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一体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7558846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效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一体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效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一体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效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一体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效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一体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效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一体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效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一体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一体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莅高效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一体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莂薈袈 高效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一体化工程膂有限公司蒁编制时间:2011.10羇目录莄一、 项目概述膃二、项目背景及意义蕿三、项目单位基本情况蒇四、技术依托肅五、项目区优势芅六、项目定位羁七、建设具体内容肀八、项目实施进度和方案 袅九、项目建设预期成果 肂十、项目资金筹措及项目运作肀十一、效益分析蕿十二、项目结论 薅一、 项目概况肄1.1项目名称:高效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一体化工程总投资1200万元蒂20000亩有机稻米栽培基地建设 总投资3000万元罿10万头瘦肉型猪工厂化养殖及饲料生产线建设莆 总投资13600万元膅二、项目背景及意义薀2.1

2、项目背景莈近年来,沛县县委、县政府用创新理念、用发展工业的理念,优化种植业、提升养殖业、突破加工业、活跃物流业、发展旅游业。逐步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农业加工体系、农业物流体系和农业服务体系,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沛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健康”和“环保”为主题,致力于建设有机生态产业链的生态科技企业麸皮、米糠可以用来养殖无公害生猪,而生猪养殖废弃物又可以用来生产生物有机肥,以此循环,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肆沛县鸭业近年发展十分迅猛,2005年全县肉鸭出栏量达2399.68万羽,2006年出栏7489.9万羽,2007年出栏7717.98万羽,2008年出栏突破1.17亿羽。目前,沛县已建成以桂柳

3、公司为首的千万羽以上规模苗鸭孵化企业5座,以圈存种鸭20万羽的森磊公司为首的万羽以上父母代樱桃谷种鸭场12个,具备了稳定的鸭苗供应源。初步形成了以沿龙河路林鸭复合养殖、沿沛龙路规模小区养殖、沿湖沿大沙河水面养殖为主的三条养殖带,全县千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镇6个,百万羽以上的村46个,30万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小区50个,10万羽以上的养殖小区159个。全县共有生态肉鸭标准化养殖大棚1.5万栋,总占地面积发展超过1.5万余亩,95%实现集约化饲养,亩均效益3万元左右。沛县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生态肉鸭之乡”,到2009年,沛县肉鸭饲养量1.5亿羽以上,年产鸭粪将达67.5万吨。羂该项目以建设社会主义

4、新农村,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为宗旨,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及本地区特色产业,带动传统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农民为基本准则,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结合本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分步实施,扎实推进的原则,走以高效生态农业及沛县特色产业为主,以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为辅的发展道路,走出一条优质、低耗、高效、环保的致富新路,达到现代化国际化标准的生态农业目标,为实现本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选用的工艺成熟、可靠、合理,项目可带动地方经济健康发展,能够为国家与地方财政增加较多的收益,经济效益、

5、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羃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袇(1)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导致有限的农业资源浪费严重,而且使本来日趋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我国农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达100 多万吨,大部分未经处理,成为蚊蝇孳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我国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年排放化学需氧量 COD 6900 多万吨,是全国工业和生活污水COD 的5

6、倍以上,成为首要污染源。化肥大量流失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高达1.36 亿亩。地膜覆盖正由“白色革命”演变为“白色污染”。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羄(2)项目建设是沛县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肁随着沛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在生产过程中施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虽然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如畜禽粪便直接用作农家肥后利用效率低下,微量元素不能完全被作物吸收,造成了新的污染等。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沛县养殖业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

7、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总量较小,质量、商品率、人均占有量低等差距,存在差距的原因归根结底是良种普及率较低,产品品质不高,产品安全性没有足够的保障。因此,项目建设是示范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芇(3)项目建设,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可再生资源的转化和利用。薇为了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发畜禽养殖废弃物及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势在必行。生物有机肥技术是通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种植、养殖为一体的植物动物有机生态产业链生态模式,选择适宜在生产基地生长的,种植产品进行加工销售,秸和养殖的原料,还田作有机肥料。整个产业链不产生任何垃圾和废物,所有原本没有经济价值的副产品都是我们产业链上其他

8、产品的原材料,真正实现了有机生态良性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不仅不破坏和污染环境,还可以明显改善生产基地和周边的生态环境。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和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骨干人才计划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国家“863”计划项目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总人口125.81万,其中农业人口94.66万人。 “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稳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0年,示范区GDP达到301.6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101.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24亿元,比上年增长40.6%,是“十五”末的5.3倍,税收总量、税收占比均居苏北前列。农民人

9、均纯收入8378元,比2006年增长了65.9%。肅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腿示范区农业发展以提升设施农业规模和档次为主线,紧紧围绕生态肉鸭、特色蔬菜、优质稻米三大主导产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努力实现高效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设施化,设施农业精品化。三大特色产业日益壮大,肉鸭年孵化苗鸭2.3亿羽、饲养量达到1.7亿羽、加工2亿羽以上,实现了肉鸭孵化、养殖、加工三个全国第一;蔬菜年复种面积达89.6万亩,成为全省特色蔬菜种植第一县;优质水稻年种植面积57万亩,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之一。三大主导产业已成为惠及百万农民的富民产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羀示范区四季光照充足,年平

