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育原理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7548735 上传时间:2023-12-13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特梭利教育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蒙特梭利教育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蒙特梭利教育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蒙特梭利教育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蒙特梭利教育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蒙特梭利教育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特梭利教育原理(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蒙特梭利教育原理摘选自利拉德恢复蒙特梭利蒙特梭利以直观法来观察儿童,并以此为基础而发展出一种新的教育原理。这种教育原理承袭了卢梭,裴斯泰洛齐以及福禄贝尔等人的看法,强调儿童内在的潜力,并主张让儿童在自由与关爱的环境中充分发展他的潜能。但是以往的教育哲学没有将儿童时期当做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独立存在的主体来研究,他们也不曾提到蒙特梭利在自己的教室中发现而确认的不平凡的儿童自我建构的现象。蒙特梭利相信,儿童期不只是进入成年期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它根本上是“人性的两极之一”;她认为儿童虽然必须依赖成人,但成人也依赖儿童。我们不应该只把儿童期和成人期当作个人生命中的两个相继的阶段,而应该把它们看成

2、是两种人类生活的不同形式,这两种生活的形式同时进行,而且互相影响。蒙特梭利指出,儿童是“家中伟大的外来恩惠”,他们“为成人世界带来形成性的作用”。我们都明白,在我们的文化中是儿童依赖成人;但是在一个生活步调极快而以成人为中心的社会里,我们便很不容易认识“成人也依赖儿童”的意义。蒙特梭利认为,就因为我们忽略了这件事实,所以才造成许多不幸、贪婪以及自毁的悲惨错误。她在1948年指出:她深信人类的许多问题,包括最重要的祈求和平与和谐的问题在内,其解决的唯一方法,就是将注意力与精力转向于儿童的发现以及建立人格巨大潜能的发展之上。授课:XXX 精神胚胎提到儿童自我建构,蒙特梭利的结论是:儿童在出生之前便

3、具有一种精神开展的模式。她将在未出生前便具有这种精神实体的儿童称为“精神胚体”,这个精神胚体可比于人体中最初受精的细胞,这细胞并不具备一个缩小的成人形状,但却包含了未来发展的预定计划。同样的,儿童的精神成长也受到预定模式的引导,这个预定模式在诞生时并看不到。蒙特梭利相信,这种精神的模式须要藉着发展的过程才能显现出来;而要使这个发展的过程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首先,儿童必须与四周环境中的人与物保持一种圆满的依赖关系;藉着这种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使儿童了解自己,了解环境的界限,最后形成圆满的人格。其次,儿童需要自由;如果儿童拥有形成自己人格的钥匙,但又受自己的发展法则所约束,那么他便只有藉着

4、自由才能产生一种最敏感而独特的能力。以上的两个条件只要缺少其一,儿童的精神生命无法开展出潜能,而儿童人格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由于这样的模式早在出生以前就已存在并已在运作,所以蒙特梭利特别确信教育也应该“从儿童一出生便开始。”授课:XXX儿童发展的内在动力:敏感期和吸收心智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由于和外在环境之间的自由交互依赖使用,因而促成了精神生命的成长,这正显示精神与肉体合一的自然结果。西方的教育思想由于受到笛卡儿的影响,把人分为理性的和肉体的两部分;蒙特梭利则对这种哲学思想提出挑战,而指出真正的精神力的成长不可能不和身体的活动配合。我们现在看到的最错误的想法便是以为身体活动就只是身体活动而已,

5、以为它不具有更高层次的功能,其实,心智的发展必然是和身体动作相配合,而且是相互依赖存在的。教育理论和其实践必须要能接纳这一种观念。如果身体的活动受到限制,儿童的人格发展和幸福感便会受到威胁。“活动是真正人格的一部分,是无法以其他取代的。不活动的人会受到根本存在的伤害,成为被人生所遗弃的人。”蒙特梭利在观察儿童之后,认为儿童具有极强烈的自我建构的动机。他的人生中最独特、终极的目标便是充分地发展自我。为了自发地达成这个目标,他须要了解四周的环境,“他天生就有想征服世界的心”。就是靠着这种不断而积极地努力要形成自我,才能保持他的情绪与身体方面的健康。蒙特梭利指出,这种形成自我的目标并不是像在现代文明

