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7631522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 最后的姿势【教材分析】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动人故事。全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表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课文不但通过描写谭老师在地震中的动作、语言等细节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而且通过环境和场景描写层层推动、烘托人物,并借助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三个人物的话语侧面衬托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目标】1、学会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尤其注意“凹”的写法,理解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结合生活经验、课本

2、插图等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2、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学习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尤其注意“凹”的写法,理解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结合生活经验、课本插图等理解“废墟、坍

3、塌、塌陷”等重点词语的意思。3、初读文本,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4、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把生字写准确,完成课本第33页钢笔描红,尤其注意“凹”字书写时要按准确的笔顺。“凹”字为独体字,笔顺为: ,部首检字法查 部。2、根据拼音写词语。 tn qin qi2008年5月12日下午,( )老师在教室上课,突然,楼房摇晃起来,地震! fi x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里,人们 zhn hn shn o ( )了:他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 )下去,血

4、肉模糊,身下的学 qun sh生都还活着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用自己的生命( )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3、读熟课文,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方法提示】写人的文章抓住主要事件: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结果怎样? 二、课堂助学(一)反馈预习,引入新课。1、师:同学们课前预习得很好,完成了学案的预习导学,下面我们来反馈一下:2、出示预习导学:学生读题,师引导注重“凹”字的写法,学生板书。3、反馈预习导学:出示学生答题,纠正。4、谈话引入,揭示课题。出示课件图片,师: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顿时,大地震颤、山河破碎、一座座楼房被撕扯着,摇摇

5、欲坠,顷刻间,美丽的家园变成废墟,满目苍夷短短十几秒,学校的教学楼裂开了,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瓦砾堆里到处散落着孩子们的书包、红领巾,惨不忍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孩子们被埋压在塌陷的教室里,他们甚至还来不及丢下手中的笔在这场灾难中,有一位老师名叫谭千秋,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了一个特殊的姿势(齐读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来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1、出示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学习方法步骤】浏览全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默读全文,圈划出表示表达顺序的关键词。根据表达顺序分段,想想每段写了什么?同桌交流,相互讨论,能准确

6、给课文分段。 2、学生自读后交流:课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写。预设:第三段(第8-10自然段)和第四段(第11-12自然段)分段有些困难,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合在一段,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另分一段。3、教师小结:给课文分段时,我们首先注重文章的表达顺序,巧妙借助表示表达顺序的词语给课文分段,当遇到困难时,多读一读,仔细辨别相近的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就不难分了。(三)再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1、师:这是篇写人的课文,为何不用“谭千秋”命名,而用“最后的姿势”为题?2、出示学习任务二:再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学习方法步骤】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文中三处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语句。细读三

7、句话,圈出最让你感动的词语,写一写你的想法。有感情地朗读句子。3、学生自读后交流出示三句话: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出示交流句式:我从 这个词中感受到谭老师 预设:从“张开双臂”“护住”“最后的姿势”等词中感受到谭老师关爱学生、舍己为人;从“深凹下去”“血肉模糊”“死死地”感到对学生无私大爱、恪尽职守。从“拉、撑、护”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谭老师撑起钢铁般的脊梁,誓死护卫身下学生。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

8、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四)品读课文,体会27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作用。1、出示学习任务三:品读课文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方法步骤】自读课文27自然段,画出描写地震场景的句子。细读品味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2、出示第2自然段,师:这段只有一句话,能够删去吗?为什么?学生交流3、师:47自然段中还有很多环境及场景描写,我们来找找。出示课件:(1)突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急促、有力。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引读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谭千秋老师的行为。(2)第五自然段(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9、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引读(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三段话都描写了地震来临时地动山摇、房倒屋塌的恐怖情景,将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你有什么更深的感受?说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生交流)预设:即使课文用了三段文字描写地震时的情景,但事实上这个切只经过了短短几秒钟。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唯一想到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学生。作者不但抓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实行正面描写,表达了谭老师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而且通过对环境场景的描绘,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恪尽职守

10、。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引读47自然段。)三、当堂训练:1.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废墟 坍塌 2、文中47自然段对地震过程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四、巩固练习 摘录文中三处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语句,请你选择两个关键词谈谈自己的理解。1、 2、 3、 理解: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温故预习:1、听写生词: 2.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

11、下面的词语: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二、课堂助学(一)回顾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谭老师在地震发生时动人的一幕,但这是作者根据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推想出来的,这节课我们来读读他们说的话。(二)细读810自然段,体会侧面描写人物的作用。1、出示学习任务一:细读810自然段,体会侧面描写人物的作用。【学习方法步骤】读出不同的人对自己看到场景的描绘。选择一个人物看到的或感受到的那一幕细细品味,圈画出让你最有感触的词句。2、交流预设(1)出示: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在场的人都被?(震撼)理解震撼的词意:

12、内心受到强烈冲击。(2)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请自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从谭老师的动作看,第二处和第一处姿势有什么不同?)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相机板书:恪尽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私)(指导朗读)(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获救的学生、一位老师。引读:“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注意:飞身)引读:一位老师说:“假如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理解“诠释、生死攸关”:谭老师为什么会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舍生取义、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呢?(诠释:说明,解释;生死攸关,攸,所。关系到人的生死存亡。)造句使用:例句1:洪水肆虐,抗洪战士在这生死攸关之际,个个全然不顾,奋力跳入江中,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