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7561624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方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方法严格地说,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物业管理企业组织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讲究一定的方法,才能有成效。那种打突击、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作风和编入另册、附庸风雅的表面化行为都不利于社区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艰辛的、细致的、持久的工程,只有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抵达理想的彼岸。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老与少相结合 老与少相结合是指社区文化建设应该抓住老人与儿童这两个大的群体,带动中青年人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这种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是由老人与儿童的特点

2、决定的。首先,社区成员中老人和儿童所占的比例较大,在很多小区,他们的比例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这一群体自然要倍受关注和重视。其次,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必须有充裕的时间。现代都市节奏加快,迫于竞争的压力和生存的需求,中青年人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工作和围绕工作所进行的学习、交往上,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相反,老人和孩子时间宽裕。特别是老人,除了日常家务之外,有充足的时间参与社区活动。再次,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必须有强烈的需求。中青年人当然也有,但是他们的渴望为繁杂的事务所限制,需求成了深层次的期盼;而老人和孩子的需求是直接的、显在的,只要有环境,就可以实现。最后,社区是老人和孩子实现文化需求的

3、最主要的场所,他们的文化更具有区域性,对区域性的关注和依赖远胜过中青年人。中青年更多的要参与区域外的文化实践,音乐厅、舞厅、咖啡屋等可能是其主要活动地点。针对这些特点,对老人和孩子自发的、自娱的活动要积极地加以扶植、引导、组织。如上面介绍的莲花北村成立了“夕阳红”艺术团和各种健身、娱乐、表演组织,除了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之外,还走出村门,赴敬老院、福利中心、驻深部队等慰问演出,与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老人联谊,成为传播中国社区文化的“老年天使”。 (二)大与小相结合 这里说的“大”是指大型的社区文化活动,需经过专门的精心策划组织,参与者众,影响面广,如体育节、艺术节、文艺汇演、入住仪式

4、、社区周年庆等;“小”是指小型的社区文化活动,即那些常规的、每日每周都可能开展的、又有一定的组织安排的社区文化活动,如每日的晨练、休闲、娱乐等,通常由兴趣小组组织。大活动和小活动要合理搭配,合理安排。大活动不能没有,也不能过于频密。缺少大的活动,影响面窄,影响力小,社区文化建设的进程会减慢,社区文化氛围会减弱。但是大活动对场地、经费、人员素质的要求比较高,而且要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活动过于频密,容易产生倦怠等负面心态,往往适得其反。一般大的活动以23个月一次为宜。小的活动要经常性开展,形成制度,以兴趣为纽带,以持久为目标。小活动的面可以铺得广一些,琴棋书画、天文地理、娱乐游戏、吹拉弹

5、唱等等都可以形成兴趣组织,渐进式地渗透发展。小活动的组织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尽可能地节约开支,并且注意不要形成噪音扰民、负担过重的情形。大小活动合理搭配,形成节奏,小活动时间长了也会演化成大活动。 (三)雅与俗相结合 所谓雅与俗相结合,是指社区文化活动应当注重社区成员不同层面的需求,既有阳春白雪的活动,又有下里巴人的安排,高雅与媚俗同在,崇高与优美并存。社区文化活动忌讳单调乏味,如果总是“炒剩饭”、单 一,再多的活动也不会提起社区成员的兴趣,甚至会影响到社区成员对社区其他服务项目的不良评价。社区文化活动也应该百花齐放,满足不同层次的兴趣爱好,兼顾不同类型的文化品味。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企业要充分

6、做好社区文化调查工作,真正摸清社区成员在想什么,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文化服务,愿意参加什么样的社区文化活动。通俗的活动如家庭卡拉比赛、迪斯科表演、秧歌、腰鼓等等,高雅的活动如莲花北村举办的交响音乐会、中国旅游门票展、荣宝斋书画珍藏品展、国标编队舞等等。当然,社区文化之雅也不能曲高和寡,那样会失去文化的群众基础;俗也不可以俗不可耐,那样会导致社区文化的畸形发育。所以,社区文化的开展一定要做到雅俗共赏,不温不火。 (四)远与近相结合 这里言及的“远”是指组织开展社区文化建设要有超前的意识,要有发展的眼光,要有整体的目标;“近”是指要有短期周密的安排、落实和检查。社区文化对塑造社区精神、引导生活方式等方

7、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物业管理单位被誉为新生活方式的“领航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区成员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等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审时度势,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目光洞察社区将要面临的变化,超前一步为住户提供服务。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有预见性、领先性。例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住用户已不再满足单纯的吹拉弹唱等娱乐形式,社区文化已从娱乐型向科技知识型发展。深圳万厦公司把握这一趋势,在所管理的小区中积极开展诸如克隆科普展、智能住宅展等科技含量高的社区文化活动,受到一致好评。他们还在屋村成立社区科协,开设科技活动中心,建立科技图书馆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8、。社区文化建设要有长远的规划,对社区文化开展的效果等要进行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的短期安排也非常重要,每一次大型活动事先都要有计划,事后都要有分析。只有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真正做到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除了上述几个原则之外,社区文化活动还要做到教与乐相结合,虚与实相结合,内与外相结合,等等。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法 (一)关于场地 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必须有场地,硬件设施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保障。场地的来源首先要有规划。设计部门将社区文化活动的场地、设施纳入规划;物业管理企业在前期介入阶段要积极争取、合理建议。小区交付使用后,物业管理单位在资金许可的情况下,还要有计划、有步骤

