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匠精神的延伸(4)模板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7590132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工匠精神的延伸(4)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创新-工匠精神的延伸(4)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创新-工匠精神的延伸(4)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创新-工匠精神的延伸(4)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创新-工匠精神的延伸(4)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工匠精神的延伸(4)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工匠精神的延伸(4)模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工匠精神的延长2016年04月12日 10 :新论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曹祎遐工匠精神,是一种工匠对产品精雕细琢的理念,其内涵在于精益求精、注意细微环节、严谨专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高速增长、雄冠全球,但高能耗、低技术、低创新、低附加值让“中国制造”难以真正扬眉吐气。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中国制造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此时,对工匠精神的强调,透露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迫切须要。“隐形冠军”源于专业专注回顾世界历史,德国进入工业化后,曾有过向英、法学习,仿造对方产品的经验。为此,英国议会特殊在1887年修改商标法,要求全部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需注明“德国制造”

2、。这在当时事实上是一个带有羞辱性色调的符号。然而,经过历史锤炼,今日的“德国制造”不再是假冒低劣等代名词,而是随着西门子、奔驰、宝马、拜耳、汉高等品牌成为享誉全球的高品质标签。就其华丽转身的缘由来看,离不开对每一种产品质量和价值的高度关注。德国产品更新换代并不快,几乎没有一家德国公司可以一夜暴富或成为全球焦点,他们往往是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或某一种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很少有“差公司”“假货公司”。这些拥有百年历史的“隐形冠军”,正是凭借专业、专注的工匠精神,才使得“德国制造”著名遐迩。就中国制造业而言,培育工匠精神应当营造不浮躁的企业经营氛围,培育对消费者负责的企业文化;应当强化产品质量

3、监管,加强对学问产权的爱护;应当打造专业平台,培育出一批专业、专注的技术工人。如此,才能促使企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就市场需求而言,消费者特性化、定制化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消费行为由注意产品的单一功能朝着注意产品精细化、牢靠性和极致体验的方向转变。这意味着,我们要跳出大规模制造和低成本分销模式,回来产品本身。“工匠”最大的特点就是特性化定制。将来应依据实际需求的多样性,供应差异化、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进而确保有效供应。“中国创建”始于精益求精中国制造业尽管规模已经特别浩大,但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且精致化程度不高。苹果设计师乔纳森认为,对于好产品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它来自于对每个细微环节的打磨和探究

4、,基于一种将细微环节做到极致的欲望,须要全身心的投入。小米CEO雷军提出,“要在用户看不到的地方做到最好”,而不是一味追求效益最大化。这些都要求企业始终保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产品抱有负责的看法,注意工艺的精致化,坚持做精品。只有这样,“中国制造”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创建”。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为深远的意思。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也难得“四两拨千斤”的创新。只有具有工匠精神,设计研发人员才会对产品不断钻研思索、不停打磨探寻,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实现技术和工艺创新。就此而言,创新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延长。小到对每一个工作环节高质高效的革新,大到新产品、新技术的研

5、发,都是详细体现。当然,工匠精神并不是完全的异想天开,而是对天马行空灵感的完备落实。详细来看,在工匠精神作用下使创新更好地推动制造业发展,须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须要强化探讨成果与制造实力的转化。通过扭转基础探讨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不利局面,缩小研发与企业需求的差距,加快技术转化速度;其次,须要促进劳动力的发展,通过政企合作,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制造业各领域所需的人才;最终,须要支持“制造创新机构”稳定长久发展,通过商业模式运用,打造“制造创新机构”的生态系统,将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中国制造”的技术化、高端化。(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探讨所副探讨员、上海市晨光学者) 为天下还是

6、为名利做学问2016年04月12日 09 :思想周刊/观点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 程念祺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缺乏规则和法制,人与人、私与公之间,总是存在大片重合的地带。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在这些重合地带相互激荡冲突。人欲横流而不行遏制,读书人自难免各以其政治地位和背景攫取利益。在这样的过程中,读书人的天下意识,自然而然就越来越淡化了把学问看得比天大,以天下为课题自是题中之意。反之,以学问为“禄利之途”,难免以课题为天下,无实事求是之心,而有哗众取宠之意。如今,天下越来越大、越来越丰富,很多利国利民的事都要人去做。若能将对真理的探求放在第一位,那无论做哪一种事业都必定廓然大公坊间一则戏说,谓汉唐

7、读书人以天下为花园,明清读书人以花园为天下。戏说像漫画,能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大体上说,汉唐读书人的胸襟,确乎要比明清读书人开阔得多。读书人,有怎样的志向,就有怎样的胸襟。儒者以天下为己任,胸襟自然特别开阔。读书人若以花园为天下,其实已容不得天下。说起来,明朝的读书人,虽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努力,却弥补不了他们与汉唐读书人在胸襟上的差距。汉朝司马迁,受了宫刑,能忍辱含垢,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精神著作史记;唐朝李商隐,仕途困厄,却有着“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这样的超然豁达,都与当时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风气有关。这样的胸襟,怎不令人景仰?由读书人的胸襟所

8、形成的风气,是很有影响力的。跟司马迁同时代的霍去病,是皇亲国戚,打匈奴立了战功,汉武帝给他盖了很大的宅子,却不愿去瞧一眼,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可不是什么读书人,但那个时代读书人以天下为花园的精神气质,明显也感染到了他。然而,较之先秦的读书人,汉唐读书人的胸襟,又有所不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具有丰富的古代文化学问、极高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面对浩荡水势,孔子的表达是沉静而悠闲的。所道出的,不仅仅是对自然力的感叹,更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悟,有一种深刻、苍凉、雄浑而磅礴浩荡的力气。相比之下,唐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得声势浩荡。但除了对于强大