6、中常见的那种以自我中心为目的所设定的目标。她在1949年指出:“当今大家都过度强调自我完美和自我实现的观念。”然而,真正的自我发展的目标除了是为自己个人的幸福之外,更是为了服务人群。授课:XXX虽然儿童生来就具有一种预先决定的精神发展模式来导引他努力地达到成熟,而且天生具备趋向成熟的冲动力,但是他却缺少一种天生的既成行为模式来保证他一定能成功。人与其他的地上动物不同,人的儿童必须发展自己对生活反应的能力,还好,他本来就具有一种特别的“创造性敏感力”来帮助他完成这么困难的工作。藉着这种内在的敏感力,他可以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判别哪些事物对于自己的成长适合而且必要。儿童全部的精神生活就是建立在这种敏

7、感力的基础上,如果这种敏感力醒觉得太迟,便会导致儿童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无法完好。“如果儿童所感到的不是吸引力而是厌恶感的话,他便无法发展出一种对环境的喜爱,而他本来就是要靠这种对环境的喜爱与兴趣,才能一连串地克服环境阻难而获致独立的能力。” 这种特殊的能力或助力只短暂地存在于儿童时期,到了六岁以后便几乎不存在了。蒙特梭利认为,这正可证明儿童的精神发展并非偶然产生,而是有所设计的。她指出两项助长儿童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敏感期,一是吸收心智。儿童敏感期敏感期指的是在儿童成长阶段中的某些时间范围内,儿童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特质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特征的事物。在敏感期内,儿童会不需特定的理由而“对某种行为产

8、生强烈的兴趣而不厌其烦地重复,一直到最后因为这种重复突然爆发出某种新机能为止。”授课:XXX在这段时期内所表现出的内在活力与快乐,正是根源于儿童要与外在世界接触的强烈要求。儿童对环境的喜爱迫使他们与环境接触,这种对环境的喜爱不是一种情绪上的反应,而是一种理性和精神上的意欲。 如果在任何敏感时期的兴趣遭受妨碍而无法发展,就会永远丧失以自然的方式来克服环境的机会,儿童也就因此丧失特别的敏感性与意欲,导致精神方面的发展及完成都会受到障碍。因此,我们绝不可以让儿童碰运气地去得到在敏感期中发展的机会。只要儿童的敏感期一出现,便应该立即帮助他。成人无法直接帮助儿童形成自己,因为那是自然而成的工作;但是成人

9、必须懂得细心地尊重这个目标的实现,也就是提供儿童形成自己所必要的而他自己却无法取得的材料。简言之,成人应该继续不断地为精神胚体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就好像大自然藉着母亲而为肉体的胚胎提供成长的环境一般。 蒙特梭利从观察得知:儿童生活中的敏感期与以下几种现象有关:对环境中的秩序的需求,双手与舌头的运用,走路的发展,被微小精细的东西所吸引,以及有时会发生强烈的社会性兴趣。在敏感期中出现的第一个特质就是秩序。这个特质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甚至于头几个月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年。重要的是,蒙特梭利很清楚地知道儿童喜爱秩序及一贯性与成人喜欢把各种东西归于定位的那种较温和的乐趣不同。儿童喜好秩序是由于急切需要

10、一个精确且已有所规定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才能将自己的知觉归类,然后才能形成内在的概念架构以了解环境并知道如何对待环境。透过对秩序的特别敏感性,儿童所要辨明的并不是各个位置的物件,而是各个物件之间的关系。儿童具有一种内在的感觉:他所感觉的并非物件之间的区别,而是将四周环境当成一个包含许多彼此相关的部分而形成的整体。唯有在这个整体的环境中,儿童才能使自己适应并采取有目的的行动,否则,他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于各种关系的知觉。授课:XXX 儿童透过三种方法来表现对环境的需求:他看到东西摆放在一个出现的位置时会显得很高兴;看不到的时候会发脾气;而他如果能做得到,便会坚持把东西放回原来应有的

11、位置。舌头,双手,行走,细小事物的敏感期第二个敏感期出现的就是儿童急切地以双手和舌头探索环境。他凭靠味觉和触觉吸收环境中每样东西的性质,以便寻找采取行动的方法。同样重要的是,他藉着这种感官和筋肉的运动来发展语言能力所需的神经组织。因此,蒙特梭利推断说,人以舌头说话而用双手工作,这两样功能与人的智力的关系比身体其他任何部分的机能都更为密切。因此,她将手与舌头称为智性的“工具”。 儿童在这个敏感期中必须暴露于语言环境中,否则以后便无法发展语言。关于这种现象曾经发生的最显明的事例,便是伊塔所提出的“阿维龙野男孩”的报告。这个在婴儿时期就被遗弃在法国森林中的男孩,直到十几岁才被人发现。由于他在荒野中终

