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文化塑造大脑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753973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和文化塑造大脑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言和文化塑造大脑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言和文化塑造大脑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言和文化塑造大脑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言和文化塑造大脑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言和文化塑造大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和文化塑造大脑(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言和文化塑造大脑不同语言的神经生理基础不同,文化和语言对脑组织的可塑性发挥着重要作 用。对儿童、双语者和阅读障碍者语言加工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揭示,在不同语 言和文化背景下,个体负责语言加工的脑区的结构和功能不同。语言和文化塑造 个体的脑组织。标签:语言;文化;大脑;可塑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差异通过语言得以体现。大脑是语言理解与产生 的神经基础。任何语言行为的发生都基于大脑的神经组织。那么,不同的语言是 否依赖于不同的神经组织,在表达不同的语言时,是否激活不同的脑区?认知神 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功能都与特定的脑结构有关。同时,不同的语言和文 化对应的脑结构也不同。语言和文化可以引发人

2、的神经系统的变化。学习阅读和 写作会对大脑功能会产生影响。语言的熟练水平、习得年龄以及语言的接触量都 会影响语言的大脑表征。对习得拼音文字和非拼音文字的双语者研究表明,语言 和文化影响双语者的语言加工,也影响双语者脑的结构和功能。因此,探讨语言 和文化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以揭示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的关系, 深化对脑的可塑性的认识,查明语言学习的神经心理机制。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技术的改进,研究者开始关注在不同的文化 (如接受教育者和未接受教育者,音乐家和非音乐家)和语言(拼音文字和非拼音文 字)影响下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且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文章主要关注不同 的语言和文化对

3、大脑可塑性的影响。1 语言和文化引起大脑功能的变化1.1 语言对婴儿言语识别和语言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婴儿所处的语言环境影响婴儿识别语言或感受语言的脑组织。在 出生前三个月,周围环境中的声音能够进入胎儿的内耳。胎儿对元音能做出反应, 但对比元音出现频率更高的辅音却无法识别。新生儿的右耳对言语更敏感,左耳 对音乐更敏感。此外,胎儿对自己母亲的声音以及母亲怀孕后期接触的音乐表现 出偏好,表明胎儿有隐性学习的能力。出生 6个月以后,婴儿对言语感知的能力 倾向于母语中的元音,1012个月的婴儿的言语感知能力开始倾向于母语中的 辅音,表明语言环境提供的线索(母语的特征)对婴儿脑组织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 用

4、。例如,英语中的重音将在婴儿的语言经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最初,婴儿对语言差异的识别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重音及韵律方面。Nazzi等 人发现,法国的新生儿可以分辨英语和日语的差别,却分辨不出同样有重音的英 语和荷兰语的差别。将英语、荷兰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的句子混杂在一起让 新生儿听,他们只能听出英语、荷兰语与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的差别,听不出英 语与荷兰语之间以及西班牙与意大利语之间的差别。这是因为英语和荷兰语的特 征是重音突出但韵律不规则,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的特征是重音不突出但韵律规 则。这说明,新生儿是以韵律和重音来区分话语的。母语所创设的韵律环境塑造 着婴儿的脑组织。当让婴儿学习不同语言时

5、,语言之间差异越大,婴儿感受到的 区别越明显,越容易做出不同的反应。相反,对于韵律或重音差异不大的语言, 婴儿就不能区分。1.2 语言和文化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人的大脑具有适应的功能。通过不断地接受刺激,积累经验,学习和从事特 定的活动和训练,大脑神经元的连结和回路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大 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PaUier等人对出生在韩国但在38岁之间被法国家庭收养已经成年的人进 行研究。结果发现,被试法语流利,毫无韩语(他们的母语)意识,也区分不出韩 语和其它语言之间的差别。研究者测试这些被试是否对韩语存在着内隐记忆。结 果发现,这些被试与控制组(母语为法语)被试的表现没有差异。当给他

6、们听用韩 语、法语和其它语言朗读的句子时,两组被试激活的脑区没有差异一法语比其它 语言(包括韩语)更能激活大脑皮层。研究者认为。这些被试最初被韩语(母语)塑 造的脑组织重新被新的语言和文化塑造。当然,如果能继续接触韩语,情况则会 发生变化。Oh等人研究了出生在韩国但是儿童时代被寄养在讲英语家庭里的成 年人。根据被收养以后重新接触韩语的情况,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被试 6岁以 后每月接触几个小时的韩语,另一组被试则未接触韩语。前一组被试分辨韩语语 音的敏感度和以韩语为母语的人没有差别,后一组被试则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 分辨韩语的语音敏感度上没有差别。这表明,经常性的语言接触对人的脑组织产 生了重要

