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学年第一学期末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7616850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7.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第一学期末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第一学期末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第一学期末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第一学期末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第一学期末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第一学期末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肇庆市学年第一学期末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肇庆市学年第一学期末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绝密启用前肇庆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末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2021.1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材料一:语言是文化的天然载体,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底色

2、。以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保存、 传播方言,不仅可以保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也能让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并焕发活力。 尤其是在网络文艺兴盛的当下,寻找新的文艺形式和表达空间来唤起方言新的生命 力,维系乡土记忆与城市生活之间的精神联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方言让文化传承开新花考察方言与文艺形式的渊源,可以发现,传统的地方曲艺最能体现方言的文化特 点,比如秦腔、豫剧、粤剧等,合辙押韵的戏词依托方言特色,唱出中华传统文化丰 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将地域文化与方言结合起来的音乐形式是网络原创歌曲,像网 络空间里大受欢迎的陕西方言民谣西安人的歌、微电影主题曲重庆的味道, 用方言演唱,再配上地域的风土人情、美食美景,不

3、仅是自媒体内容生产者寄托乡情 的载体,也是网民了解城市文化的有效路径。方言网络歌曲为方言的传承找到了舞台,同时也让方言退去了 土和俗的标签。川渝风味的说唱、三秦大地的摇滚,成为网生代追捧的新时尚。川渝说唱歌词, 具有四川青年文化的地域性,成为青年人享受生活、敢耍爱玩的生活写照。四川话那 种脆生生、活泼泼的腔调和韵味,天然具备接地气的基因,像精神小伙听令里的 整起来,懂了撒,不仅形象鲜活,也易于流传。方言利于情绪和情感传播在互联网时代,方言作品的兴起,满足了个体的自我表达和社群文化的认同。方 言成为短视频的常见声道,是因为方言在连接情感、渲染气氛、拉近距离、强化认同 上具备传播优势。研究表明,母

4、语更容易激起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今互联网上的情绪 传播成为主流。网友们通过情绪,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份、职业来确认社群归属。 感性类内容通常将私密的议题带入公共领域,在激发受众情绪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归 属感。在表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作者的个性方面,方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不少 作家回归故土,发掘方言,找寻语言的源头。方言作为一种叙述方式,常能使作者的 语言别具风格,像莫言作品中地域色彩浓厚的生活用语,贾平凹作品中文白夹杂的商 洛方言,金宇澄繁花中通篇的上海话思维,成就了作家语言的独特性。网络语言作为新的语言现象,折射出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方言不仅是告 别故乡的人纾解乡愁的出口,也是在城市

5、生活的人对地域风情和乡村生活进行想象的 一种凭借,是连接乡土中国与城市空间、连接传统话语与二次元表达的全新网络文化 景观。彰显方言的文 化魅力当前,方言网络文艺大多为自媒体生产,存在良莠不齐的现状,有些作品难免存 在内容粗俗化、制作粗糙化、趣味粗鄙化的情况。方言网络文艺创作不可沉溺于 土 味,一味追求娱乐效果,从而让方言沦为媚俗的手段。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面对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挑战,网络语言的生产者和创 作者,要坚持审美趣味的引导和高质量的方言内容生产。网络文艺尤其是方言创作长 于日常表达,但日常不等于一地鸡毛、无聊琐碎。如何在小人物的平凡日常中发现 美、记录美,表现有温度的人性,直面现实的困

6、惑,寻求心灵的慰藉,这是网络文艺 方言创作的努力方向。方言网络文艺作品应该以文化为起点,用方言的魅力建立地域 文化自信,让那一份乡愁成为文化传承最美的寄托。(摘编自刘亭方言网络文艺别沉溺于土味”,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1日) 材料二:方言之于文学,好比盐之于饭菜。一顿饭有各种吃法,舌尖上的中国“百味杂陈,可总也少不了一点儿盐一一有盐才有味儿。远的不说,就只说大家耳熟能详的四 大名著,哪一部不是包含着南北各地的方言风味?哪一部不是总有一点儿增色添香的方言桥段?西游记有诙谐风趣的淮安方言,水浒传有豪爽劲道的山东方言,红楼梦则更是集各地方言之大成,苏北、常州、南京、北京等地的方言大放异 彩,在小

