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气压带和风带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7554638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气压带和风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二讲气压带和风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二讲气压带和风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二讲气压带和风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二讲气压带和风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气压带和风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气压带和风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压带与风带基础导读1.全球性 的大气运动,统称为大气环流。2.气压带、风带的成因:高低纬地区获得不同的 ,产生 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全球分为 个气压带、 个风带,存在着 、中纬度和 三个环流圈。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随 的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 ,冬季 。核心导学【探究活动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合作探究 思考一 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根据热力环流的知识,比较赤道和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并说出赤道和极地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下图中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的箭头。思考二 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只直射

2、赤道,地球自转。请在下面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上标出表示垂直方向大气运动的箭头,在南半球相应位置画出表示风带的风向及其名称,并思考低纬地区的高空气流在流动到南北纬30附近时,为什么不继续向南北运动而下沉?思考三 在以上假设的条件下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实际还是有差异的,因为地球不断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若考虑公转这一因素,三圈环流所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将会如何变化呢?创新探究【动动手】制作一个三圈环流模型制作材料:地球仪一个,马克笔一支,透明胶布带一个,红、黄、绿、蓝四种颜色的硬纸条若干。步骤:第一步:在地球仪上找出任一经线,在这条经线的赤道和60N的垂直方向上用

3、胶带粘上红色硬纸条,表示上升气流;在30N和北极的垂直方向上用胶带粘上黄色硬纸条,表示下沉气流。第二步:在上述经线上的地球仪表面上,在赤道、30N、60N、极点之间分别用胶带粘上绿色硬纸条,表示近地面水平运动的气流;在相对应的垂直上方粘上蓝色硬纸条(粘在垂直红色和黄色硬纸条上方即可),表示高空水平运动的气流。第三步:用马克笔在粘贴的硬纸条上标出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就制作成了三圈环流模式图。大致如图所示。探究结论1.气压带【探究活动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合作探究材料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分布图思考一 读甲图,说出A、B处气压中心的名称,并简述形成A气压中心的原因。思考二 读乙图,说出C、D

4、处气压中心的名称,并简述形成C气压中心的原因。思考三 说出图甲和图乙中的A、C气压中心分别切断的该纬度带原有气压带的名称。并总结一下北半球中纬度气压带分布的特点。思考四 根据所学知识,请在甲、乙两图中的处判断出各自的风向,并分别说明其性质。创新探究实验材料:一盆水(5公斤),一桶水(20公斤),一盆沙(5公斤),一桶沙(20公斤),温度计。实验过程:首先测量水和沙子在室内的温度(室内气温为28 )。然后把每种实验材料在阳光下暴晒60分钟(室外气温为32 ),用手触摸几种材料,感觉温度的高低,并用温度计测量各种物质的温度。再把每种实验材料拿回到教室里60分钟后,继续用手触摸几种材料,感觉温度的高

5、低,并用温度计测量各种物质的温度。知能导练读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圈图,阴影部分为气压带,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完成12题。1.图中字母与所表示的气压带对应正确的是( )A.M赤道低气压带 B.M副热带高气压带C.P副极地低气压带 D.N极地高气压带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季节为北半球夏季 B.MN之间为东南风C.MN之间为西北风 D.NP之间为东北风下图为1月与7月北半球世界主要气压场分布叠加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等压线的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 )A.1月、7月B. 7月、1月C.北半球的夏季和冬季D.南半球的冬季和夏季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气压场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在北半球只存在于海洋上B.乙气压场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其在北半球只存在于海洋上C.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乙气压场切断D.在乙气压场的影响下,我国东部地区盛行西北季风5.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该图表示北半球 季 时的大气环流状况,说出判断的理由。(2)仅考虑环流因素,A地比B地降水量 ,试分析其原因。(3)C气流来自 气压带,C与D之间形成的气压带是 ,该气压带是 (填“热力”或“动力”)原因形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