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对比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7569792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文化对比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西文化对比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西文化对比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西文化对比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西文化对比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文化对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文化对比(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称谓语对比摘要中西文化的差别,在当今科技、经济日新月异的时代,越来越突出,作 为中西文化差别的一个方面,中西文化的称谓语差别,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发挥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别原因称谓语称呼差异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 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 谓系统。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掌握英汉语言称谓语的文化差异,根据 交际语境,恰当运用能融洽交流双方关系的称谓语,能有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 对顺利完成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亲属称谓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在家庭中要严格

2、遵守长幼有 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同 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不同辈分的 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 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不区 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太讲究。如姐妹、兄弟各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 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uncle”,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律称 “cousin”。同辈之间,英美人士往往是以名字或昵称相称呼,晚辈对长辈也可直 呼其名。在他们看来,这意味着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关系融洽。1、血

3、亲、姻亲称谓的差异血亲,指的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姻亲,指的是有婚姻关系的亲属。男有 其宗,女有其族。前者称“宗亲称谓”,后者称“姻亲称谓”。在汉语里血亲称谓和 姻亲称谓界限十分分明,即兄弟连襟、姐妹妯娌、伯叔姑婶要严格区分,如伯父、 叔父是血亲,伯母、婶母为姻亲。英语里没有血亲和姻亲的区分。父母的兄弟 以及父母姐妹的丈夫都称“uncle”,父母的姐妹以及父母兄弟的妻子都称“aunt”。 当然,在某些非区分不可的场合里,英语中常用inlaw ”作这些称谓的后缀,以 示与血亲的区别。例如,用“brotherinlaw ”来表示与汉语相当的大伯子、小 叔子等;用“sisterinlaw”来表示与汉语

4、相当的大姑子、小姑子等。2、宗族与外宗族称谓的差异现代汉语词典对“宗族”一词的解释是:“同一父系家族的成员(不包括出 嫁的女儿)。”因此,爷爷、奶奶、侄儿、侄女、孙儿、孙女属于同宗族,外公、 外婆、外甥、外孙、外孙女属于外宗族。在旧中国传统的社会观念中,同宗族的 亲戚要亲于外宗族的亲戚。英语亲属称谓没有宗族、外宗族之分。“grandfather” 囊括了祖父和外祖父的意思,“grandmother”包括了祖母和外祖母等等。交际中, 如果需要明确是“爷爷”还是“外公”,就要单独加以解释,“on my fathers side or on my mothers side”。此外,“cousin”一

5、词的广泛涵义也说明了英语不区分宗族和 外宗族。“堂”和“表”在汉语中分属两个不同的宗族,是绝对不能混淆的。而英语 中“ cousin” 一词不仅涵盖了堂兄、堂姐等,还包括了表兄、表姐等诸多的汉语亲 属称谓词,抹去了宗族的界限。3、亲属称谓的泛化差异亲属称谓的泛化是指用亲属称谓词去称呼一些既无血缘关系又无姻亲关系 的人的现象。如称呼陌生的年长者为“大爷”、“大娘”等,还可以加上职业称呼, 如“邮递员叔叔”、“售货员阿姨”等。英语中也有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在英国中 部的一些地区,一些传统家庭常将aunt ”和“uncle”用于称呼非亲属成员。例如, 称呼父母的朋友为“UncleTom“Aunt K

6、ate”。但英语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远没 有汉语普遍,小孩子见了不认识的人,一般用“先生”、“女士”来称呼对方,而对 父母的朋友,则可直呼其名。二、社交称谓的差异1、姓名称谓汉语有关姓名的称谓可谓灵活多样。可称呼“姓+名”、“名”、“姓/名/姓名+ 称谓词”,还可称呼“小/老+姓”或“姓+老”。如人们可称“李小明”为“李小明”、“小 明”、“李先生”、“小明先生”、“李小明先生”、“小/老李”或“李老”。称谓的不同, 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英语姓名的称谓比较单一。英语对姓名的称谓 形式是“名”和“称谓词+姓”。例如,人们可称“John Brown”为“John”或“Mr.Brown”。 英

7、语中没有“称谓词+名”这种称呼形式,如“John Brown”不能称为“Mr.John”。2、职衔称谓汉语中一般能够表示职业、职务、职称等社会地位的象征词都可用于称谓。 除可单用外,还常与姓名连用(姓/名/姓名+职衔)以示认可或尊敬。英语中的 职衔称谓局限性很强,一般不用作称呼。例如,如果某人是老师”或是“建筑师”, 人们是 不能称其为“老师/建筑师”的,而应称其为“先生/女士”。社交活动中常 用的职衔称谓有:Dr.,pro fessor等。这些职衔称谓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姓 氏、身份等结合使用,但要放在姓氏前(职衔+姓氏)。总之,汉语的职衔称谓要 比英语广泛复杂得多。3、泛称称谓英语中的通称

8、有:Mr.,Mrs.,Madam,guys等。前三者可与姓名连用, 使用尤为普遍。汉语中的通称有:同志、先生、女士、朋友等。英语和汉语一样, 都有三种人称,但是英语的人称称谓远比汉语简单得多。英语和汉语都有零称呼 语。如汉语的“喂,嗨,那个谁”等,英语的“Hello, Hi,Excuse me”等。在中国, 零称呼语须谨慎使用,这是因为,在大多情况下零称呼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然而 在英美国家,无论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是什么关系,零称呼语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三、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比较由于英汉语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血缘关系以及文化价值取向,因而使得中 英文化中的称谓语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异。1

