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点中医学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757712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始点中医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原始点中医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原始点中医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原始点中医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原始点中医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始点中医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始点中医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始点中医学张钊汉编2011年4月13日疾病的由来一可分外缘及内缘一、外缘: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二、内缘: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所伤。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后,进而使体质变得更差,才会产生症状,也就是说六淫及 七情是产生症状的导火线(缘),不是主要原因,体质偏寒才是疾病的主要原因。 缘(六淫七情)是很难掌控的,但因(体质)是可以改善的。故中医治疗,不是 要处理六淫之邪或七情内伤,而是要改善体质,而体质又分寒性、热性,故药物 也只有寒、热之分而已,且在生病后体质会变得更差,生病后寒性体质会趋向更 寒,热性体质会趋向更热,而离中性体质越来越远,所谓药性必有所偏,就是要

2、把过寒或过热的体质调整回来,如此才可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对于寒性体质而言, 药物只不过是经由内服而产生的另一种热源罢了,固然不能说某种药物可直接治 疗某种疾病;反过来也不能说,某种药物可直接造成某种疾病。疾病是没有特效 药及偏方的,治病别无他路,只有改善自身体质这一条路而已。论六淫之邪六淫之邪一一风、寒、湿、暑、燥、火,风、寒、湿属寒,暑、燥、火属热。 湿的本质就是寒,如痰多、尿多、带多、涕多、泪多等,都属湿重,也就是寒, 无须再分寒湿、热湿,风也是一样的情形,本质属寒,无需再分风寒、风热。如 果硬要分,那么风及湿属外缘,而寒及热属一体质。如果误把风、湿当成体 质处理,那么就会有风热及湿热的辨证

3、说法出现。可是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何以故?寒热性相违故。性相违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就如同生、死,明、暗, 前、后,缚、解等,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一样。六淫之邪,虽属外缘,却有人认为,六淫之邪是属体内的,而有头风、风湿关节 等病。又从中医用药上,有驱风湿,利水化痰,清暑,清热燥湿等。就不难看出, 已经把外缘的六淫之邪具体化,当成是体内必须处理之物了。不管六淫之邪是由 体外传入体内,或从体内而起的,这些说法都是有问题的。也就是把变化虚幻的 东西当作是实有的,这样的错就如同把水中月、空中花当成是真的。也如同 做梦的人,梦里的一切明明都是有的,真实的啊。这都是在医理上病了而妄见内 有六淫之邪。如果六

4、淫之邪是从体内生起,那么是体内本有,因病而生,还是 体内本无,因病而生?如果是本有而生,既然已经有了,为什么还要因病才生呢? 比如平常就时时咳痰,就不需等病了后才咳痰。如果是本无,就不可能被生,没 有因是不可能生出果的。如沙据不出油,甘蔗据不出西瓜汁,男性生不出孩子一 样。既然本有或本无都不能成立,所以六淫之邪本来就是因缘合和的,是刹那生 灭变化的,是毕竟空不可得的。故不管六淫是在体内也好,或在体外也好,都不 能把它认为是实有的,恒存的。再说,物不能自知,如眼不能自见,指不能自 触,刀不能自切。所以在体内的一切,我们是不能够自己知道的。对于体内不能 知的事物,如六淫之邪,如果中医仍坚持说有,问

5、题是谁会相信,所以生病越来 越多人找西医,而西医用仪器也照不出来。照出来也只是一些组织的构造,根本 没有风,也没有湿,是无相的,无相就是无,无则不可知。所以西医也不承认内 有六淫之说。可惜的是,不是中药没效,而是有问题的理论根本就无法圆融讲透, 让人起正信。如果你说风或湿是有相的,所谓肝主风,脾主湿,又说风走空窍, 所以一般关节痛都因为是风湿引起,但关节是由软组织、血管、神经等构成,就 是找不到风,也找不到湿。而引起关节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处筋伤所致,根 本与风或湿无关。头因风而痛,并非风真的跑进头壳里面而造成头痛,只要把头 部原始点的筋揉松即可改善,也与风无关。如果无硬要说有,就会有很多驱

6、风湿 药出现,而这些驱风湿药,一定能够治好头风痛、风湿关节痛。何以故?无中生 有故,不过就如同树枝一定可以砍断蛇的脚一样的好笑。体内既然没有风,也没 有湿,哪来的药可以达到驱风除湿的治疗呢?而且把缘等同于体质在治疗,会 造成中医理论体系的混淆,等于外来的六淫之邪,跟体内的八纲辨证混在一起。 原来的八纲只要辨体质之寒热,即可开药。现在还要分风是风寒或是风热,湿 是寒湿或热湿,不但是脱裤子放屁,甚至误把影子(外缘)当作本尊(体质)在 治疗。如果把外缘(六淫之邪)当做是主要治疗的病症,然后以为药可以治疗这 样的病症,这样也会犯了所谓某种药可治疗某种病的错。因为实在没有某种药可 以直接治疗某种病而不经