7、说里穿插自如,恰似一首大合唱。一地方言成一家盐,来自南北各地的作者,自然而然地把这 盐”撒进了自家的作品 里。无论读者有啥口味,喜好啥味道,总能在文学里的方言中,找到获得感与归宿 感。这当然是方言的魅力,也是方言总能活跃在文学作品中的根本原因。“新文化”运动至今已上百年,各地方言屡屡被作家们注入到作品之中,为中国现 代文学创造出脍炙人口的新鲜滋味。沈从文以边城开创了湘西方言文学,李劫人 以四川I方言写的死水微澜引人入胜,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中不乏四川方言,老舍以北京方言创作了不朽的骆驼祥子,后来,陈忠实的白鹿 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让更多中国读者在秦腔中品悟到了“最美的平凡。总之,中国方言文学的

8、版图一直都在,也一直百花齐放。(摘编自肖伊绯大师笔下的方言之美,海燕文学月刊网2020年2月28日)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2 / 12A.在网络文艺中充分展示方言的魅力,可以传承文化传统并使之焕发活力,而且能维 系乡土记忆与城市生活之间的精神联系。B.方言网络文艺创作的方向,就是以身份最低微的小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表现美好 人性,直面现实的困惑,寻求精神慰藉。C.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成为名著,是因为它们自如运用各地方言,创作了很多 增色添香的方言桥段,受到了读者热捧。D.“新文化”运动以来,沈从文、李劫人、巴金、老舍等名家无不善于运用方言,他们 的作品可以说都

9、是运用方言的杰出作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言用于新文艺形式,就有可能退去 土和俗的标签,充分地展现文化的魅力。B.有些作家回归故土,发掘方言,是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并刻画人物形 象。C.方言能够纾解乡愁,告别故乡的人在作品中看到或听到故乡的方言,常会找到 归宿感。D.古代文学在运用方言上水平很高,成就颇大,红楼梦就是其中一个代 表性作品。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3分)A.现代作家赵树理运用方言可谓炉火纯青,这使其小说呈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 色彩。B.发表于收获月刊的长篇小说繁花运用了大量上海方言,其语言有很强的独 特

10、性。C.网络小说盐女用了很多涉及井盐制造工艺的方言词语,语言明显具有四川自贡 特色。D.网络小说作家不可传播历史虚无主义,而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 能量。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创作文艺作品时在使用方言上应防止出现怎样的问题。(4分)5.材料一的小标题形式有何作用 ?前两个小标题与第三个小标题的侧重点各 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回答。(6分)(二)现代文阅读H (本题共 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门外大榆树郭华我记事起,老家 门外就有棵大榆树,足足有三层房那么高。虽然农村的树木一般 没人用心修剪,但它的树形却正像一把巨大的雨伞,撑出好大一片荫凉。除去特别寒

11、 冷的冬日,大部分日子,我常在树下玩耍,在树下读书。村子里有许多榆树,但是长 得这么高大、这么漂亮,以它为先。我家院子在村口,每次从村子外面回来,没看到老家的房子,先看到大榆树。虽 然它不像迎客松那样伸着臂膀,但它让我知道到家了。春天,一用一用的榆钱迎风摇 曳,那嫩黄嫩黄的颜色,让人看上去觉得心里酥酥的痒痒的,半个村子的人都来采榆 钱。我家门外的空地和大榆树归一位堂兄家所有。堂兄和我关系极好,每年春天都让 我第一个上树采榆钱。榆树的生命力强。头一年随风飘落的榆钱,第二年就会生根发芽,长出嫩绿的小 树苗。不用刻意去呵护它、浇灌它,只要没人去践踏它、铲掉它,它就能长成一棵大 树。门外这棵大榆树到底