12、日与野兽为伍,许多的行为动作都与动物没有两样。伊塔使用各种方法来使这个男孩尽可能地回复到人类的生活,但唯有语言方面无法成功,这个孩子一直不能学会说话。虽然经过检查,证明他的听觉以及身体各器官都没有任何会造成语言障碍的缺陷,但是他就是不会讲话。授课:XXX在成长的过程中,一般的儿童会从周遭环境听到各种有助于发展语言能力的声音。在这段敏感期中,手的运用虽然也对日后的发展不可或缺,但那是另一回事。为了培养知觉和思考的神经组织,环境中必须具有足够的物件以供儿童探究;同样的道理,为了发展语言能力所需的神经组织,儿童必须能在生活环境中听到人的各种声音。在这段时期中,儿童通常四周都是属于成人的东西。“在探索

13、以求发展的重要过程中,儿童最常得到的反应就是别动手!。如果他碰到什么不该碰的东西,一定会受到责骂或处罚。”我们应该注意一点,儿童的行为绝不会是随意选择的,它一定是出自内在的发展需要。“儿童的动作绝非偶然产生,他是受到内在自我的驱力,正在建立组织化的行动所必需的协调与配合。”所以,当成人发现在这阶段中的儿童试图触摸或嘴尝某种东西时,如何的限制或约束才适当?这是需要靠容忍与智慧才能判断的问题,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学习行走的敏感期大概是最容易被人发现的阶段。蒙特梭利认为这个时期等于是幼儿的第二次诞生,因为他从无法行动的状态进入可以自行活动的开始。蒙特梭利还发现一个一般成人很少注意到的现象,那就是

14、这段期间的幼儿喜欢走很长的路。她发觉一岁半的小孩子就可以一下走好几里而不会累。但是小孩子在走路时,并不像成人那样地在心里有个外在的目标。 授课:XXX幼儿学走路是为了发展自己的能力,建立起自己的存在。他慢慢地走,既没有节奏也没有目标,但是四周的景物都吸引着他而鼓励他继续往前走。如果成人在这时想帮助孩子,他必须放弃自己的步伐与目标。敏感期所出现的第四现象,是对一些我们几乎看不到而极微小精细的东西产生强烈的兴趣。儿童可能会对肉眼极难看见的小昆虫产生兴趣,似乎大自然特别安排这个阶段以使儿童探索并欣赏大自然的奥秘,因为这些奥秘在以后都被忙碌的成人所忽视了。敏感期的第五个特征,则表现在儿童对生活中的社会

15、性发生兴趣。儿童会积极地了解别人的基本权利,而学着形成与他人互助合作的团体意识。他试着学习礼节,并且懂得除了自己之外也要为别人服务。这种社会性的行为在开始只是一种观察行为,后来会慢慢地演变成为一种积极的接触别人的动机。 蒙特梭利认为,她发现了这几个敏感期将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一大贡献;而在这方面更进一步的研究则是教育学家们的重要任务。 在发现儿童这些真实的天性以前,学界一直不明白构成人类心理现象的法则。研究敏感时期对于如何引导人类正常发展与形成将成为最具实用价值的科学之一。 授课:XXX儿童籍着工作来建构自我敏感期解释了儿童从环境中获得知识的模式,而“吸收心智”这种现象则可以解释儿童获得知识的历程

16、及其所经历的特殊过程。因为儿童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必须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成人学习。成人已经对环境有所认识,并可以此为基础而建立起累积的经验;但是儿童却是一切要从无开始,所以儿童靠着他的“吸收心智”来完成这种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这是意识发展前的特殊心智状态,也就是潜意识地从环境中吸收功能。经过这样的历程,儿童才能直接将知识吸收而成为心智生活的一部分。“印象并不只是直接进入儿童的心里而已,这些印象形成了儿童的心智,在儿童的内部具体化。”因此,潜意识的活动预备了心智,接着“有意识的历程才开始慢慢觉醒,取代潜意识的吸收工作并承受潜意识的经验,而后成为有意识的行为”。儿童以这样的方式建构自己的心智,然后一点一滴地组成记忆、理解力及思考的能力。这种经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