7、过体质的,药只能改善体质寒热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如 果不透过体质,当人因病毒或风寒而感冒,然后喝了热开水或姜汤,或热粥,甚 全用吹风机或盖棉被,把汗逼出来,病也好了。就会得到热开水、热粥、姜汤, 甚至棉被、吹风机都可以驱风寒、杀病毒的结论。这样大家能接受吗?若能接受, 当你头风痛,喝了热参汤或用木棒、手肘按推而把病治好了,能说人参、木棒或 手肘有驱风止痛的作用吗?若能接受,那么你也可以说,跑步、爬山、打太极拳 可以治百病。这样我们还谈什么是医疗呢?如果不谈体质,就会出现以上荒谬的 结论,阔而言之,不谈体质,而宣称药可以清热解毒、以毒攻毒、熄风镇痉、利 水、安神、开窍、止血、固涩.都属妄念,或说药

8、可以治高血压、糖尿病、肿 瘤、忧郁、失眠、细菌、病毒.亦属戏论。故六淫之邪只不过是指外在环境之 寒热对体质的影响罢了,所以治病不是要辨六淫之寒热,而是要辨体质之寒热。 六淫属外缘,非属治疗的对象,更不可与体质混为一谈。中医的理论:五脏六腑、经络学说、阴阳五行、药物的归经症状出现的部位在五脏六腑及经络上,治疗则以阴阳五行的学说来推论,因有脏 腑经络的部位,则药物就会被后人赋予归经的说法。但症状及症状出现的部位皆 是影子,都不是要治疗的对象,改善体质(本尊)的寒热,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如果在症状及症状出现的部位里面去找治病的答案,无异是缘木求鱼,所以从用 药治疗上根本就不需要考虑脏腑之说及经络的

9、概念,因此延伸的相关理论,如: 阴阳五行及药物归经,根本就是有问题的理论,除犯了物不能自知的错,也 把中医的理论推向玄学方向去了,即使耗尽一生,也无法穷究。至于脏腑及经络 学说应用到用药上,是不能成立的,因服药后,药会被输送到全身各部位,不可 能专走某脏、某腑或某条特定的经络路线,不过经络学说应用到针灸上,就能成 立,因针灸穴位时,可依照循行的经络找出其影响的特定部位,达到治病的目的。 所以用药时,套用脏腑及经络学说,根本就是多余且毫无意义的。所谓科学的核 心价值,在于找出一切事物的规律性,而不在于说明解释的部分,因为后者带有 太多人为的推测,甚至造假的成份在里面,如果这些理论无法运用于临床,

10、甚至 与临床背离,就要小心了。很可能这些理论是有问题的,甚至是错误的。 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有六经辨证、温病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 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八纲辨证等。以上所有辨证,最终也只不过是要 辨体质的寒热罢了,除此之外都属杂念。六经及温病的辨证:不管是病寒或病温,全都是症状的导火线,真正要处理 的是体质,而体质只有寒热之分,故六经辨证,所谓三阴三阳即是辨阴阳,阴阳 即寒热尔。既有寒热辨证之法,再谈温病辨证就有画蛇添足之嫌。且以患者体质 多属寒性,再谈温病,确须慎思。表里、卫气营血及三焦的辨证:药既可走表亦可走里,故无须分表病及里病, 如此言之,自无卫气营血之分。

11、且药既可走上亦可走下,又何须三焦而有上中下 之分呢?简言之,治病最重要的是辨寒热体质。虚实辨证:没有体质虚实之辨,只有体质寒热之辨,虚证就是寒证,实证就 是热证,如此而已。阴阳:在八纲辨证,里、虚、寒属阴,表、实、热属阳。表里的辨证从原始 点的按推及用药的概念,根本就无需分辨,而虚就是寒,实就是热,故阴阳等同 于寒热。阴阳既同寒热,何必再用阴阳这个多余的抽象概念困惑人心呢? 气血:中医有很多种说法来说明气血间的关系,如气为血之帅,气足则能生 血,气行则血行等,可是气血在体内是不可见的,所谓物不能自知,如眼不自见, 指不自触,因此谁又能证明到底是气生血,或是血生气?对于体内不可知的事, 硬要说明

