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和谐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的探讨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7637509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高校和谐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推进高校和谐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推进高校和谐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推进高校和谐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的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推进高校和谐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的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进高校和谐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高校和谐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的探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届工会研讨会材料推进高校和谐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张鹏飞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现状及影响 因素的阐述与分析,就如何推进高校和谐劳动关系问题提出建议和措 施。主题词:劳动关系 人事制度 高等学校 和谐社会一、高校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广义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任何性质的用人单位之间,因从事劳动而结成的社 会关系属于劳动关系的范畴。狭义劳动关系是指双方当事人按一定的劳动法律 规范所规定和确认的权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的法律关系,其权利和义务的实现 受国家强制力保护。这种关系具有法

2、制化、市场化、规范化的基本特征。和谐劳动关系包括了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稳定与 协调,又高于稳定和协调,是劳动关系理想状态。稳定、协调的和谐劳动关系 既体现公平,又促进效率,是公开与效率的有机统一;既体现人本,又促进法 制,是自我约束与法制约束的统一;是既体现个体的发展与利益实现,又促进 单位发展目标的实现,是个体与组织发展的有机统一。因此,和谐劳动关系具 有相生、互利、共赢的基本特征。高等学校作为以知识传授、创造、传播、转化为中心的社会机构,与其建 立劳动关系的另一方当事人大多是知识型员工,他们在组织中具有较强的独立 性和自主性,从事着依靠自己的知识禀赋和灵感进行的创造性劳

3、动,具有独立 的价值观,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强烈的社会认可期望。这些特点决定了高 校和谐劳动关系,必须是组织价值与教职工成就意愿相协调,必须是个人贡献 与体现社会地位和个人价值的报酬相协调,必须是组织与教职工以法制、信任 沟通为基本互动准则的管理与被管理相协调,必须是以能力和实绩作为检验尺 度的组织制度管理与个人自我约束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 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借此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二、高校劳动关系现状及影响和谐度的因素分析“和”即协调,“谐”即不同频率的声音,“和谐”是指协调不同频率的声 音,只有找准“谐”,才能有效地实现“和”。因此,推进高校劳动关系的和谐, 必须深刻

4、认识、准确把握高校劳动关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用人方式的多元化,劳动关系复杂化。我国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采取的 是渐进改革模式,在其进程中,高校为了适应改革与发展需要,在不同的阶段 采用了不同的用人方式。目前,高校出现了“编制内固定职工”、合同制、人事 代理、人才派遣、临时职工及事实劳动关系职工、双重劳动关系职工等多种用 人方式并存的现象,导致了高校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必须承认,不同的用人方 式是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的产物,推动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但是没有从法律 层面,解决好劳动关系的调协机制问题。“编制内固定职工”虽实行了聘用 制,但由于 “统包统配”思想的影响,以“固定身份”为标签,尽管主人

5、翁意 识较强,但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桎梏,有效的流动机制尚 未形成;基于固定身份基础之上的聘任制与基于契约基础之上的聘用制混淆等 同,也影响着“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劳动关系协调 机制的形成。“合同制”和“人事代理”人员,虽签订“劳动合同”或“聘 用合同”,但由于契约意识薄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固定化”倾向,合同约束 力遗失待尽,几乎流于形式。人才派遣是一种包括劳动关系在内的全面代理 的市场化用人机制,但法律法规不健全,人才派遣人员的利益保护机制有待完 善,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还有待增强。临时用工使用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 不高,社会保险严重缺失;事实劳动关系在

6、高校特别是后勤服务岗位也有相当 规模的存在,他们正成为劳动纠纷和诉讼的“高发区”。非全时工作外聘人员 (聘入或受聘于外单位),对于聘入单位而言,虽未与非全时工作人员建立正式 的劳动(人事)关系,但在某一段时间却在受聘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 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劳动关系;对于受聘于外单位工作的人员来说,虽与原单 位续存着劳动关系,但却与聘入单位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这种双重劳动关系 的权利和义务尚没有规范界定,难以受到有效的保护,在诸如社会保险、工伤、 知识产权等问题上,易产生纠纷且难以处理。这种双重劳动关系现象随高校与 高校、高校与科研单位、高校与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增强及国家提倡的专业技术 人员

7、兼职的增多,呈上升趋,急待规范。具有民事法律特征的劳务关系在高 校也有一定数量的存在,劳务关系应有严格的劳务合同约束,否则易与劳动关系 产生混淆,而形成事实的劳动关系,导致劳动纠纷的发生。上述各种用工方式共存于一个主体,各类人员的管理方式、利益格局等方 面存在客观差异,导致了各类人员的攀比或歧视,公平性也受到严峻的考验, 影响着和谐劳动关系构建。2、传统人事管理转型缓慢,软环境建设重视不够。高校现行的人事管理 仍未走出计划经济的阴影,“传统型”人事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着劳动关系稳定与协调。一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重心,主要通 过对教职工的约束与控制,来完成日常事务性工作

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不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人际关系冲突时有发生。二是人事管 理方式粗放,随机突击性工作较多,法制化、规范化、系统化的长效管理机制 尚未完全形成,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给被管理者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从而影响劳动关系的协调与稳定。三是传统的薪酬分配制度,劳动报酬形式复 杂,相互关系紊乱,结构失衡;另一方面薪酬体系的重身份,轻岗位和业绩, 这种身份导向会导致个人行为与学校目标的背离;过渡期的高校内部分配形式 多样,标准不一,缺乏系统性指导,再加上过分强调其隐秘性,易引起教职工 的猜疑,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削弱了内部分配的激励效果。四是高校人事 管理人员,

