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地矛盾的双视角分析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7613183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人地矛盾的双视角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村人地矛盾的双视角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村人地矛盾的双视角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村人地矛盾的双视角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村人地矛盾的双视角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人地矛盾的双视角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人地矛盾的双视角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人地矛盾的双视角分析摘要:文章立足于我国土地资源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从两个视角上对农村人地 矛盾进行解剖分析。第一个视角是就人地矛盾谈人地矛盾,首先从矛盾两主体的性 质和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矛盾双方地位不对等的初步结论,其次通过对土地数量、 质量、用途三方面矛盾的事例探究,找出矛盾的直接原因是人类内部不同利益个人 或集团间的经济利益的冲突。第二个视角试图探讨农村人地矛盾更深层次的机制。 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就经济、社会、生态、历史整个系统看人地矛盾,将人地矛盾分 为农业内部的与粮争地、国民经济内部的与农争地、代际之间的与子孙后代争地, 总结出这三者的内在共同机制都是农地多功能性中的经济功能唯一被

2、强调,即单一 功能化。针对双视角分析得出的矛盾直接原因和深层次机制,简单地提出了相应的 问题解决思路。文章最后对农地多功能性在实践中得不到体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源于农地非经济功能价值表达主体的缺失。关键词:人地矛盾;利益冲突;农地单一功能化;农地多功能性关于中国土地资源的国情一直都有一个共识性的词语:人多地少,这四个字简要 概括了土地国情的最大特点。一是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 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 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 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资 源论,在面积位居世界前12 位的国家中,中国居第11位。中国人均占有的土地资 源,只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58、加拿大

3、的1/48、俄罗斯的1/15、巴西的1/7、美国的 1/5。按利用类型划分的中国各类土地资源也都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 点。二是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中国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土地类型复杂多 样,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有 些类型土地难以开发利用。例如,中国沙质荒漠、戈壁合占国土总面积的12%以上, 改造、利用的难度很大。而对中国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耕地,所占的比重仅10%多 些。二 O近几年,国内关于人地矛盾原因与机制探讨的文章并不多见,而且都主要倾向将 人地矛盾与土地制度进行直接挂钩。如:潘义勇(2005)指出:排除制度障碍,才 能解决人

4、地矛盾,使我国农业走上规模商品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上1。罗峰 (2006)提出:农地制度对人地矛盾造成决定性影响,用农地制度改善人地关系势 在必行,这也是我国改善人地矛盾所必须借鉴的2。袁铖(2007)认为:产权清 晰界定和规模经营是化解人地矛盾的两个重要途径3。在笔者看来,将人地矛盾简单归因于土地制度或是认为土地制度对人地矛盾具有 决定性的影响及在此框架下缓解措施的探讨并没有触到人地矛盾的实质。出于重新 认识人地矛盾问题的目的,同时避免对人多地少这一人地矛盾内涵的过分强调,文 章将从两个视角对人地矛盾进行全新的剖析,以求对问题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 时寻找到问题的核心。一、相关概念和理论简

5、介(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人文地理学给予人地关系的定义是: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 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 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把握,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顺应与抗衡。笔者对此的理解是,人地关系现在正处于“大发展与大破坏”的时代。一方面由于 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土地 整理改善耕地质量、修缮水利设施,通过地价评估方法使土地价值显化,通过航拍 卫星图像等技术手段对各地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监测,可以说是一个大发展的时代; 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的经济功能被过分地重视,其他功能被相对弱化,土地的开发 利用

6、成为了经济生活中的重头戏,不顾后果的掠夺式开发比比皆是,良田开矿后被 挖陷而不能再利用、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等等,同时也是一个大破坏的时代。(二)人地关系理论人地矛盾论人地矛盾是指人与自然及地理环境之间表现出来的一种不相容的对立与冲突。人 类活动与地球环境是构成人地复合系统的对立因子,它们的相互依存性和制约性决 定着系统的运行过程和演进方向,任何一方的不正常“扰动”和非弹性“越轨”都会影响 人地复合结构的进化和功能的良好发挥,最终影响系统组织和自身发展,甚至导致 衰退。(三)文章选取的角度农村人地矛盾人:是指在农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 人。地:是指与农业活动