12、是有人栽种的,还是飘落的榆钱自己长出来的,始终没有人 说得清。农民把榆树叫作救灾树。它的榆钱可以吃,至今仍然是家乡做蒸菜的传统食材。 它的叶也可以吃,洗净之后掺到玉米面、高梁面中,再稍微放一点儿盐,不论蒸窝窝 还是贴饼子,都让人从寻常粗粮中吃出诱人的滋味。它的树皮更是珍贵,晾干之后, 在碾子上轧成面,极富黏性。榆树皮是可以拿到集市上换钱的。母亲出身贫寒,特别善于烹调野菜。榆钱、榆叶这种野菜是家家户户都吃的,不 必说了。有些别人家不吃的,比如柳树的嫩叶,也被母亲捋回家来,用开水焯过之 后,再用凉水浸泡三天,拧干水分做凉拌菜吃。我们不仅吃过,还喝”过野菜。端午节那天,母亲会去采一种叫作茶棵子的野菜

13、,把它的嫩叶洗净晾干之后,用来泡水 喝,那便是我们小时候喝过的“茶叶。平原不比山区,没有太多野生果树,杜梨是极 少可以吃的野果子。没有熟透的时候又酸又涩,很少有人吃。等到熟透了,又早被鸟 儿啄光了。母亲趁果实不熟的时候摘回来,用棉被捂上,捂到不再酸涩,拿出来分给 我们吃。那毕竟是少见的水果。然而,我们发现母亲从来不到门外的大榆树上去采榆钱。我们采回来之后,母亲 会精心地为我们做了吃,但她自己从来不去采。有时候发现她甚至捧着榆钱悄悄落 泪。我们曾经以为是生活的艰辛让母亲伤感,可为什么她不回避到别的树上去采树 叶、采野果呢?长大之后才知道我四舅的命运竟然与这棵榆树密切相关。母亲告诉 我,在她的五个

14、哥哥当中,四舅最是英俊,也最疼爱母亲。1943年四舅十九岁,母亲八岁。那年河北平原大早,家中断粮。四舅上树采榆钱,母亲在下面看着。突然, 四舅一不小心,从高高的树权上摔了下来,摔成重伤。母亲吓得哇哇大哭,却手足无 措。人们听到母亲的哭声赶来救助。四舅的命保住了,但是不能干重活了,于是到安 徽毫州投奔叔叔学做生意,谁知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母亲说她一闭眼就能看到姥姥 家屋后那棵大榆树,看到四舅采榆钱的情景,看到四舅从榆树上摔下来的那一瞬 问从此,母亲尽量回避采榆钱。我们那一带盖房子崇尚杉木楝榆木梁。有一年堂兄家翻盖房子,刨掉榆树做了房 梁。从此站在院子里向外望去,不见了大榆树,我好长一段时间觉得有

15、些失落。但有 时想,不见了也好,至少不再天天触动母亲心中的伤痛了。谁知,有一天母亲说:挺 想那棵大榆树的,那么大的一棵榆树,灾荒年能救不少人的。河北平原的东部沿海地 区,历史上曾经叫作渤海郡。汉宣帝时期派一个叫龚遂的人出任太守。汉书龚遂 传记载,龚遂治理渤海郡的诸多措施中,有一条是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H、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0所谓务农桑,第一条居然是每个人要种一棵榆树。由此看来,早在西汉时期,榆树的备荒和救灾作用,就 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近年来,老家的院子旁边开发了一个很大的明清古典家具市场。市场兴建之初, 我以为冠以“明清古典家具”,肯定是红木家具。后来才知道,这个市场主打老榆木品4 / 12牌。榆树本来就是上等的木材,耐腐蚀,有韧性,而榆木落梁历经风化,木性更加稳定。加工时刨面光滑,木纹美丽,而且极具沧桑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榆 木家具越来越受追捧。真没有想到榆树还有如此的余韵。只是不知道,那堆满市场的 老榆木中,有没有小时候我家门外那棵大榆树。(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天里门外如同巨伞的大榆树上的榆钱迎风摇曳,嫩黄嫩黄的,吸引了半村子的人 来采摘,这是作者喜欢它的原因之一。B.第三段写榆树的旺盛生命力,第四段写榆钱、榆叶、榆树皮都能吃,这些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