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三轮: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5 含答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7555728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三轮: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5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三轮: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5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三轮: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5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三轮: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5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三轮: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5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三轮: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5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三轮: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5 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度2020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学年度训练5中国古代史综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安徽蚌埠一模,5)秦汉以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州郡推荐的察举制,门阀士族控制的九品中正制,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这反映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A.由重才学到重品德B.由不公平到公平C.由重血缘到重才学D.由封闭到开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分别体现了道德、门第、才学的选官标准,故A项错误;三种选官制度,依据不同的选拔标准,都不能全面选拔人才,存在一定局限性,故B项错误;世官制才体现重视血缘,材料不体现该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

2、料“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发展历程,扩大了国家的统治基础,为不具有士人身份的学子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体现了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故D项正确。2.(2017山东滨州高三期末,2)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说明()A.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B.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C.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D.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答案B解析帝王将相害怕史官不是以史为鉴,而是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故A项错误;据材料“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

3、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可知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儒家伦理,故C项错误;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3.(2017山东德州高三期末,2)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A.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B.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C.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说的是中国古代政区划界的原则的变化,没有涉及政区的数量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中说明犬牙交错划界逐渐占据上风,因为以

4、自然地形划界是促成地方割据的重要因素,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犬牙交错,相互制衡的原则来划分行政区域,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也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4.(2017山东滨州高三期末,4)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A.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C.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

5、对政权的垄断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这种说法本身就不准确,科举制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材料信息中也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但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5.(2017江苏常州高三期末,5)孙中山认为:“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唐宋至明清之间的考试,不符合此评价的是()A.选才制度的程序公正B.科目一直不合时用C.试题的体裁屡有

6、变化D.选拔出了很多人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所述为科举制,这一选拔制度在唐宋到明清之间不断完善,程序更加公平合理,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科举制的科目在唐宋时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有助于选拔人才,只是到了明清时期才逐步变得不合理,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试题的体裁屡有变化,如到了明朝出现八股文,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科举制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还是选拔出了很多的人才,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6.(2017湖南百所重点中学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2)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因此,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这反映了古

7、代中国()A.官僚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B.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C.贵族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答案B解析官僚政治之下皇帝掌握了官吏的任免权与监督权,它相对于血缘政治而言更有利于加强皇权,运用得当并不会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且材料中反映的是血缘关系,并不是官僚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中皇帝非常信任皇族成员,并委以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的重任,说明了皇帝为了维系政权是依靠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信任,故B项正确;贵族制运用不当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错误;宗法制在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材料中“皇帝”反映的是封建社会,故D项错误。7.(2017广西桂林、百色、崇左一调,27

8、)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步发展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答案A解析租佃关系是指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的过程中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关系,租佃的普及也反映土地兼并的严重,其中土地租金抬高,同时说明人口增长,对土地需求大,价格高,故A项正确。8.(2017广东珠海一模,24)井田制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董仲舒曾大加赞赏,以儒家自居的王莽改制也试图恢复井田制,直到朱熹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对这种制度称慕不已,

9、这种现象根本上反映了()A.儒家学者的复古主义B.井田制是一种适合古代中国的制度C.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D.井田制是仁政的标志答案C解析董仲舒、朱熹对井田制的赞赏不足以代表儒家学者的复古主义,故A项错误;井田制成熟于西周时期,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土地制度,董仲舒对其的称赞不足以证明井田制适合整个古代中国,故B项错误;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逐步严重并成为普遍现象,王莽等试图以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来缓解这种兼并现象,故C项正确;D项明显不正确,故排除。9.(2017河北张家口高三期末,6)中国古代的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豪富的事情,涉及几万人,他们的田

10、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B.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C.迁徙豪富是整顿吏制的主要手段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官僚地主的土地无论规模有多大,在封建专制政权之下都是没有任何保障,这种名义上的土地私有制实则是没有任何法律保护的,故A项正确;在古代中国,除均田制等特殊田制之下,绝大部分的土地都是允许自由买卖的,故B项错误;“迁徙豪富是整顿吏制的主要手段”,这属于程度失当的夸大,故C项错误;材料中完全没有提及有关土地经营权的问题,故D项错误。10.(2017安徽淮南一模,25)甘肃敦煌

11、莫高窟的营建始于366年的沙门乐樽,此后大规模开凿延续了近千年。对其延续千年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南朝统治阶级的推崇B.汉唐中外文化的交流C.宋元国家一统的促进D.明清理学盛行的影响答案B解析南朝统治者的推崇不会使其大规模开凿延续近千年,故A项错误;据材料“366年”可知中国东晋时期,这一时期佛教传入我国,甘肃敦煌莫高窟在此后大规模开凿延续了近千年,说明佛教文化在中国得到了传承,这很显然和中外文化交流有关,故B项正确;宋朝国家处于分裂时期,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出现了对理学的批判,故D项错误。11.(2017浙江杭州高三期末,5)培根曾针对推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三项中国古代发明予以高度评价

12、:“这三项发明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态。第一项发明表现在学术方面(这里特指文字方面),第二项在战争方面,第三项在航海方面,由此产生无数变化,以至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伟人,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务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材料中的“第一项发明”最有可能是指()A.造纸术 B.指南针C.火药 D.印刷术答案D解析印刷术传到西方以后,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其比造纸术对于推动思想文化(即学术方面)发展的作用更大,故D项正确。12.(2017浙江湖州高三期末,5)近代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衡恪先生在论及中国古代某一画派时,认为该画派的风格是“不

13、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据此判断他评论的是()A.山水画 B.花鸟画C.人物画 D.文人画答案D解析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强调的是绘画内容,与材料“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不符,故A项错误;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为花鸟画,同样强调绘画的内容,故B项错误;人物画是绘画的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亦在强调绘画内容,故C项错误;文人画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与材料“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相符,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37分)13.(2015浙江丽水一

14、模,38)蔡元培先生称黄宗羲为“东方的卢梭”,其思想充满浓厚的民本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再前进一步,它就会突破儒学的樊篱,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是相吻合的。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材料三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

15、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黄宗羲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孟子、黄宗羲民本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或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的本质区别,并从黄宗羲所处的时代分析其思想没有“突破”的原因。(10分) (3)材料三作者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黄宗羲思想?请用这一方法评价卢梭的民主思想。(7分)答案(1)内容:孟子:民贵君轻;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或批判君主专制)。 地位或作用:孟子: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黄宗羲: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或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批判)。 (2)区别:卢梭否定封建王权,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黄宗羲只要求限制君权,属于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范畴(或封建传统民本思想)。 原因: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及缓慢发展;文化思想专制;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或理学思想仍占主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