄河三角洲以南的江苏岸外浅海区,规模巨大。沙脊群由辐聚辐散的潮流将周边泥沙带至该处塑造发育形成。2010年,“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空间开发利用及环境

10、生态评价技术”项目启动,项目之一拟在“东沙”修建超大型人工岛。材料二图1为南黄海辐射状沙脊群示意图,图2为“东沙”大比例尺图。图1图2(1)指出形成该沙脊群泥沙的主要来源。(2)监测表明,东沙面积缩小,中部淤高,试分析其原因。(3)分析在东沙修建大型人工岛的优势。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南黄海辐射状沙脊群位于现代长江三角洲以北、旧黄河三角洲以南的江苏岸外浅海区,因此其沙来源之一是旧黄河携带的入海的泥沙和现代长江入海泥沙。因位于江苏岸外浅海区,海岸及海底的侵蚀物也是来源之一。第(2)题,由南黄海辐射状沙脊群泥沙成因可知,现在“东沙面积缩小,中部淤高”一定与泥沙来源的变化和海水运动有关。黄河

11、改道渤海,入江苏海域的泥沙来源减少,边缘受海浪侵蚀,面积减少,导致东沙面积减少;部分侵蚀泥沙向东沙内部推移,使中部逐渐淤高。第(3)题,人工岛的建设与填海工程量的大小、交通条件、气象灾害、水资源等因素有关。东沙潮间滩浅且面积较大,填海工程小,建岛相对容易;该地区靠近江苏内陆,建设过程中便于设备及材料运输,同时建成之后也方便利用,江苏经济发达,能够为人工岛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答案:(1)旧黄河和长江所携带入海的泥沙;海岸及海底的侵蚀物。(2)黄河改道(或河流中上游水土流失治理)使泥沙来源减少;边缘受海浪侵蚀,面积缩小;部分侵蚀泥沙向东沙内部推移,使中部逐渐淤高。(3)优势:潮间滩浅且面积较大,建岛相对容易(或填海工程量较小);距大陆较近,建成后利用方便(或建设过程中便于设备及材料运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