9、自然力的描绘之外,更多的寄予是个人的狂放和感伤,与孔子不在同一境界上。所以,后来就有诗人以“人定胜天”的信念,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在时代的变迁中,新时代诗人明显觉得“手中来”比“天上来”更显得诗情、浪漫和有力气。艺术境界的凹凸,若非臻于极境,见仁见智的余地,可说是无边无际的。然而,对于川上,即便如毛泽东这样的宏大诗人和领袖,在横渡长江“极目楚天”、抒发雄心壮志时,也还是要借用一番。这是大家所熟识的。与明清时代的读书人不同,宋代的读书人,立志要越过汉唐,干脆回到遥远的古代,重新开出一个“内圣外王”的上古三代。所以,宋代出现了一些精神气质上颇有圣人气象的读书人。如张载的“为天地立心

10、,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真是胸襟浩荡!在这样的精神激励和引领下,宋代的读书人志在“新民”,教天下人去私,想在克制人的私欲方面找到一条通途,以达致“存天理,灭人欲”的志向世界。但“人欲横流”的世道之下,仅仅依靠思想上、精神上的说教,又如何能挽狂澜于既倒呢?明朝的王阳明,指责宋儒专在学问才能上求圣人,实质上却离圣人越来越远。他深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所以,他提倡“亲民”,说是像一般百姓那样去正常生活,更符合人的本性,不会变得虚伪做作。王阳明把努力做个一般人,作为克服私欲膨胀的便利法门,与所谓“礼失而求诸野”的意思其实是相近的。但王阳明的努力,仍归于失败。不过,这绝不是

11、思想、立场和方法上的失败。要变更“人欲横流”,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以相应的规则、法制,限制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缺乏规则和法制,人与人、私与公之间,总是存在大片重合的地带。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在这些重合地带相互激荡冲突。人欲横流而不行遏制,读书人自难免各以其政治地位和背景攫取利益。正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这样的过程中,读书人的天下意识,自然而然就越来越淡化了。明朝成化年间,有位僧人曾说,那些读书人,享了多少富贵都不满意,都是到这个世上来讨债的冤孽。也有人总结,那时读书人“宦趣太浓”“生趣太浓”;没了官做,就没得日子过;活得太滋润

12、,就一味贪生怕死。说句实话,我们今日颇为观赏的明清花园,不就是当时的那些宦趣、生趣太浓的读书人,“以花园为天下”而建的吗?说到汉唐与明清读书人的天下和花园,就有人戏言当下的读书人,以三室一厅为天下。细致想来,这实在是有点过于贬低了。今日的读书人,未必都以三室一厅为天下;即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寸金之地,读书人拥有三室一厅的也相当普遍,与几十年前一家四五口斗室难求的状况已大不相同。于是,有挚友笑言今日的读书人,是以课题为天下,而不是以天下为课题。这倒并不鲜见。较近的例子是,负责宋史标点的张家驹先生,人在病榻之上,仍手不释卷,殚精竭虑,直至生命衰竭。可见,张先生把这种标标点点的事,是看得极为重要的。

13、廿四史标点的参与者,视这一工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文化事业,做起来不仅任劳任怨,而且极其细致。今人很难理解,那些五六十岁甚至六七十岁的先生们,经常会为了一个字、一个标点的订正勘误,遍查群书,反复论辩。那时候,做这样的工作,不但没出名利,甚至还要被看作是“废物利用”。唯参与标点的人,一个个把学问看得比天大,生怕一字一句之失,或导致千里之谬。把学问看得比天大,以天下为课题自是题中之意。反之,以学问为“禄利之途”,读书人难免以课题为天下,无实事求是之心,而有哗众取宠之意。胸襟本方寸之地,贪得无厌,则害人害己。古人云:“欲之为害大矣!自天子,至公卿、大夫、士、庶人,以欲丧身、亡家、失国,若出一辙!”世人以

14、“人心不足蛇吞象”,来形容那些因私欲膨胀而自我毁灭的人,道理就在这。如今,天下越来越大、越来越丰富,很多利国利民的事都要人去做,早就不以科举为目的了。读书人若能将对真理的探求放在第一位,那无论做哪一种事业都必定廓然大公。以天下为课题,读书人胸襟中自有天下。若只是以课题为天下,求名求利,那无论怎样的课题都容不得天下,又哪来的胸襟呢?(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探讨所)太忙了不读书?没想过2016年04月02日 07 :读书周刊/书事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常生龙感恩阅读:从老师到校长到区教化局长,我总能幸运地找到那一本书,它为我适应新角色供应应养。本报记者张驰摄 常生龙感恩阅读:从老师到校长到区教化局长,我总能幸运地找到那一本书,它为我适应新角色供应应养。本报记者张驰摄 1- 本报首席记者顾学文40岁被评为物理特级老师,常生龙想:如何为自己再设下一座高峰?他选择了读书。每周精读一本书,写出3000字以上的书评。10年后,常生龙的新浪博客上,有了关于500多本书的200多万文字,有了众多的“肠(常)粉”,他被中国教化报评比为“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是阅读,让“素养教化”、“翻转课堂”、“探究型课程”等教化热词,从文件上的一个个名词,变成了常生龙工作中的动词唯有理解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