7、有密切关系的、存在着一定地域差异的、可以为从事农业劳 动的人带来收益的地理环境。(四)为什么立足于农村人地矛盾?由于城市人更加“理性”,因而城市土地矛盾易于用经济学和“生态健康学” 理论解 决。在城市土地范畴内运用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地租理论、土地利用的收益最大化、 寻租理论等可以“有理有据”地解决城市中某块地谁用、怎么用的问题。“生态健康学” 知识的逐渐受重视使得市民对居住环境绿色、健康、环保的追求越来越成为一种倾 向。而农村土地矛盾涉及的内容更为复杂。如:传统思想(风水、祖坟)、农民的保 障问题(土地其实就是农民的社保)等,这些使农村的土地问题内涵更为丰富,要 想理顺并有效解决也更为困难。二

8、、第一视角的分析:就人地矛盾看人地矛盾通过对人地关系理论中的人地矛盾论的定义进行分解,笔者借由自答自问的方式 得出相应的分析结论,并利用事例进一步证明观点的合理性。(一)观点一:所谓的人地矛盾,并不是人与地的矛盾问题一:人有思维而地无思维,人主动而地被动,似乎不是一对天生的矛盾体, 矛盾何来?人地矛盾是人与地的矛盾吗?关于问题的一回答首先要从两者的性质说起: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能够 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选择,能够自发地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地是遵循自然规律进 行自然运动的自然界的构成部分,不能自发选择对外界的刺激是否作出反应或是作 出何种反应。其次从两者在相关关系中的地位说起:人能够主动地、

9、有选择地采取何种方式作 用于土地上,而土地不能自发地拒绝人的作用,只能被动地接受,并按照自然规律 作出相应反应,按照人的思维也就是反作用于人类。这种作用与反作用、主动与被 动体现出了在相关关系中人与土地地位的巨大不对等性。通过以上的两点说明,不难发现:在人的面前,地只是被动的接受体,充其量只 是有对人的行为的自然反馈,这样的两个主体何来矛盾?由此得出第一个观点:所谓的人地矛盾,并不是人与地的矛盾。(二)观点二:人地矛盾是人类利益驱动的结果,其直接原因是人类内部不同利益 个人或集团间的经济利益的冲突问题二:既然人地矛盾不是人与地的矛盾,那人地矛盾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简单分析一下:之前的人地矛盾论认

10、为,人地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任何一方的不正 常“扰动”和非弹性“越轨”。人类活动的不正常扰动和非弹性越轨很显然是人自身引起 的;而地的不正常扰动和非弹性越轨背后的推手又是谁呢?笔者认为,所谓地的不 正常扰动和非弹性越轨恰恰是对人类活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的一种 反馈,其真正的源头还是人类的活动。也就是说,人地矛盾的真正主体只有一个:人。人地矛盾的诱因是人类不正常“扰动”和非弹性“越轨” ,那为什么要不正常“扰动” 和非弹性“越轨” 呢?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动。由此得出第二个观点是:人地矛盾应该是人类利益驱动的结果,其直接原因是人 类内部不同利益个人或集团间的经济利益的冲突。为了进一步说明问

11、题,笔者将通过对人地矛盾各方面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以体 现观点二的合理性和较强的现实解释力。1. 首先看土地质量方面的矛盾:(1)耕地只种不养养地别人受益(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矛盾)了解土地的人都知道土地利用程度越高,如果没有养地技术支撑,土壤肥力消耗 就会日益增大,土地报酬递减就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将导致大面积大范围的地力衰 竭。但用地和养地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用地程度越高,要求养地投入的劳动力与 资金就越多。而养地收益是长期的,在短期内不可能把所有付出的劳动力与资金成 本收回,如果农民在承包期限内找不到养地投入与收益的均衡点,作为经济理性人, 农民就会拒绝实施这种投入高昂又不能短期收回成本的养地