7、的影响。1.3 双语者大脑功能的可塑性Perani等人研究了分别在早期和晚期习得第二语言的高水平双语者。结果表 明,对两种十分接近的语言(如意大利语和英语)而言,相对于习得年龄,大脑表 征是第二语言水平的更重要的决定因素。Perani等人比较了出生在西班牙和加泰 罗尼亚的双语者。被试的母语分别是西班牙语和加泰罗尼亚语,3岁时开始接触 第二语言,同时在生活中一直使用两种语言,两种语言的水平十分接近。结果发 现,从已经习得的母语中提取单词时,大脑激活区的范围较小。然而,不经常使 用或接触第二语言(西班牙语)的加泰罗尼亚语者在讲西班牙语时,脑区激活的范 围较大。这说明,习得年龄和接触语言的程度都影响

8、双语者大脑激活的模式,甚 至在他们较早就习得两种语言而且两种语言的水平十分接近的情况下,也是如 此。Wartenburger等人对意大利一德语双语者进行研究。被试的第二语言的习得 年龄不同,语言水平也不同。结果发现,语义判断的大脑激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 依赖被试的第二语言的水平。习得年龄主要影响语法加工的皮层表征。这一说法 支持了另一种观点,即年龄、学习影响第二语言加工的大脑基质,但在影响语法 和语义的效果上有差别。另外,在对早期就精通两种语言的被试的研究表明,早 期的语言经验调谐着人的大脑皮层。对于双语者而言,第二语言阅读是由母语塑 造的。2 语言和文化引起大脑结构的变化2.1 语言和文化对大

9、脑结构的影响Valaki等人比较了讲汉语普通话、英语和西班牙语的单语被试接收性语言功 能的大脑皮层组织。结果显示,西班牙语被试和英语被试在语言加工中表现出明 显的左半球单侧化,汉语被试在语言加工中左、右半球不平衡的程度明显降低, 汉语被试右脑颞顶部位更多地参与生理激活。解剖学的证据表明,讲英语的白种 人和讲汉语的亚洲人在前额叶、颞叶和顶叶的结构上存在差异,差异的根源可以 用儿童时期在语言习得中形成的神经可塑性来解释。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学习阅读和写作会对成年后大脑的结构产生影响,特别 是最基本的听说与阅读之间的神经网络连接。Petersson等人的研究表明,虽然脑 成像研究的结果证实负责语言加工

10、的解剖区域已经确定(如Broca区,Wemick区 等),但是,区域之间的交互模式有差别。对于有文化和没有文化的个体而言, 在完成同样的言语任务时,上述语言加工区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差别。 PET 扫描的 结果表明,真词重复时两类被试没有差异,假词重复时两类被试的大脑语言区的 交互作用存在差异。这一差异主要与Broea区和前顶骨皮层的连接以及Broca区 和Wemick区之间脑岛(insula)中后部有关。研究发现,没有文化的妇女的胼胝体 比有文化的妇女的胼胝体要薄。 Petereson 等人还发现,学习语言能够调节语言 的视觉一听觉系统,大脑结构是由读写能力来调节的。读写能力和正规学校训练 不仅

11、对语言相关的技能产生影响,还对个体的认知产生影响。正规学校教育影响 二维乃至三维的视觉命名技能。脑功能成像的研究表明,有文化和没有文化的个 体在脑结构特异化上存在差异,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个体有专门司职该任务的皮 层区。Christian 等人对比了专职音乐家、业余音乐家(经常接触乐器但弹奏水平不 够专业)和普通被试的脑结构。结果发现,他们的运动区、听觉区和视觉区灰质 分布的模式不同;同普通被试相比,从事音乐的被试大脑颞前回的灰质量较大。 音乐家演奏乐器的过程就是将视觉刺激转化为动作的过程,这类活动使得前额皮 层和颞下皮层的功能性活动同时增加并产生单向对应的映射关系。同时,音乐训 练导致小脑结构