9、地对社区文化设施加以完善。条件不够的,要尽可能地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充分发挥露天广场、庭院、架空层的作用,要做到大活动有地点,小活动有场所。物业管理企业还应动员常驻社区的企事业单位及机关、学校将其文化设施对社区成员开放。政府应进行这方面的法规政策建设,使社区文化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关于资金 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物业管理单位每年从管理经费中划拨一定的比例用于社区文化建设,这是企业办文化的重要表现。二是寻求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赞助。热心于公益事业、关心社区成长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物业管理单位应处理好关系,把握好时机,掌握好分寸,争取多方

10、面的支持。三是由社区文化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出资,如组织旅游等,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向参与者筹措。四是以文养文 进行文化经营,将其所得再用于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活动经费要厉行节约,开源节流。 (三)关于机构 设立机构是社区文化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组织保证。物业管理单位开展得较好的城市和地区一般都要求物业管理企业成立社区文化的专门部门,负责落实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与执行。社区文化的管理部门对人才素质要求较高,很多人要能做到一专多能。能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队伍,直接关系到社区文化活动的成效。规模大的小区可以专人负责,明确分工;规模小的小区也可以兼职工作,松散合作。 (四)关于方案 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部

11、门要制订好社区文化活动的计划和方案,并及时做好活动后的总结工作。有了计划与方案,在工作过程中才不会手忙脚乱,才不会影响活动的质量。方案的拟订要以调查分析为依据,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城市社区的特征 当世界从工业化向工业化后社会变迁之时,社会便发生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城市社区的界限和特征变得复杂起来。 (1)人口的高度集中和大规模聚集是城市区别于传统农村社区的基本特征。人口集中造成城市土地价格的昂贵,城市居住格局出现多层甚至高层建筑,导致生活空间的单元化、独立化、封闭化,改变了传统社区的人文生态,邻舍间、家族间的交往密切程度减弱。 (2)城市中择业自由和社会

12、流动性大,造成多次迁移和居住不定,导致人际陌生化、孤立化和群体意识的淡薄。 (3)城市生活中的人口异质化程度高。所谓异质化是指那些与社会行为有关的社会性质,例如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经济能力以及职业、年龄、婚姻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人们的行为,导致社会行为的差异。造成城市人口的高异质化主要有以下原因: a.职业结构高度分化造成职业上的异质化; .各种职业的收入差异造成人们经济上的异质化; c.城市层次差异大的组织结构使居民的社会参与程度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作用产生差异,造成城市居民在社会地位和权力方面的异质化; .受教育程度的不同造成城市居民在文化水平上的异质化; e.城市居民居住地的区位结构造

13、成城市居民在居住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异质化。 在高度异质化的大众社会中,人们不能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是无机地集会在一起,在其中扮演一个特定的社会角色。个人只有在很狭窄、单调的周围环境中才能认识他人,与之发生某种交往关系。 (4)网络化使信息获得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可足不出门知道天下大事,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淡薄。 (二)社区的“失落”和“衰落” 在城市中,市民在一个急速运转的社会经济体系中充当一个螺丝钉般的功能性角色,他们越来越失去自律自主性,变成孤立、被动,彼此之间没有稳定认同感,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显得无奈或者冷漠。这就是现代西方城市生活中的“社区失落”或“社区消失”。人们既喜欢享受

14、大都市的物质文 和精神文明生活,又希冀保持自己个人的隐私权;既要独居清静,同时却又渴望广交朋友,享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当代社会之所以重视社区的重建,就是出于一种人类心灵深处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就是一种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缺憾的补救。中国社会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文明发达的社会,农业社会结构自然具有村社组织的各种特征。“人情”被视为与“王法”、“天理”并列的规范人们行为的三大原则。“不近人情”、“不懂人情世故”,要被社会批评,“合情”、“通情”,就会赢得赞赏。中国“人伦”关系的核心是家庭,由家庭再扩展出去,就是亲属、同乡、朋友,以至朋友的亲属、同乡与朋友,伦理关系的圈子就这样由此推而广之。中国传统社会是重关系、有人情味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富有社区色彩的社会。但这种社区色彩并不同于西方社会建立在自由、独立人格基础上的现代社区的性质。因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改革深化,这种重关系、有人情味的“社区”色彩在目前城市社会中就越来越淡薄,难怪有许多人兴起“人情淡薄”的感慨。 从社会学角度看,这些感觉所反映的社会事实,概括而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