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多年来三下乡活动的总结和思索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7534156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多年来三下乡活动的总结和思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市多年来三下乡活动的总结和思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市多年来三下乡活动的总结和思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市多年来三下乡活动的总结和思索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市多年来三下乡活动的总结和思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多年来三下乡活动的总结和思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多年来三下乡活动的总结和思索 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市多年来“三下乡”活动的总结和思索新的形势下,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是促进处理“三农问题”、亲密党群关系、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要求。多年来,本市主动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市农村特点的“三下乡”之路,并将“送教育下乡”融入其中,发明性地将“三下乡”扩大为送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四下乡”。其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方法越来越活,效果越来越好,已成为本市享誉全国的“四大群众文化品牌”之一。一、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变“给什么要什么”为“要什么给什么”群众需要的不但是“锦上添花”,更主要的是“雪中送炭”。“花”只艳一时,

2、“炭”才暖人心;群众要的是是实惠,而不是垃圾不是形式。经过多年的探索调查,了解群众所需所急,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不停改变形式内容、方法方法,把政策下乡、科技致富、文化扶贫、卫生宣传、法律普及、教育支援等相结合,从最初的“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从“最初的探望”到“常常的留守”,从“天女散花”到“对口帮扶”,从“给什么要什么”到“要什么给什么”。下乡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城镇交流的层次也越来越深入。1、文化下乡改善方法文化下乡引导农村舆论,解疑释惑“三农”政策,提升农村文明,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1)、下乡演出年年实年年新。每十二个月从全市各行各业抽调文艺精

3、英,组织文艺宣传队,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国策文艺宣传在“思想上突出专题,内容上贴近群众生活,艺术形式上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格调上雅俗共赏”,其演出每十二个月达20多场,行程达300多公里,踏遍#每个镇街,历时半个月,节目达20多个,观众近10万人次。另外还有春节、元旦、五一、国庆等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2)、下乡图书成精神食粮。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组织送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戏剧下乡、下村、下社、到校,每十二个月有300多人下乡流动、走街串户,送书上门近10000万册,捐献图书1000多册。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3)、下乡电影做“银幕教科书”。和企业联姻,72支农村电影队

4、常年奔走于乡村校园,每十二个月放映7200多场,观众达250万人次以上,放映优异国产小说片400多部,农村科普、科技影片100部。中小学爱国主义电影系列化教育,把电影送进校园,每生每期观看4-5场国产优异小说片。2、科技下乡拓宽渠道种田需科学,“雪中送炭”式的科学下乡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智力支持。每十二个月组织各类科技人员下乡,多渠道向农村送科技书刊、科技录像带和科技资料。组织好科技大集、科技之冬等多个形式的咨询服务活动,帮助农民处理生产生活中的技术难题。结合农业科技推广月活动的开展,组织18个市级部门、15个市级学(协)会、300多个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平均每十二个月组织科技赶场150数次,出动

5、科普宣传车150多辆,展示科普展板、橱窗3000块,接收咨询群众约20多万人次,发放资料60多万份。3、卫生下乡完善机制卫生下乡为农民致富注入了新鲜活力。动员广大医务人员下乡,为农民防病治病。动员各方力量,把部分药品和医疗器械送到农村,改进医疗卫生条件。加强乡村医务人员业务培训,提升技术水平。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宣传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计划生育政策和优生优育知识,提供计划生育服务。利用广播电视、报纸、街头宣传、议诊等形式,向农民群众送医药,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平均每十二个月下乡20次,参与活动的医务人员达500多人次,出示展板400多块,发放宣传资料40万份,议诊群众4000

6、多人次,受益面近45万人。4、教育下乡连续深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农村教育是农村致富的关键。本市创选性地把送教下乡作为活动内容之一,常年开展。常年组织学科带头人、名师、全市初中、小学、幼教优异老师近100名到到各个乡镇、尤其是贫困山区支教、送优质课、示范课下乡,平均每十二个月送教下乡100数次,指导山区老师近600数次,为农村中小学带去优秀的教育理念、优异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带去优异的教学资料、器材;钟永红、李丽等30名幼教老师送教到朱杨、傅家、杜市等地,每十二个月约24次80多节。何德芬等30多名小学老师到傅家、石门、中山等地,每十二个月约30次100多节。陶勇等40多人中学老师到四面山、紫云、东胜等地,每十二个月约35次120节。二、变“多下乡”为“常下乡”,变“送、教”为“培、建”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是提升农村文化、科技、卫生、教育水平的根本。广大农村在张开双臂迎接来自城市的文明结果的同时,急切地呼叫着知识更新、思想更新、观念更新的建设力量。仅靠组织几次集中活动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