10、均日照2307.9小时,0日照2017小时,10日照1545小时,年日照率为54%;年太阳辐射总量118.2千卡/平方厘米,以每年5-8月为高值;年平均气温13.8,0积温5155,10积温4585,无霜期207天,能够满足作物一年两熟对积温的需求。示范区年平均降水量738.2毫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温差大,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具有典型的南北气候过渡性,适于多种农作物生产。芇2010年,示范区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0.31亿元,同比增长20.2%。其中农业产值57.27亿元,增长19.9%;林业产值0.61亿元,增长56.4%;牧业产值27.75亿元,增长21.7%;渔业产值2.08亿元,下降

11、13.7%。粮食生产形势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7.0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58千公顷,增长4.3%;粮食总产量58.11万吨,同比增长4.5%。其中,夏粮产量23.59万吨,增长8.4%;秋粮产量34.52万吨,增长2%。油料播种面积0.99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48.82千公顷。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大力实施了“511”工程,即:设施农业新增5万亩、新增1000栋鸭棚、1000栋食用菌,鸭、菜、菌“三棚”总量持续扩张,全县高效农业面积达89.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9%,高效设施农业增幅全省最快。当年造林面积0.9千公顷,林地面积10.08千公顷。全年肉类总产量17.61万吨,增长39%,其中

12、猪牛羊肉产量5.54万吨,增长18.9%;禽肉产量11.31万吨,增长5.5%。禽蛋总产量7.02万吨,下降9.7%。奶类总产量0.38万吨,增长31%。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13万吨,下降5.8%。坚持园区化路径发展高效农业,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全省名列前茅,粮食总产七年连增。近年来,沛县积极创新实践,将科技园、加工园、物流园、创业园和小康示范村“四园一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稳步实施,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四园一村”建设获省农业农村政策创新奖。在全省2010年农业现代化六大类21项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中,沛县综合考核得分69.

13、53分,居全省第九位,全市第一位。2010年沛县被批准为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11年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袂流转土地是设施农业项目建设的第一步,土地流转的规模化是发展规模设施农业的基础。抢抓农时,大力开展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农民以股份合作、土地入股、招标承包、转让出租等方式,推进土地向流转,集中开发利用土地。积极筹备智能温室、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建材,配套沟、渠、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做好温室和大棚建设准备工作。薂工程内容包括改造000亩,开发沟渠5000延长米,田间运输道路000平方米300亩育种基地700平方米育苗大棚朱寨镇

14、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具体建设内容: 新建饲料加工车间 200 平方米,原料仓库 1300 平方 米,锅炉房 100 平方米; 新建办公楼 400 平方米,配电室 50 平方米,门卫室 40 平方米 ; 建成品饲料仓库 1000 平方米; 购置 20 吨/时全自动全价配合饲料机组一套; 购置叉车、包装机、输送、通风除尘等设施; 购置锅炉管道等配套设施; 水泥道路 1000 平方米; 给、排水及辅助工程; 配置 400 千伏变压器及电源引入等配套设施元。沛县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一体化工程农民土地入股或返租倒包方式,养殖项目及配套饲料生产线建设土地采取租赁和入住工业园区的方式获得。蔬菜育

15、苗基地使用的50亩土地采取农民土地入股方式,由公司统一经营,每亩土地折价1.5万元;蔬菜栽培基地及有机稻米基地采取返租倒包方式租赁农民土地,每亩土地每年需付租金1000元,养殖场土地采取租赁方式获得,饲料生产线入住沛县农产品加工集聚示范区。莀10.3保障措施:麦档网肈1、完善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链条。羄在产业环境与农业企业资源联动优化的基础上,将原料采购与贸易、畜禽种苗提供、农业加工生产、农业园区建设与服务、农业流通模式、农产品收购、农产品加工生产、农产品销售等八大环节联结起来,形成现代化的产业链。蚀2、建立先进生产方式的新型组织蝿农业产业链是一种纵向战略联盟,农户与涉农企业之间的联盟的组织创新是促进农业产业链整合的重要方面。要改变传统以普通农户个体家庭或农业大户为承包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加快发展建立先进生产方式的新型组织如现代农庄、专业合作社、服务公司等。薄(1)用现代农庄替代农业大户,是推进农业产业链联盟的模式创新。依托农庄,不仅可以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设施化、科技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而且可以使传统农民变成农业产业工人,增加当地农民就业,进一步带动当地的城镇化发展。同时在专业化农庄的基础上,还可以大力发展农庄旅游、开发特色旅游产业,成为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的重要形式。同时,为了真正带动农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