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7631846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分一 四.案例分析 例计算+的竖式,百分位上怎样算?这一位上不是把“”移下去,是算+=,“”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在的末尾添上的。同样,-的百分位上是算-=,也可以根据小数性质,在的末尾添上“”。这些可以添上的“”只是没有写出

2、来,把它想在脑里了。类似的情况在第页“练一练”里和练习八第题里也多次出现,如果教学时注意到这些,那么已经为例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 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同、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情况,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如果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 学生往往发生错误。教材把这种情况视作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安排例加以解决。 (2) 在例和“试一试”里集中力量突破难点。 例的竖式中,的末尾有红色的“”,并加了虚线框。这个“”不是一开始就写出来的,是在计算情境中出现的。依据-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可以在的末尾添

3、上一个“”。写出了这个“”,百分位上怎样算就清楚了。 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五.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1:相同单位的数才好相加减。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单位对齐,即元与元对齐,角与角对齐,分与分对齐。生2:我们已经知道,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

4、把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只要小数点对齐,不论是整数部分,还是小数部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单位相同,对齐的两个数就可以相加减了。生3: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加减。根据小数数位顺序表,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的计数单位也相同。师:同学们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思考很有见地。刚才大家靠自己的智慧发现计算小数加减法的不同方法,请选择你喜欢的算法计算另外两道算式。(学生都选择第3种算法)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哪些? 六.实践反思。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

5、,并有效地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学习对象的建构,而且体会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选中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调动生活经验,建构数学模型。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了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的生活空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糅合在一起。教师首先引导学生

6、观察购物小票,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的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富有个性化地理解和表达问题,自主地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泫.解决生活问题,培养数学意识。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编辑”生活,教师把生活情境拿到课堂上,让学生把它当作一道题去做,但是,当学生一旦走进生活,就容易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容易用数学的视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研究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体验生活的意义,享受生活的乐趣。“生活化”是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数学化”是目标,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若干问题。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通过“生活化”实现“数学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