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7533068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安阳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河南省安阳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安阳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安阳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阳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一、单选题(共50小题,每题1分,共50分)1.中国古代社会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即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这一变化发生于A. 西周B. 秦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故答案为A项。秦朝、汉朝和唐朝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存在“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排除B、C、D项。【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古代帝

2、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通过分封,西周诸侯与王室之间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天子正是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统治。2.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与“宗祠”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世袭制【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来看,与“宗祠”

3、密切相关的制度是宗法制。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政治等级、维护贵族统治的制度,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是注重血缘亲情、尊宗敬祖。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分封制是分封诸侯到地方建立诸侯国的制度;世袭制是根据血缘关系继承王位的制度,均与材料反映的注重家族、尊奉祖先的信息不符,排除A、C、D项。3.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秦王赢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材料反映出秦王赢政A. 受宗法传统影响B. 极力推广分封制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扩展王朝的疆域【答案】A【解析】【详解】秦王赢政在灭东周国后,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

4、”,这明显受到商周宗法制的影响,故A项正确;秦王赢政极力推广的是郡县制,故B项错误;秦王赢政封一地给东周君,这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秦王是在灭掉东周国后,又分封的,王朝的疆域没有变化,故D项错误。4.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晋国是姬姓封国晋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 B. C. D. 【答案】C【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同姓不婚”的规定可知秦晋两国不同姓,结合教材内容可知晋国,鲁国是姬姓;齐国是

5、姜太公的封地;宋国在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周武王封召公于北燕,属姬姓;秦王只是西周分封的一个异姓诸侯不是王室贵族;故三项正确;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晋燕两国都是姬姓,不能通婚。故答案选C。点睛: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时期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西周以此作为自己政权架构和巩固政权的基本模式。宗法制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地实现西周王权的平稳过渡,而且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法制并未同分封制一起退出历史舞台,二者紧密相关,但亦有明显区别。5.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

6、观上( )A.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 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 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划分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中“消除”表述有误,不能消除隐患,故A项错误;“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是元代行省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也包括经济方面,故D项错误。6.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A

7、. 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B. 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C. 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D. 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并没有消除地方割据的条件,故排除A项;郡县制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不能保证封建国家的统一,故排除B项;秦代的郡县制推行于全国地区,而非仅仅是在边远地区,故排除C项。根据“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国家“大一统”的形成,故选D。【点睛】郡县制是中央控制地方的一种行政手段,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地方割据主要是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的地方独立性增强,所以郡县制

8、能加强中央集权,却并不能消除地方割据的条件,更不能保证国家的统一。7.李华中书政事堂记:“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复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以擅与,货不可以擅蓄,此堂得以诛之。”材料说明了政事堂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制约了君主专制C. 不利于商业发展D. 有利于政治清明【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政事堂可以劝谏君主的无道行为,可以罢免不法臣子,可以诛杀擅自兴兵、私授权力及擅自积累财货的官员。这有利于规范君臣行为和政治清明,因此D选项正确;政事堂是中央

9、官署,无法体现其加强了中央集权,A选项错误;B选项错误,政事堂只是可以劝谏君主的无道行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加强了皇权,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政事堂的职权对象仅为君臣,与商人阶层并无关系;故正确选项为D选项。【点睛】本题联系唐代中央机构政事堂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其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也与商业发展无关,依据唐朝三省六部制建立的影响可排除剩余选项得出正确答案。8.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由此可知,当时的高级官员选拔A. 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B. 注重出身和门第C. 以

10、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D. 注重基层实践经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唐宋时期高级官员的选拔,必须曾经任过州县官员,由此可知,当时的高级官员的选拔注重基层实践经验,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注重出身和门第,故B项错误;察举制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故C项错误。9.有学者在论及古代某项政治制度时说:“此制度变乾纲独断为集体议政,且其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也使得我国古代的政治架构逐渐去除了原始的粗糙,内部的稳定性大大加强。”材料所指制度应指A. 世卿世禄制B. 三公九卿制C. 三省六部制D. 内阁六部制【答案】C【解析】【详解】

11、根据“集体议政”“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联系所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集体议政,决策、审核、执行分权运行,故C正确;世卿世禄制指古代官吏可以父死子继,世袭此职,时代享有该职俸禄,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三公九卿制指中国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中央集权的决策体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总管政治、军事、监察等事务,不符合“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排除B;内阁六部制,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无法体现“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

12、息是“集体议政”“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联系所学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分析解答。10.下表列举的是古代诗歌中关于武则天的评价。据此能够得出的合理结论是关于武则天的居中履正,禀和体微。仪刑赤县,演教椒闹。陶钧万国丹青四妃。河洲在咏,风化攸归唐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中宫第五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唐杜甫赠蜀僧丘师兄天人共愤世皆嫌,垂拱焉能二十年?谁信裙珠翠侣,反胜冠冕任英贤元叶颙唐武则天传樵云独唱卷四A. 有虚怀纳谏的胸襟B. 治国才能值得肯定C. 当政推动社会繁荣D. 当政有违儒家伦理【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河洲在咏,风化攸归”

13、“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谁信裙珠翠侣,反胜冠冕任英贤”等信息来看,均是肯定武则天的治国才能。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武则天虚怀纳谏,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当时社会繁荣,排除C项;这些诗歌没有认为武则天的当政有违儒家伦理,排除D项。1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B.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西周分封制,地方有相对的独

14、立性,不符合题意;B项是元朝的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C项是唐太宗主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制度,不符合题意;D项是清朝军机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不符合题意。12.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 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 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 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 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考点:据材料“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与事稳便,方可奏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他主张发挥宰相等大

15、臣的议政权,故A项正确。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君权与相权不可能相互制衡,故B项错误;中央权力重心应当在皇帝,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是本质特征,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制13.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A. 唐长安B. 宋开封C. 元大都D. 明北京【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图中都城的中枢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依据所学知识,这三个机构分别负责行政、军事、监察。唐代中央行政机构为三省六部制;宋代中央行政设中书门下;元代中央行政设中书省;明代废除中书省,权分六部。枢密院和御史台是自唐以来一直存在的。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大都中枢机构14.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 秦代B. 汉代C. 唐代D. 宋代【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秘阁”“通判”和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官职属于宋代,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