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野外实习报告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760595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庐山野外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庐山野外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庐山野外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庐山野外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庐山野外实习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庐山野外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庐山野外实习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庐山野外实习报告(huangna的BLOG)庐山野外实习报告(huangna的BLOG)1、实习时间:2007年11月9日至2007年11月11日2、实习目的:1.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2 .认识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野外观测技3 .认识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和常见植物的识别4 .认识常见地质现象和岩石、矿物的野外的识5 .认识常见地貌类型,掌握其特征和形成的原因3、实习路线:11月9日牯岭一飞来石一如琴湖一锦绣谷一 天桥一仙人洞一龙首崖11月10日牯岭一女儿城一含鄱口 一三逸乡冰窖 一五老峰一 庐山植物园11月11日牯岭-大月山水库-剪刀峡-好汉坡一、庐山概况: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 11

2、5度52分一一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一一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 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 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 秀丽刚柔相济,素以 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庐山地处 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 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 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 78%,每年7月一一9月平均温度16.9 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 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 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庐山长约25公里,宽约20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牯岭街1167米

3、,高由四周平原约1440米,属中山类型,。 庐山的地形成因是断裂隙起的断块山,周围断层颇多,特别 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呈东北 一西南走向的断层规模较大,由 于这种断层块构造而形成的山体,故多奇峰峻岭,悬崖峭壁,千姿百态,山地的周围则满布着断崖峭壁,峙谷幽深。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 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地质公园之称。庐山也是中国古代教育 基地和宗教中心。1996年12月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自 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庐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全国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我国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级名山。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

4、积282平方公里,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亚热带山地气候 特征,土壤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等特征,也就成为了一个各 高校都首选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地点。二、庐山地质概况(一)庐山的形成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 的岩石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 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过了沉降的过程。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 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 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 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 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 后下沉一

5、一晚奥陶世上升 一一后下沉一一志留纪末至 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一一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况。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 而成为陆地一一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 物厚达数百米一一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一一第四纪直 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 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 大是在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 高度也同样中南部喂最高。(二)庐山的地层本区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 旦纪地层组成,山体中部由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 九奇峰,仰天坪一节为界,庐山地层

6、分为南、北两部。南部 主要由由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 纪喷由交流纹岩组成,因受风化,故呈圆浑状,北部由露震 旦系统南沱组。(三)庐山岩石的类型和特征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沉积岩和变质岩1、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 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其中,砾岩最为常见。 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碱泥剖面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 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 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 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 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

7、片变晶 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 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三、庐山地貌概况庐山是由北东南西走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 面呈肾型,中部宽向东北是西南逐渐收窄。山体内的褶皱、 断层、个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止匕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 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一)构造地貌庐山主要是在中生代燕山期形成,组成庐山的地层由沉积到 剥蚀。庐山的构造、岩性和新构造运动对山体及次一级地貌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主要构造为东北 一一西南方向即褶曲 的延伸方向,受来自西北 一一东南的挤压力。完成后,内力 作用见效,外力作用增强,从燕山运动到新构造运动,主要 受外力作用,既破

8、坏又建设。庐山大致从九奇峰一一仰天坪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段。九奇峰一带发育一系列逆掩断层, 同时又受岩性影响,在地貌上由现奇峰林立,谷岭相对的现 象。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 5歹U,由南向北, 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 4歹U,山脊和谷地 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 一一南西走向。1、褶皱构造地貌分述如下:(1)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 因断层陷落于山南,平均高 1358米。(2)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 走向北东一一南西,主要由石英岩组成。高 1453米。(3)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背翼断馅厚残留 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4)东谷(又称中谷):莲谷向斜谷,受牯岭向斜所控制, 位于女儿城北侧,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为受剪 刀峡断层的错东的错东影响,故使莲谷向东北倾斜,而东谷 向西南倾斜。王家坡向斜西北为大马颈背斜:大马颈向西南延伸为虎背岭背斜。虎背岭背斜与东谷向斜之间发育了与大校厂相应的 西谷次成谷和牯牛岭次成山。1234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