9、思想观念转变不彻底,服务意识薄弱,凭感觉、经验办事,也导致 了教职工对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诸如聘用、职务聘任、考核等方面产生冲突, 影响着劳动关系的协调。3、聘用制度落实不彻底。高校聘用制度仍处于积极推进阶段,很多高校 尚未建立聘用制,而一些所谓推行 “聘用制”的学校,在实施中实际上演变成 了“聘任制”。聘任制是高校内部管理中,对具体工作岗位的管理制度,是在人 事关系成立的前提下,实施的一种行政行为。这种封闭式的聘任,它不仅模糊 了学校与教职工的关系,所签订的“聘任合同”的内容也往往只包括所聘职务 涉及的部分职责和报酬,这种合同的不完整性和部分有效性势必导致不公正性。 因岗位聘用、职务聘任等所

10、引发的劳动(人事)纠纷在高校已有案例,并呈多 发趋势。4、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处于建立初期,职 工的失业、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尚不健全,保险覆盖面不 宽。高校的社会保障制度又远远落后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沿袭旧体制 下来的以“统包”为特点的福利体系,存在严重缺陷,教职工一旦与学校脱钩 若未及时重新上岗,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基本保证,聘用制度的推行也因此 遭遇到了制度性障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和保险意识的淡薄,还导致了两种倾向:一是进行聘用制改革的“固定职工”,心理上严重依赖 受聘单位的旧的福利体系,排斥社会保险,从长远看是一种对自身权

11、益的侵害; 二是一些高校对社会保险不重视,将本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视为负担,参保积 极性不高。社会保险在高校的缺失,成了高校产生劳动纠纷的又一隐患,从根 本上阻碍了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形成。5、对可能引起劳动关系不和谐因素的控制乏力。高校人事制度处于转轨时 期,旧的利益格局尚未完全被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新旧制度的重叠 和交叉,导致了新旧矛盾的交织出现。这些矛盾涉及人事管理的全过程,如招 聘、绩效考核、激励、薪酬一直到劳动保护、医疗保险、社会保障、解聘辞聘 等环节,还可能引发一些历史问题的现实诉求,引发劳动关系不和谐的可能因 素点多面广。大多高校对这些因素的控制与协调重视不够,劳动关系的预警

12、机 制尚未建立起来。三、推进高校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高校和谐劳动关系不仅仅是单一的双方主体间的关系协调,更重要的是学 校与教职工群体的全面协调,是学校各类人员间的协调,是学校人才需求与人 才市场供给的协调。因此,推进高校和谐劳动关系应处理好以下内几个关系。1、高校与人才关系。传统的人才观看来,高校是用人主体,人才只是被利 用的客体。高校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是基于人才对学校重大效用,这种把人才 当作一种工具性存在的观念,不可能真正关注人才个体自我价值实现问题。劳 动关系是基于人才与高校作为平等的独立主体,通过契约建立起来的关系,改 变了过去学校对人才的隶属关系,高校不再对人才终身拥有。我

13、们应该认识到: 高校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所 实现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满足了高校发展的需要;同时高校的发展又为每个 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高更好的事业平台,也为他们生活得更美好提供着精神和 物质的保障。人才为高校创造的价值,也应给予相应的回报,包括物质方面的 待遇和职称、地位和荣誉等,以作为对其劳动成果的确认,从而激发人才对更 高目标的追求,从而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因此,高校与人才的关系应该是相 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就是要努力促进高校与人才 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关系的形成。2、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的关系。一个良好的吸纳和培育机制能把优秀人

14、才 相对集中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高校既要重视引进教学、 科研的领军人才,也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扶持,否则,既稳定不了现有人 才队伍,又无法使引进人才真正融入集体,发挥作用。因此,在重视引进人才 的同时,一方面要善待现有人才,在政策和待遇上,要兼顾现有人才与引进人 才,采取措施积极扶持和培育有发展潜力的现有人才;另一方面,实行能本管 理,为他们搭建共同的事业平台,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切忌轻现有 人才,重引进人才,避免因引进人才而引起现有人才的思想波动,形成引进人 才与现有人和谐相处的氛围,各尽其才,相得益彰,共谋学校发展之大计。3、人才流动与留住人才的关系。随着市场

15、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劳 动力产权的进一步明晰,人才流动无法避免且有进一步活跃的趋势。高校面临 着人才流动与留住人才的矛盾。面对人才流动,高校与其想方设法防止人才流 动,倒不如积极参与人才流动,在流动中将自己需要的人才吸引过来,同时淘 汰历年沉淀下来的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才,在人才流动的动态过程中吸引人 才,留住人才,使劳动关系在人才正常流动中保持和谐。4、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工勤人员的关系。专业技术人员是办学的 中坚力量,对学校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管理人员则是履行计划、组织、协调 和控制职能,整合各方资源,服务于学校发展目标;工勤人员在高校中担负着 不可或缺的服务保障职能。他们同属一

16、个主体,服务同一目标,相互联系,相 互依赖,只是工作分工不同,应得到同样的尊重、理解与信任。但是,各类岗 位人员的需求是有差别的,因此,应通过建立符合不同岗位人员特点的激励机 制和管理措施,充分调动不同岗位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分工协作、良性互 动的和谐关系。四、推进高校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议与措施推进高校和谐劳动关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紧紧围绕学校与教职工共同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思想观念,创 新工作机制,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具有凝聚力和充满活力的和谐劳动关系的形 成。1、转变人事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机制。 劳动关系是教职工与 学校以法规和契约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基础性关系,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就不 可能实现人、事相宜。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关系的协调与管理是高校人事管 理的基础性工作。因此,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应尽快转变观念,通过关爱员工, 实现双赢。一要实现人事管理角色的四个转变。即实现由偏重对教职工监督、 控制和操作性的管理,向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