12、彼此间的关系,就容易把人为的推测加入其中,最后流于各说各话。 进一步分析,气若等同于血,就无需分别是气、是血;反过来说,若气异于血, 气则为气,血则为血,两者是不相干。既不相干,就不能说气足则能生血,否则 补气的同时也在补血。这样补气与补血又有什么分别呢?如此一来,不管气不足 或血不足,只要用补气药就可以了,那么为何还要有补血药的存在呢?反之亦 然。再说气血如果是实有的、具体的、不变的,就可以分清是同是异,可是气 为血之帅,气足则能生血,就已经说明气不异于血了。而气既不同于血,又不异 于血,可见气血不是实有的、具体的、不变的,而是因缘和合的,是刹那生灭变 化的一种抽象概念罢了。药无补气补血的功

13、能,只能改善体质的寒热而达到各 种功能(包括气血)的恢复,故从临床用药的观点来看,根本就不需要考虑到气 血的问题。又以原始点的按推及外热源的使用,从不谈及气血就可达到治病的目 的,可见气血这一抽象概念实属多余。四诊一望、闻、问、切中医主要是透过望、闻、问、切四诊,来了解病人的体质属寒或属热,再依患者 的寒热体质然后开立处方。寒性体质的辨证一、望诊:辨证最为容易、最为准确、最为重要1、看颜色:颧骨以上到额头面色青白、黄,黑眼圈。(注:黄色是中性偏寒, 故脸黄、苔黄、涕黄、带黄、尿黄仍属偏寒体质。)2、看舌头:舌质淡白,舌胖有齿痕,舌润、白苔。3、看形态:无神、倦怠、嗜睡、懒言、少气。二、闻诊、问

14、诊:他处筋伤会使患者的感觉错乱,如怕冷或怕热、口渴喜饮、喜 热饮或喜冷饮等,以此作为寒热辨证的依据,有时也会不准的。故用闻诊或问诊 的准确度就不如望诊。1、鼻子过敏,早晚症状较严重,怕冷,冬天四肢冰冷,肌肉僵硬,受风寒及食 凉症状即加重。2、口淡,口甘甜,流口水,不喜欢喝水,就算想喝也喜欢热的,痰多,大小便 频繁。三、切诊:脉紧、细微、无力。热性体质的辨证一、望诊:1、舌质十红、舌体瘦、苔燥。2、面赤、有神、目张、亢奋。二、闻、问诊:1、怕热不怕寒。2、口渴喜冷饮、饮多,吃热补即口渴。3、四肢温暖。三、切诊:脉洪大有力。中性体质:在任何时间及环境下,都处于一种平和、宁静、舒适的状态,既不 怕冷

15、也不怕热。体质没有虚火、上热下寒、表热里寒或寒热交杂的问题,以上寒热,都违反了 性相违,不能同时并存的原则。除中性体质外,不是偏寒就是偏热。生病后才 产生的症状或讯号,通通是影子,不可与体质混为一谈,也就是症不等同于证。(症是指因生病而产生的状态,又称讯号、影子;证则是指未病前平常身体就会 有的状态,又称体质、本尊。)寒性体质生病后亦会出现热症。如以下:1、口十、口破、口苦、口臭、红肿热痛。2、烦燥、谵语、出血、发红斑、抽筋、大小便不利、晚上盗汗。3、红的部位:目、舌、面、唇、全身。4、肿的部位:牙龈、嘴唇、全身。5、热(发烧、潮热、灼热)的部位:脸、四肢、全身。6、痛(发炎)的部位:咽痛、目

16、痛、头痛、关节痛、全身痛、胃痛、肺炎、盲 肠炎。以上寒性体质生病后所产生的热症,这些热症全是影子而非真热,故不能用 退火药或冰敷。药物学药只能调整体质的寒热,体质改善后,身体各种功能才能恢复正常,达到治病 的目的。故不可说某药可直接治疗某类病症,也不可说药具有理气化湿、化痰、 止咳喘、活血化瘀、泻火、解暑、凉血、燥湿、清化热痰、解毒、固涩、安神、 利水渗湿、芳香开窍、祛风湿、熄风镇痉、消导、止血、驱虫等的功效。以此类 推,所谓药有补气、补血、补阳、补阴之说,也是不能成立的。气血阴阳是个很 抽象的概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大可不必理会,只要分清药性的寒热即可。 原始点中药药性分类热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川椒、丁香、小茴香、胡椒、仙茅。温药:生姜、桂枝、麻黄、细辛、紫苏叶、荆芥、防风、羌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