12、技术,转而采用对土地 掠夺式经营方式,这样,以确保自己的养地投入不必为之后承包这片土地的其他农 民做嫁衣。这种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冲突就可能导致土地报酬递减甚至地力衰竭 4。(2)耕地抛荒农民参与工业化,想要更多的经济利益与国家鼓励耕种、确保 粮食安全(农民与国家之间的矛盾)由于农业比较效益的下降,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再 加上土地流转不畅等方面的原因,耕地抛荒现象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国家希望 并需要农民耕种土地,以确保粮食安全,但是由于土地承包到户,国家又不便采取 强制措施要求农民必须留在土地上。因而近几年来,耕地抛荒现象屡见不鲜,成片 成片的耕地荒草丛生。2. 土地

13、数量方面的矛盾:1)嫌分田不够多或不够好你想要地,我也想要地(村组和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分田时,农民都想分到更多和尽可能质量高的田地,但在一定范围内,土地的面 积是无法增加的,人口却是有可能增加的。因为各种原因进行田地调整总会引起纠 纷,或是农民与村组之间(如农民认为村组分配结果不公),或是农民与农民之间 (如兄弟间分家后分地协商不成),利益的冲突导致在纠纷中可能形成对土地的抢 夺,尤其是对质量好的土地,质量较差的土地就可能被浪费、忽视,最终造成耕地 的荒废。(2)网络上的一个事例:户口迁出后仍然想要地1989年我们村分田到户后,我家分到3分田,1989年12月9 日我家户口迁移了

14、 两人。此后生产队小组把这两份田分给小组各户。现我们想把田地拿回,但各户不 肯归还,问如何解决?从这个真实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当事人家中的两人户口迁出后本已不具备分地的 权利,但考虑到自身利益仍然想“要回”土地,这势必与其他村民在土地上的利益产生 冲突,发生矛盾。3. 土地用途方面的矛盾:良田被用来挖矿、淘金、办厂等中央要粮食和环保,地方要金子和银子(村 组(地方)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国家早已规定了18 亿亩的耕地红线和严格的建设用地审批制 度,但对地方和村组来说,站在局部的角度,粮食安全和环保都没有经济效益来得 更直接、实际。土地是他们的聚宝盆,尤其是将农地转为建设用地,进行招

15、商引资 建厂、挖矿等,可以显著增加财政收入。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耕地面积的减少和 耕地破坏后的不可复垦性,如果进行掠夺式的开发还会带来环境的破坏。由于地方 相对中央更接近现场,因而中央的监管是不可能真正杜绝这种与中央不同利益目标 的行为。这种中央要粮食和环保、地方要金子和银子上下博弈的利益冲突带来的后 果是严重的,对土地而言常常可能是灾难性的破坏。(三)基于第一视角的缓解人地矛盾的思路基于第一视角的分析,要缓和人地矛盾,其正确方向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 益冲突,也就是说协调人地矛盾的关键是协调人类内部的利益分配。比如:针对耕地只种不养的行为应采取稳定承包年限、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 政府补

16、偿养地费用等措施;对于耕地抛荒的行为采取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民种地 收益等措施;对于嫌分田不够多、不够好的行为采取将生活在城市(有稳定工作和 住所)却还有地的农民转为城市户口以释放土地等措施(对此类人标准的确定,可 以借鉴个人所得税,例如对这部分农民中收入在一定水平以上的,统一转为城市户 口,或是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如补贴等,鼓励他们将在农村的土地释放出来);对 于良田被用来挖矿、淘金、办厂,污染水源,乱砍森林的行为采取绿色GDP纳入政 绩考核(已施行)等措施。三、第二视角的分析:就经济、社会、生态、历史整个系统看人地矛盾(一)农村人地矛盾的深层次引发点农地功能的单一化抛开人地矛盾的矛盾双方再来看人地矛盾的各种表现,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 视野来探究矛盾的引发点。落脚到农地利用上,不难发现农村土地上各种矛盾的关 注点不外乎三大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