12、的差异,熟练者比不熟练者的运动、视觉、听觉空间阈限降低。 接受音乐训练的被试在角回区左侧灰质量更大,在前顶骨区可以融合来自多个感 觉道的信息,并通过与前运动皮层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实施运动提供指导,这 两个功能对音乐演奏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Draganski 等人运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 练习过魔术的个体大脑进行扫描。结果发现,被试负责加工和储存复杂视觉动作 的大脑区域发生短暂的和选择性的结构变化,表明大脑的宏观结构依刺激而改 变。2.2 加工不同语言的脑区不同2.2.1 汉语加工的脑区激活研究非拼音文字对于了解语言系统组织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非常重要。汉字的 特殊性在于它的语音、形态和语义系统。 P

13、effetti 等人认为,在所有文字中,词 素作为意义和形式的单元可以直接在文字系统中得以体现是汉语的独特之处。大 量研究表明,相对于阅读英文,阅读汉字包含了更多的右脑区域。这表明,右脑 中前区协调并整合密集的视觉空间分析。汉语的名词和动词的结构具有特殊性。 当汉语被试看到双音节名词、动词和词性含糊的词并完成词汇决定任务时,汉语 的名词和动词都会激活大脑左、右半球的很大一片重叠区域。这表明,语言类型 和语言特征影响语法分类的神经表征。汉语语法的特征对阅读表征、加工和习得 产生影响。McBrideChang等人比较了多伦多、香港和西安三地的幼儿园和一 年级儿童的音节和单个音素的启动效应。结果发现

14、,掌握不同正字法的儿童语音 意识发展既受语言也受书写体系(简体繁体)影响。在西安和香港儿童中,音节 敏感性在汉语阅读中有相对较强的预测作用,但在英文阅读中有较强预测作用的 因素在汉语阅读中却不发挥作用。香港和西安儿童的差异表明,拼音有助于提高 音节敏感度。最近一项研究表明,阅读汉字的能力和儿童的写作技巧联系密切, 语音敏感对拼音文字的加工发挥更大作用。研究者提出,汉语阅读发展过程中语 素的形成受到两个因素影响,其一是正字法意识,它有助于提高视觉表征、语音 和语义之间联系的有效性;其二是建立运动程序,这个程序导致汉字的长时运动 记忆的形成。2.2.2 日语和韩语加工脑区的激活日文和韩文都由语素和

15、音素两类书写体构成。因此,对日文和韩文两类书写 体加工的研究可以对比表意和表音文字的加工差异。 Nakamura 等人对比日文语 素和音素书写体的研究发现,两种书写体的单词共用一个视觉枕颞激活区,对 kanji(语素)书写体的使用稍稍偏向中央和右侧的激活,而Kana(音素)是范围更大 的枕部激活。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比较两种书写体词汇在大脑两半球词编码 和表征的不平衡性方面的异同。结果发现,右眼(左脑)对 Kana 加工有优势;而 对Kanji的加工没有发现单侧化优势Kana形式的字投射到左眼或右眼时引发启 动效应。Kanji形式的字投射到左眼时产生的启动效应虽然在时间上有些迟缓, 但却更强

16、烈,说明右脑参与加工更多。在Cho和Chen对韩语两类书写体的研究中,要求被试对只对一种书写体或 两种书写体混合的在上下文中出现的单词做命名或语义分类反应。结果发现,对 Hangu 1(音素)文字,语义分类时词频效应比命名时显著,书写体配对效应只在命 名中出现。如果不考虑实验任务,较强的词频效应出现在nanja(语素)书写体中, 书写体配对效应只出现在分类中。这表明,加工两种书写体时运用的策略由实验 任务和书写体的性质决定。2.3 双语者大脑结构的可塑性MeChe11i 等人发现,学习第二语言增加左脑顶下皮层的灰质密度,结构重组 的程度是由语言熟练水平和习得年龄决定。在一项研究中,被试是本土讲英语的 人,年龄和受教育水平类似:25 个被试几乎没有接触过第二语言;另外25 个被 试5 岁前学过另外一种欧洲语言,5 岁后还有规律地练习第二语言;33 个晚期双 语者在1015岁之间开始学习另外一种欧洲语言,并且有规律地练习了 5年。 结果发现,对比晚期双语者,早期双语者左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