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的阻抗设计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7655066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CB的阻抗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PCB的阻抗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PCB的阻抗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PCB的阻抗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PCB的阻抗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CB的阻抗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CB的阻抗设计(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CB的阻抗设计1、阻抗的定义: 在某一频率下,电子器件传输信号线中,相对某一参考层,其高频信号或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所受的阻力称之为特性阻抗,它是电阻抗,电感抗,电容抗的一个矢量总和。 当信号在PCB导线中传输时,若导线的长度接近信号波长的1/7, 此时的导线便成为信号传输线,一般信号传输线均需做阻抗控制。PCB制作时,依客户要求决定是否需管控阻抗,若客户要求某一线宽需做阻抗控制,生产时则需管控该线宽的阻抗。 当信号在PCB上传输时,PCB板的特性阻抗必须与头尾元件的电子阻抗相匹配,一但阻抗值超出公差,所传出的信号能量将出现反射、散射、衰减或延误等现象,从而导致信号不完整、信号失真。2、计算阻

2、抗的工具: 目前大部分人都用Polar软件: Polar Si8000、Si9000等。 常用的软件阻抗模型主要有三种 : (1)特性阻抗,也叫单端阻抗;(2)差分阻抗,也叫差动阻抗;(3)共面阻抗,也叫共面波导阻抗,主要应用于双面板阻抗设计当中。 选择 共面阻抗 设计的原因是:双面板板厚决定了阻抗线距离,下面的参考面比较远,信号非常弱,必须选择距离较近的参考面,于是就产生了共面阻抗的设计。3、安装软件Polar Si9000,然后打开Polar Si9000软件。熟悉一下常用的几个阻抗模型:(1)下图是 外层 特性阻抗模型(也叫 单端阻抗模型):(2)下图是 外层 差分阻抗模型:(3)内层

3、差分阻抗模型常用以下三种:下面是共面的常用模型:(4)下图是 外层 共面单端阻抗模型:(5)下图是 外层 共面差分阻抗模型:4、怎样来计算阻抗? 各种PP及其组合的厚度,介电常数详见PP规格表,铜厚规则按下图的要求。 阻焊的厚度,在金百泽公司统一按10um,即0.4mil;W1、W2的规则按上面要求;当基铜=0.5OZ时,W2=W-0.5mil;当基铜=1OZ时,W2=W-1mil; W指原线宽。下面讲一个12层板,板厚1.8MM的例子: 这个板信号层比较多,但是3,5层和8,10是对称的。左边是指阻抗线所在信号层;右边是参考层,参考层是电源层或者地层。L1是参考L2,L12参考L11层。(1

4、)首先计算外层阻抗: 由此可见外层单端线宽5.2mil满足50欧姆。 在上图中:H1是L1到L2层介质厚度;Er1是介质的介电常数;W2是上线宽;W1是下线宽;T1是指外层成品铜厚;C1、C2是绿油厚度;CEr是指绿油的介电常数;Z0是计算出来的阻抗值;Calculate是计算按钮。在上图中:差分阻抗计算中,S1代表 差分线间距;(2)下面讲内层阻抗计算:下面解释各个参数: 对应L3层阻抗,L3层阻抗线是面朝下的,故W2是在下面; 如何判断H1、H2:关键是搞清楚阻抗线面朝向,对应上正确的模型(查PP规格表)。 一个PCB板有绿油、有PP、有铜箔,PP可以互相叠加,不同的PP对应不同的介电常数

5、,当然厚度也不一样。 模型中H1是4mil,H2=7.5+0.6=8.1mil,0.6mil是L3层铜厚。7.5mil所采用的PP是:1080+2116的组合。 得出以下的建议:由于对称结构,所以L3,5,8,10层的阻抗是一样的,同样计算。在软件中,计算阻抗用下图的这一选项页,即 无损计算:(3)下面讲一个典型8层板阻抗:注意:该数据表格 会在 下面的计算阻抗时 用到。 需要注意:计算内层阻抗时,L3、L4与L6所采用的区别。其中L6层阻抗计算模型是临近层参考的,与上面12层板那个一样。 计算L3,L4层阻抗时,采用的模型是:隔层参考的其中一个,所采用是1B2A模型。 其他阻抗与刚那个12层

6、板一样。现重点讲一下L3,L4层阻抗怎么计算 (所用模型如下图所示):参数大小的设置,如上图所示:H1=6.5mil;H2=22.44+0.6+0.6=23.64mil ; H3=6.5mil ; 按计算L4层阻抗,对应上去就很明白了。 L4层线路面朝上,而L3个层线路面朝下面。L3和 L4是对称的,计算其中一个就好啦。 L3、L4层均是参考2、5层。另外,设计阻抗线时需注意以下事项:(a)差分线间距尽量保持一致 (平行且等距) ;(b)注意:阻抗线屏蔽层的完整性;(c)结构需注意:相邻信号层间介质厚度尽量要大一些,并避免平行走线;(d)GND和Power层之间尽量靠近;(e)设计阻抗线宽时,单端阻抗线 与 差分阻抗的线宽要区分开,分三个数,不同的线宽度就好了。例如:5.1MIL、4.9MIL、5.0; 这一点很重要,很多客户在同一层设计阻抗,单端50欧姆,差分100欧姆,90欧姆所采用的线宽均为5MIL,这是不可取的。板厂CAM工程师在CAM软件中是通过查找线宽D码来找到阻抗线位置的,如果都是5mil,很难区分,必须提供图片说明,非常麻烦。截图说明阻抗线位置也是一种方法,此方法老套,不可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