9、、不同的社交称谓语体现出两种文化中不同的礼貌原则。礼貌是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表现。一个民族使用什么样的礼貌称 谓取决于该民族语言的特点和文化的传统习惯。“讲礼貌、尚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向来遵从“上下有义,贵贱有分, 长幼有序”以及“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要做到以礼待人,称呼语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汉语的亲属称呼也讲究长幼尊卑之分,特别是对长辈,交谈双方必须使用恰当的称谓,如大 哥、二叔、三姨等,这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同时,除了朋友之间,上级对下级可以直 呼其名外,其他人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讳,甚至给孩子起名也要特别注意不要与长辈之名同 字同音。而英语国家的人

10、们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同辈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挚友之间往 往直呼其名,以表示亲热随和,更有甚者孩子对父母、长辈老师也都直呼其名。这就使得英 语中的亲属称呼语贫乏而松散,长幼无别。英美人对父母亲兄弟姐妹的子女共同使用一个称 谓即cousin,甚至连“祖母(婆婆)”与“外祖母(外婆)”都不予区别,统称为grandmother。中国文化提倡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人们用“老”表示尊敬爱戴,资深历练,有威望的意思, 如“老教授”、“老丁师傅”等,这些词是对老年人的尊称,显得亲切、文雅有礼。但这种尊 称在英美人中却行不通,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old乃是“不中用了”的代名词,因而Elderly 和senior

11、常被用来代替old。此外,汉语中的亲昵称谓和拟亲属称谓语,也都颇能体现汉民 族的文化内涵。他们能让对方感到尊重和亲近,因而能够缩短交际双方的距离,收到良好的 交际效果。因此,在日常交往中,我们从小就被告知,要礼貌地运用“王叔叔”、“志刚哥” 等充满人情味儿的称呼语。而在英语国家,对于亲属关系以外的人使用亲属称谓,即拟亲属 称谓语,是不符合西方习俗的。在西方社会中,由于其文化价值取向、道德观、社会格局、人际关系等与中国截然不同, 对相互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自然相差悬殊。一般来讲,西方人际交往相互称呼 时,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地位,即交际双方是“权势”关系还是“平等”关系。如果是“平 等”

12、关系,双方将会采用对等式交流,即双方都直呼其名,或采用亲昵称谓。但当交际双方 之关系是一种“权势”关系,即双方社会地位有距离,或双方属于初次交往,那么双方就会 采用一种“非对等式交流”,即采用直呼其名、头衔称谓和恭敬称谓。此时,地位较高者所 使用的称呼语无疑是一种权势的标志,而地位较低者使用的称呼方式无疑是一种表示尊敬的 手段,如Professor Bloomer、Dr. Stevenson等。不过,由于受平行社会关系、个人本位取 向的影响,西方国家的人们较崇尚对等式称呼,这体现出一种平等的文化取向。如对陌生人, 可直接单独使用Sir、Madam等,也可以Mr.+姓的方式。但在跨文化交际中,如

13、果一味地 称呼男人为Mr. soand so,女士为Miss soand so,容易使对方感到不快。因为英美人很注 重个人的功名与成就,个人主义较强。在我们不了解对方的身份时,这样称呼是可以的。但 如果知道对方是校长,教授或博士时,就应根据他们的学衔、职称来称呼。2、不同的亲属称谓语体现出不同的称谓体系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亲属称呼语反映出两种文化中不同的家庭结构、亲属观念和文化价 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 的价值观念,使得汉英语言在称谓体系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经历了极为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宗族制度和“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使中

14、国形成了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族制度,同姓宗族大家庭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单位, 同族内部成员十分重视血缘宗亲关系。因此,在中国,常常用表示血缘或亲属关系的名词去 称呼家人、亲属,如大哥、三妹、乃至用其称呼朋友或陌生人,如伯伯、阿姨、老奶奶等, 这种称谓方式在世界上其他文化中是很少见的。同时由于中国的福利制度还不是很健全,各 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依然存在。另外,与英美人的个人主 义相比,中国人则更多地遵从忍让、敬老、服从和牺牲的文化价值观念。英美人的家庭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权威中心型家庭(authority centered);另一种 是核心家庭(nuclear fa

15、mily)。前者与中国传统的大家庭相似,但在西方,这种类型的家庭 大多与富庶、权势之家相连。后者在西方家庭结构中则占据了主要地位。英美人血缘观念十 分淡薄,亲属关系相对松散。一方面,他们的家庭成员居住较分散,流动性相对较大,特别 是家庭内部子女一旦成年就独立门户,各自谋生。另一方面,由于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崇尚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因此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整个社会比较注重个人的功名 与成就,很少以父母亲属的成就为荣,这也就更加剧了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冷漠。此外,由于 西方社会多是一些高福利的国家,家庭成员在经济上不存在谁依靠谁的问题。所以,一旦子 女成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开始疏远,子女只

16、是到了过年过节才回家看望他们,平时很少 往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尚且如此,其他的亲属关系就更加淡薄了。汉文化中的亲属称谓语数量多,语义明晰,内外有别,男女分明;西方文化中的亲属称 谓语数量较少,语义模糊。汉语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语义明晰。在中国 封建社会大家族中,几代同堂,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人员关系极为复杂,但指称却十 分明确。论文参考网。赵元任先生在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一书中列举了 114种亲属的 称呼语。每种又有正式名称、直称与比较文气的称呼之分。论文参考网。如父亲方面的great grandfather,在汉语中的正式名称是“曾祖”,直接称呼是“老爷爷”,书信中可能用“曾祖 父”。相比之下,在西方社会中,无浓厚的宗族观念,家庭结构比较简单,成员数量较少, 相互关系明确,因此导致亲属称谓语不仅数量较少,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如: grandfather(祖父、爷爷;外祖父、外公)。如果一定要区分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