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抒怀》教学设计(整理精校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7578270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夜抒怀》教学设计(整理精校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旅夜抒怀》教学设计(整理精校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旅夜抒怀》教学设计(整理精校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旅夜抒怀》教学设计(整理精校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旅夜抒怀》教学设计(整理精校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夜抒怀》教学设计(整理精校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旅夜抒怀教学设计必修教案042818:03旅夜抒怀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自学、指导、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合作的教学机制,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组织导学、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考试说明把鉴赏评价的能力要求定位在“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鉴赏,“能对作品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作出评价”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偏低,学生难以找到鉴赏评价的切入口,在表述上流于空泛。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角度及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并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

2、起来进行分析,准确、规范地鉴赏评价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此,我们必须对症下药,掌握不同类别诗歌的鉴赏思路、技巧、方法。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诗歌意境,进而把握思想感情。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写景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

3、抒情、寓情于景等等。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的方法有很多,鉴赏时应注意写景的常用技巧。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等。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杜甫的诗歌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杜诗还有其它的风格。胡震亨说杜甫的诗“精粗巨细,巧拙新陈

4、,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唐音癸签卷六)。就是说的杜诗风格的多样性。风格的多样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在杜诗的多样风格中,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杜诗的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这时的诗,往往便表现为沉郁顿挫。长安困顿、陷落贼中、华州鄜州时期、陇蜀道上、夔州以后的诗,多数是这类风格。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本教案拟从诗歌的风

5、格特点入手,使学生对杜甫诗歌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从中初步掌握写景诗的欣赏方法。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多样性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3、初步掌握欣赏写景诗的方法,建立初步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写景诗的欣赏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用诗来记录历史,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示民生疾苦、官吏暴虐,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此类以“三吏”、“三别”为代表。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描写自然的诗歌,往往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也写了一些时代气氛不浓,感情比较淡泊的诗,在成都草堂,长期漂泊后得到暂时的安定,期间对

6、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进行了细腻的观察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出示目标)读诗要从“头”开始,说明诗的题目对理解诗歌很重要。今天,我们试着通过题目来鉴赏一首诗。二.文本研读1.通过“旅”字看背景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明确:“旅”是旅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

7、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2.通过“夜”字察实景第二个关键词是“夜”。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明确:夜,指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体味一下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明确:共有两组: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明确: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