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数教学设计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7660799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众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众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众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众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众数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众数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众数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众 数 教 学 设 计指导教师宁陕县师训教研中心 史亦秋执 教 宁 陕 县 龙 王 小 学 李少红【教学内容】人教实验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统计【设计理念】1、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解众数的意义以及会找一组数的众数,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课程理念。2、新课程理念、反馈的强化及对问题有效的探索的理论为本课的设计设计思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学习内容分析】统计与概率这个板块的内容可以说是新课标教材的一大亮点,在每一册数学教材中都有涉及,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的、易于理解的情景中学习数学。五年级学生

2、身心正处在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为使他们成为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合格人才,仅仅考传播知识、形成解题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愉悦。“众数”这个概念本身并不难理解,难的是与平均数、中位数一起来描绘数据集中情况时,其实际统计意义有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目标设置上,我不仅考虑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同时考虑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的培养。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昂然的兴趣中,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有效的掌握知识。【学习者分析】认知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理解平均是的含义及会计算平均数,这两者形

3、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情感分析:多是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教学目标】课程标准:1、是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生的意义。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知识与能力目标: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

4、数的众数。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众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2、通过本节课对众数、平均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准确地用众数、平均数和中位数分析统计数据。解决措施:通过生动、形象、有趣的情境,及发行而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能力,扎实有效地掌握本课知识。【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量之间的区别于联系。并能根据统计量进

5、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解决措施:通过生动的情景创设,让学生亲身参与,用过观察、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方法。【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可分为四部分:1 新课情景创设创设6人玩游戏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此游戏体会到用以前学过的平均数、中位数并不能代表这组年龄的特点,需要用新的知识来解决,从而引入了新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 把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所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足协组的能力。通过机组具体的数据生动的情景创设,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理解众数的作用特点,会找众数,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什么

6、是众数,又让学生明白了统计在生活中的指导意义。整个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3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4全课小结。【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法使用效果众数的概念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电子白板使用电子白板创设的情境,学生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从主动形象的生活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和求真的科学态度。众数是反映一组数集中情况 通过观察,得出众数是

7、反映一组数据集中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电子白板众数的个数 通过几组变化数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到众数的个数有时是一个或至少一个或一个都没有,同时认识到众数、平均数、中位数三者之间的区别,以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有时是相同。【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 复习(课件出示)1、怎样计算平均数和中位数?下列各组数据的中位数、平均数各是多少?平均数中位数第一组321210966第二组141210962、用哪个数据表示整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课件出示表格,学生独立试做,完成后找学生说一说,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方法,教师小结。最后追问:平均数

8、和中位数各代表一组数的什么水平?(二)激趣导入由小故事导入:草地上有6个人在玩游戏,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1岁,你想一想会是一群什么样得人呢? (课件出示: 6 、6、6、6、6、36)【设计意图:是通过复习平均数和中位数,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在统计中表示的实际意义,便于为众数的学习打下基础,便于区别理解。再通小故事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在这里平均数和中位数不能真实的反映这组数水平,初步感受众数的产生的必要性。】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1、情景导入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学校要求五年级各班选派10名学生参加校园广播操表演,本班学生人人都想参加,为了是队形

9、整齐,班主任测量了本班20名学生身高如下,你认为怎样选合适?(课件出示)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2、出示小组讨论思考题(课件)、你认为参加广播操表演的同学,为了整齐方便排队,身高应该有什么样的特点?、那么你认为怎样选合适?3、小组讨论交流。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点题,引导学生理解众数的意义。5、尝试运用教师出示,尝试运用 练习题,学生尝试完成。、数据组2、4、4、5、3、9、4、5、1、8中,众数是( )。、数据组7、6

10、、6、5、5、6、5、5、4、4中,众数是( )。 、数据组2、4、4、3、5、4、5、1、5、7中,众数是( )。、数据组7、1、6、5,8、3、4、9中,众数是( )。【设计意图: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引导学生发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6、教师精讲点评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如上表中的1.52)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平均数的个数会出现这种现象吗?三、巩固运用1、五(6)班一次数学练习成绩单(单位:分)10095959595959595959595959595959595959595949493929

11、1919190888785858585848380757063仔细观察这次练习的成绩,说说这组数的众数是多少?2、红蜻蜓鞋店某款女鞋近期售货单(课件出示)根据不同尺码鞋子的售出情况,你有什么发现?3、具体应用(课件出示)【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理解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4、拓展练习(课件出示)【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数学的应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和学会了哪些知识?谈谈你的收获吧! 五、板书设计众 数平均数(整体水平)中位数(一般水平

12、)众 数(一般水平)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最集中的一个数,我们称之为众数。【教学反思】众数这节课,我通过“从情境中体验众数产生的需要,到在寻找众数中理解意义、掌握方法,到对比析感受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及合理选择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后拓展延伸”这一教学思路来设计的。在教学时我设计的问题是“如果你是班主任老师,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呢?”这样就改变学生的位置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就会更浓了,每个学生都站在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位置去思考问题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当中,让学生逐步体会众数可以有多个,也可以没有这一特点以及根据具体情境选择不同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布置作业环节将众数的应用延展到课外,让学生体会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可以渗透保护眼睛的情感。教学环节当中,可以让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计算、推理、动手实践和小组间的交流来加以验证,这样会对知识的形成理解的更加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