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7622926 上传时间:2023-11-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概况、影响;知道戚继光抗倭;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2、水平目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提升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水平。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理解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动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材分析】明朝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郑和下西洋是在国家富强、科技发达的前提下实行的和平友好交往,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到

2、了顶峰,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同时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而且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相吻合,意义长远。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微,倭寇猖獗,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冲突与战争又为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作了铺垫。而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的旗帜。【重点难点分析】重点:郑和下西洋影响至今,意义长远,是一个重点。戚继光抗倭是我国历史上反抗外来民族侵略的第一次胜利,而他的优秀品质对端正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积极作用,故确定为另一个重点。难点:准确评价郑和下

3、西洋【学法、教法】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有了大致的理解,但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不太熟悉,对欧洲航海家的航行更是一知半解,所以教师要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实际去创设情景,使用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培养水平的同时获得心灵体验。在本课的学法指导上我主要采用 “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参与合作探究中理解郑和的远洋是世界的壮举,戚继光扫除倭患的英勇斗争精神,感悟郑和和戚继光的伟大人格魅力并发扬之。 【课前导学】1.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收集关于郑和、戚继光的事迹。2. 地图在历史课

4、上具有重要作用,同学们要学会使用地图。请同学们查阅地图、古今比照,理解西洋的概念及其范围。【教学过程】(一)欣赏视频,激趣导入:由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打击海盗的活动引出60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英勇壮举,看郑和下西洋的视频:这支队伍经历了哪些暴风骤雨?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完成了这次不可思议的航行?进入本课的学习中外的交往和冲突。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切实感受当年的惊心动魄的场景,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二)新知探究一、【交往篇】 郑和下西洋自主学习,快乐收获 : (1)目的 (2)时间 (3)次数 (4)出发地 (5)到达地区 (6)意义 小组展示:交流各组的学习成果释疑解惑:针对学生自学展示中出现的

5、有争议的问题,教师汇总后实行点拨。在第一框题中重点通过多媒体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熟悉哪里是西洋,让学生明确明朝的西洋跟现在的西洋所指范围的变化。合作探究: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比照表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到达美洲达伽马到达印度比较结果时 间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 数7次4次1次人 数27000多人10001500人160人船 数大船63艘(连小船共200多艘)17艘4艘船只大小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6米)长24.5米 宽6米 100吨50吨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洲印度材料二:郑和下西洋期间,将中国的七大类22种产品

6、输入亚非各国,换回各国的货物11大类191种,无怪乎史书形容郑和船队所载货物“堆积如山”。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后,很多国家的国王回访中国,苏禄国王率领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在中国病逝,即安葬于中国。通过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实现远航?点拨提升,以教导学: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群策群力,各小组交流彼此观点,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并延伸知识。过渡:随着历史的发展,大明王朝的和平风帆遇到了危机,有人发出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样的感慨,进入第二局部的学习。二、【冲突篇】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自主学习,快乐收获 :(一)戚继

7、光抗倭:1.原因 2.抗倭的经过: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 九战九捷,荡平浙江倭寇,又进入 、 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3.评价 (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时间 国家 小组展示:交流各组的学习成果。释疑解惑:针对学生自学展示中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教师汇总后实行点拨。在第二框中注意倭寇的概念,当时把什么人叫倭寇呢?是不是把所有的日本人叫倭寇?同时指出倭寇的出现与政治腐败、海防的松弛是分不开的,便于学生理解明朝国力的变化。同时请同学结合戚继光抗倭形势图讲述抗倭经过,加深学生的印象也突出了本课的第二个重点。第三框的“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突出澳门回归的时间,检查学生是否注重实事。合作探究材料一 :(

8、倭寇)“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倭变事略材料二 :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材料三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根据材料, 分析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从材料三中你能学到戚继光的什么高尚品德?点拨提升,以教导学:各小组交流彼此观点,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并延伸知识:三则材料培养了学生分析提取历史信息的水平,材料一说明了日本倭寇侵略我国,反衬出我们抗倭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材料二直观的展示了戚家军纪律的严明、英勇善战,以及人民群众的同仇敌忾,材料三展示

9、了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乘机引导学生实行深入探究戚继光的高尚品质,更加丰满了其民族英雄的人物形象,使学生还能悟出做人的道理,做到了教书育人。(三)达标检测评1.亚非很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同郑和相关的遗迹,这是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见证。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促动中外民间经济交往 B增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C销售中国的手工业品 D促动中国的海外贸易2.右图是明朝时某船队在海上航行的路线图,该路线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张骞通西域 D丝绸之路3.“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展示的学习主题是( )A.弘扬沸法 B.民族融合 C.中外交往 D.

10、开发南洋4. 有学者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以下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表达,准确的是( )A明太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地中海西岸C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由江苏南京出发5戚继光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 )A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 B戚家军军纪严明,受到人民的欢迎 C戚继光坚持抗倭,反抗外来侵略 D戚继光作战勇敢6.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哪个地区的居住权( ) A香港 B台湾 C澳门 D广东(四)课堂小结,情感提升:学习了这个课后你有什么收获?能够是知识方面的收获,也能够是情感方面的收获。此环节可先由学生来总结

11、,锻炼语言表达和总结归纳水平,最后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边板书边总结补充,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的一面;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不过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开始了殖民活动。最后突出强调由“交往到冲突的变化”是明清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在外交上的表达,得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结论,升华学生的情感。(五)板书设计国力强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交 往明朝的对外交往冲 突国力弱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年)【教学反思】本课内容是对青少年学生实行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很好的素材,为能达到这个教学目的,我以情感教育作为基线,首先充分发挥视频、图片资料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创设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动脑、动嘴、动手”,学生们在思维的碰撞中使情感得以升华,从而实现本课潜在的对学生实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但这节课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谈观点时展开的不够,发表讨论的学生人数不够,讨论略显平淡,如何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保持探究情绪的高涨是自己今后教学的一个方向。还有一点,就是教师讲的有点多,课堂争论的精神没有贯彻到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