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箴言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7566152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人处世箴言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为人处世箴言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为人处世箴言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为人处世箴言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为人处世箴言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人处世箴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人处世箴言(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人处世的箴言 凡事以预立为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敬畏天地、神明、圣人之言,为万善之本。 识时务者为俊杰。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处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心事宜明,才华须藏。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现。 言行相顾,心迹相符,始终不二,幽明无间。易世俗所难,缓时流之急,置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流之人。 挫折自己的锐气,化解自己的忿怒,收敛自己的智慧光芒,不使自己显得太特殊,即所谓和光同尘,韬光养德。 待人处世的态度不可太轻率,否则将为事物所困扰,而无法修养自己的身心,但也

2、不能太过份慎重,以致为外物所拘泥,而失去洒脱自在的气度。 君子不蔽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扬善不扬恶。 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 君子不妄语。 君子应该象竹子一样直。 当一个人遭受挫折,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时,很容易灰心丧气,因此要设法恢复当初的信念,立下贯彻到底的决心。相对的,当一个人功成名就时,1/11很容易踌躇满志,而招来意料不到的祸患,所以应该急流勇退,以为全身之道。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宽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福,静字可以益寿。 节欲戒瞋,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治家法;随

3、顺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接人要中和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时要有悠闲的趣味,这是超越环境的限制。 小人固当远之,然也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之,然也不可曲为附和。 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是初学切要功夫。 与世人酬酌,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 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自处超然

4、,处人蔼然,无事湛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态度鲜明以理服人,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仪容固宜有度;谦虚恭让,语言尤宜有章。2/11 为人骨宜刚、气宜柔、志立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 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深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 要养成敦厚正直的品格,敦厚故,隐恶扬善,处处替人着想;正直故,急公好义,言所当言。 做人须以谦冲为怀,如果一意包揽善行令誉,就会有树大招风、名高谤来的危险。 一个人假使拥有完名美节,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与毁谤。因此,要多多少少分些给别人,以免自身遭到危害。同样的

5、,恶劣的名声,也不能全往旁人身上推,自己好歹要分担一些。能抱着这样的处世态度,才可以修心养性。 争利起于人各有欲,争言起于人各有见。如能以淡泊自处,以知能让人,胸中有无限快活处。 勿寻人小过而必究,勿乘人患难而相攻。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对情感较薄的人要宽厚,对情感太超过的人要方正,好比水太热要加点冷水,水冷了要加点热水。人既不能离群独居,处世就要中道,冷冰冰或热情过份都不好。 立身要高于人,处世要知退让。世人多半为追求名利而奔忙,具有真知卓见者,则能保持超然的态度,以行道为己任。如果想免去世俗的污染,就要有高于别人的见识。 处世不可任

6、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动,要悉事之理。 不蹈无人之室,不入有事之门,不进藏物之所,非但避嫌,亦以远祸。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3/11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我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传家有道惟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直。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分;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君子不受命运的捉弄。一个知天命的人,绝对不会站到有危险的墙边。如果墙倒塌而被压死,那是自己思虑不周而致,不能归咎于天命!君子安贫乐道,对顺境逆境,满缺盛衰处之泰然,上天对于这种乐观的人,根本无从摆弄,这就是所谓的 “安心立

7、命 ”。 恶事向自己,好事让别人。 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 己温思人之寒,己安思人之难。 我所欲,当念人亦欲,勿以自欲而妨人;我所不欲,当念人亦不欲,更当避免以利人。 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可负天下人。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声名显著,守之以敛藏;利养丰饶,守之以俭朴;瞻仰人多,守之以谦下;朋侪嫉妒,守之以和忍。 当追逐名利时,不要抢在他人之先。当进德修业时,不要落在他人之后。当享受物质生活时,不要超出自己的地位身份之外。当修养品德时,不要达不到自己份内应达到的标准。 处世让一分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4/11 气度宽

8、宏的人无论遭遇到的命运为善为恶,皆能适度以应之。成功不以为喜,失败不以为悲,外界的毁誉褒贬,一不介怀,只是为所当为,为所可为而已。 在毁誉荣辱之前,不但不为之动心,且把着这磨炼意志的好机会。 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涵养与识见 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能纯熟。 当可怨、可怒、可辩、可诉、可喜、可愕之际,其气甚平,这是多大涵养。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容一番横逆,增一番气度;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物情。 若学温和,则于急怒时习之;若学止语

9、,则于喧闹时习之;若学恭敬,则于傲慢时习之;若学良善,则于狠戾时习之。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慌,才是真正英雄。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大悲不悲,可以养心。5/11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快心事来,治之以淡。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言语知节则愆尤少,举动知节则悔吝少,爱慕知节则营求少,欢乐知节则祸败少,饮食知节则疾病少。 勿以妄心害真心,勿以习气害元气。忿怒

10、生时要忍得过,嗜欲生时要耐得过。 戒豪饮,豪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戒妄动,妄动乱神;戒多言,多言损神;戒多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忧神;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枯神。 志存忍辱,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深戒绮语。处事必忠,视人如己。 得意不喜,失意不瞋,得意失意不动心。 气贵平和,情贵淡泊。 万般补养皆虚伪,唯有操心是要规。 心情愉快是肉体和精神的最佳卫生法。 “无是无非又一天 ”,心灵的平静与身体的健康划等号。 情忧不在多,一夕能白头。 事到无心皆可乐,人非有品不能闲。 多忿害物,多欲害己,多逸害性,多忧害志。 心慈者寿必长,心刻者寿必促。 博厚悠

11、久之道,宽大受福之基。 人不求福斯无祸,人不求利斯无害。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6/11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免于无形。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满招损,谦受益。 用智如水,水滥则溢;用勇如火,火烈则焚。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必早。 不说自己好,不道他人短。 俭,美德也,过俭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施道;让,懿德也,过让则为足恭,为曲礼,多出机心。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宦情太浓,归时过不得;生趣太浓,死时过不得。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

12、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 不要说可以诱发他人引起不良思想行为的话。 不责小人过,不揭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不见其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7/11见而掩,恶之恶也。 自己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有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过于严厉,要顾及对方是否能承受。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期望太高,要顾及对方能否做得到。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限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觉人之诈而不说破,待其自愧可也,若夫不知愧之人,又何责焉?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求肉体上愉快,则日趋鄙俗。求精神上愉快,则自然高明。 宁受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