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7651503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语 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22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第一部分(26分)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绿 ( yn)如

2、盖 月光 (jio)洁 笛声 (yu)扬 心情愉 (yu)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那屈折幽深的小巷,婉如岁月一般。粉墙黛瓦的老屋依然,清水盈盈的古井依然。慈详的老人,端着茶杯,摇着扇子,闲闲地聊天,乡音弥漫那是我的小巷,每一点青苔,每一株绿草,每一丛蔓沿着的爬山虎,都藏着我的童年。一个夏日,梦回苏州,阳光把我的记忆照亮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会当凌绝顶, 。(杜甫 ) ,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自缘身在

3、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4名著阅读。(5分) (1)下面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促使“我的意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2)下面的诗句涉及了哪三个梁山英雄?请依次写出他们的姓名。 只因义勇真男子,降伏凶顽母夜叉。 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当先出马。5阅读下面的漫画,结合当前有学生沉迷于游戏的现象,把画中母子两人的对话补充完整。要求:用语简明,能反映画面内容,每句话不超过5个字(不含标点)

4、;补充完整后的对话能赋予该漫画讽刺的意味。(3分)(1)母: 该睡觉了! 子: (2)母: 子: 第二部分(44分)阅读小石潭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9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全石以为底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C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惠

5、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7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2分) A日光下彻 B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D尉果笞广(陈涉世家)8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2分)9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2分)阅读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第10题。 甲乙二人同游太行山。甲曰:“本大行,何得称太行?”乙曰:“本太行,如何称大行?”共决于老者,老者可甲而否乙。甲去,乙询曰:“奈何公亦颠倒若是?”答曰:“人有争气者,不可与辩。今其人妄谓己是,

6、不屑证明是非,有争气矣。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奈何公亦颠倒若是? 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阅读故乡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113题。 “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

7、。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竞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

8、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11第一段中,作者写杨二嫂的话时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请分析其作用。(2分)12节选的语段中,“我”眼前的杨二嫂与记忆中的杨二嫂相比,除外貌、年龄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请简要概括。(3分)1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3分)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

9、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6题。由“到此一游”想到的 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赫然刻着“到此一游”的汉字。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竞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都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无视一米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中国游客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

10、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这句提醒更有特殊意义。 面对“到此一游”的刻字,在媒体大讨论中,谴责、反省成了评议这场风波的主调。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公开道歉,并承担疏于教育的责任。“年轻人犯错,上帝也会原谅”,尤其是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我们应予以必要的宽容并助其改正。同时,我们也应以此为镜、检视自己:在公共场所我有随意吐痰的习惯吗?行驶在拥堵的公路上我有随意变道的举动吗?在别人排队等候时我有加塞插队的行为吗?在网络空间争论是非时我有恶语相向的粗口吗?我们更要问一问,这种不文明行为何以会代代相传?何以会“走向世界”呢? 平心而论,这一回的“到此一游”

11、远涉重洋,是国人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它的出现并非偶然。君不见,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上,这样的胡涂乱抹实在屡见不鲜:北京故宫大水缸上的划痕,杭州岳飞墓前秦桧夫妇被捏得发亮的鼻子,苏州千年古塔上的涂刻这些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国人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不是问题。然而,很多人却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确,生活上逐渐富裕的我们又怎能放任精神文明的贫乏?政府部门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

12、让人看到,提高国人文明素养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让我们在心上刻下这令人蒙羞的“到此一游”,以此自戒自省,规范言行,为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尽一份自己的力。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5月27日第5版,作者李浩燃,有删改)14文章第段中说“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15文章第段中,作者列举大江南北一些名胜古迹上胡涂乱抹的现象有什么用意?(2分)16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提升未成年人文明素养的途径。(2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1题。春天是改革家鲍尔吉原野 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13、?” 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

14、,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