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中风新浅论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7650352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9.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缺血性脑中风新浅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缺血性脑中风新浅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缺血性脑中风新浅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缺血性脑中风新浅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缺血性脑中风新浅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缺血性脑中风新浅论【论文关键词】缺血性脑中风病因病机辩证论治【论文摘要】根据脑为元神之腑 的理论,本文提出缺血性脑中风的中医病名,明确本病的病位在脑,并在病机上提出 阳亢血苑、痰瘀互结、 气虚血瘀、 肝肾阴虚、 气血两虚等, 致脑络阻塞, 元神不利, 失于支配而发诸症,并在辩证上分清病情之轻重,分为阳亢血苑、痰瘀阻络、气虚血瘀、肝肾阴虚、气血两虚、气虚阳脱等六个根本证型进行施治。缺血性脑中风属传统 “中风 范畴,局部属“眩晕、头痛、风痹 等范畴。其实在?内经?里面已认识到重症中风病位在头,如“大怒那么形气绝,血苑于上,使人薄厥汗出偏沮,使人偏 估,这个上”指的就是头部,苑者,盛而上冲也。估,就

2、是不用的意思,偏估就是半身不利或不遂。?杂病论?”或左或右,歪僻不遂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中风使然。 这是典型 的脑中风病症。但遗憾的是后世没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内经? “血苑于上 学说, 而 逐渐形成了中经络、中脏腑之说,并沿用至今。由中经络的病症描述来看,那么似乎 与脑无关。 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腑 学说, 对脑的作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元神 即人的真神、主神,元神主宰人的一切活动,为今天的脑中风奠定了坚实的 理论基盘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进一步认识到脑的作用, 脑为生命之中枢, 脑主 神明, 统管思维、运动、语言、功能协调等一切活

3、动。但近代对这些的认识却没有进一步发扬,一直沿用古代之说,中风的学术理论千白年未变,阻碍了缺血性脑中风研 究的进一步开展,虽然现代医学“脑堵塞 的诊断已十清楚确, 但中医学界时至今日 才形成“缺血性脑中风 确实切诊断。1 病名新论“中风 是传统中医病名,随着医 学的开展,现代中医学引用了现代医学的特殊检查,上世纪末行业标准将中风分成 缺血性中风 和 出血性中风 两种, 但还没有明确指出病位在脑。 本文命名的 “缺血性脑中风那么进一步吸取了古今病名的长处,突出了 “脑 的作用,更进一 步准确地反映了本病的部位在脑,虽然只是在传统病名前增加了一个“脑 字,但却 是现代中医学在该病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4、是时至今日中医学最为适宜的病名,最终完 善了该病的诊断命名。如果基层无影像学支持, 只有典型的临床病症和体征, 难以明 确是否缺血, 那么只能统称为“脑中风 ,即使临床病症不典型,如只有头晕头痛, 没有肢体不利、语言不利等症,只要影像学支持,乂能排除其它脑病,亦能诊断为“缺血性脑中风 ,只有如此,中医学才能与时俱进。 2 病因病机探讨2.1 阳亢血苑 年事渐高,脏腑渐亏,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或平素阳盛之人,或房事不节,或体劳过度,暗耗肝肾阴精,或者七情内伤,肝失条达,气郁化火,致阴阳失调,肝阳上亢 , 或先天遗传,禀赋缺乏,潜藏阴虚阳亢之体,加之后天养护失慎(包括饮食、情志、劳倦、环境等),引

5、发肝阳上亢。进而引起肝风内动,血随风逆,血苑于脑,血滞不散, 阻闭脑络; 2. 2 痰瘀阻脑养护失慎, 经常饱餐, 肉食过多, 或嗜酒成性, 痰湿内生, 血浊血稠, 渐成瘀血, 或痰痰郁化热,痰热蕴结,痰火上扰,血液瘀滞,痰瘀阻痹脑络; 2. 3 气虚血瘀劳倦伤脾,或年高体弱,饮食失调,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两虚,宗 气缺乏,运血无力,瘀血内生,或素有瘀血,随脉上行,阻闭脑络; 2. 4 肝肾阴虚血 为阴分,假设肝肾阴虚,那么血液黏稠,或继而闭阻脑络。现代中医对缺血性脑中风 的病机作了大量研究,病因主要集中在内风、痰、瘀说,认识上已趋于统一, “缺血 性脑中风 把病位明确定在脑, 从而病机作用的最

6、终部位也就在脑, 根本病机那么为 本虚标实。本虚者肝肾阴虚,气血缺乏,实者风阳上扰,血瘀痰阻。脑藏元神,脑为 元神之腑,有赖于气血之濡养,才能支配人的思维、肢体、语言等等,一旦阴阳失调 , 气血失和,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食不节、劳累、外邪等诱因下,致脑络闭阻,气血流通受阻,脑部持续缺血,元神失于气血津液之濡养,也就因之失于所主,无以支配肢 体其至丧失支配(简称元神失于支配),相应部位也就不利,根据缺血的部位和程度不 同,临床上有轻重之别,轻者突发头痛头晕乏力,或半身不利,口眼歪僻,语言不利。 重那么损害元神,神明失主,那么会卒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燥动不安,肢体不遂, 甚者息微肢冷,阴阳离决(元神

7、与肉体别离) 而死亡。 3 辨证论治 3.1 辨轻重传统上分 为中经络、中脏腑,原因在于对脑中风的病位不明,也不利于临床医生掌握,现代中 医认识上与时俱进,既已明确病位在脑,那么不应再沿用传统分法。病情之轻重与缺 血部位和缺血大小有重要关系,亦直接关系到预后,故建议采用轻、中、重、极重四 型分法,十分直观易于掌握,现代医学对此已分得十分详荆轻度:神志清楚,肌力 3 级以上。中度:神志清楚,肌力2? 3 级。重度:神志模糊,肌力 02级。极重度:昏迷,肌力 01 级。 3. 2 辨虚实本病可分虚证实证,以及虚实夹杂,凡面赤面垢, 气粗 躁动, 舌红, 苔黄卑或腻, 脉弦滑有力者为实; 而面色无华

8、, 舌淡苔薄或少苔无苔,脉细弱,甚至气微息弱,汗出肢冷者为虚,初发者常以标实为先为急,后期那么那么那么昏仆不省人事。平时可有头晕、肢麻、乏力等症。舌质淡暗或暗红、舌有瘀点或 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或细弦或涩,或脉律不齐。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 用益气通脉活血汤加减:黄良 30? 100g、党参1立、天麻10.全蝎10g、川v10g.丹参15g、当归 10g、鸡血藤15.地龙10g、石菖蒲10g.郁金1熊、杜仲10.续断1熊等。如有气滞者那么那握。以上诸型仅是根本证型,临床上常是相互兼见,如阳亢血苑兼痰热、痰瘀,气虚 血瘀兼痰湿,阴虚兼血瘀等,或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证型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没有

9、一 成不变的证型,没有一成不变的药方及剂量,需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施治之,灵活加 减调配。治疗上总以活血化瘀、疏通血脉、熄风通络、除痰宇神、醒脑开窍、益气补 元为法,使坏死的脑细胞复活,受损的元神复利。临床上常是使用复方,药味其至多 达儿十味,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相当复杂,成效也很复杂,往往起到难以想象的作用。 3. 4 辨通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故在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通腑泄热。因出血性脑中风如风火内盛,可致痰热腑实,肠腑不通,浊气那么难以下 泄,而大肠燥结,毒素吸收,乂可加剧痰热阳亢,腑气不通还可影响转归、愈后。所 以对缺血性脑中风的的治疗在原治疗的根底上常加用通腑泻下药,

10、以引痰浊之邪山肠腑下泄,浊气下泄而不蒙敝元神,清气上升促进醒脑开窍,大便通畅而病症常得以改 善,常用通腑导痰汤(大黄、芒硝、枳实、傣石、安息香、天竺黄、竹茹、牛膝)煎汁 灌肠,驱除肠道积滞,清热祛邪,醒脑开窍。待大便通畅后而停之,其至先用攻下之剂,而后再按上法辩证施治。 4 结语缺血性脑中风的立论无论是从病机还是病位上, 都比传统认识更为清晰,彻底废弃了传统的中经络中脏腑的模糊理论,也利于与外界进行交流。缺血性脑中风的预后取决于患者的年龄、病变之部位、缺血范围之大孝人 生之态度、个人之信心等,并非完全取决于医疗之法。中医之法,法随证变,证随人 变,法无定法,方无定方。关于本病的治疗,需中草药、中成药、西药、针刺、康复 等多方面的结合,尤其是恢复期、后遗症的中草药、针刺、康复治疗, H 前公认仍是 治疗的最正确选择。近年开展出来的各类中药剂型(针剂、丸剂)已广泛用于临床,中 医药在治疗本病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