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山水田园诗的表达技巧专题训练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7529654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赏析山水田园诗的表达技巧专题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赏析山水田园诗的表达技巧专题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赏析山水田园诗的表达技巧专题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赏析山水田园诗的表达技巧专题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赏析山水田园诗的表达技巧专题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赏析山水田园诗的表达技巧专题训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赏析山水田园诗的表达技巧专题训练一、主题归纳:归耕隐居之乐向往自由悠闲生活描美景,爱自然厌弃官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感叹流年易逝,伤春惜时二、题型: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本诗歌中某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某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三、常见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反复等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侧面描写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白描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一) 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题点拨:从诗中的“ ” (某个字)看出,本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

2、了 的景象。晚春韩愈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注】杨花,诗中指柳絮。(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2分)从“斗”字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拟人1分,写出效果1分。)同步练习: 雨后池上 刘 攽b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 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二)某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答题点拨:先找出所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确定所描绘的季节,或时间,再看诗句所抒发的感情,最后发挥想象

3、,运用生动连贯的语言描写画面,语序可以调整,还可适当添加内容。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上林:上林苑,指长安城。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2分) 答案:早春的城东,景色清新,柳枝还未泛青,枝条上只是长出了几颗嫩黄的叶芽。(写出早春柳树的特点即可)同步练习:1.阅读晚春(诗歌原文见上面)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2分)2.阅读雨后池上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三)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虚实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分析与此类似。)答题点拨:本诗或某几句运用了 动静

4、结合的表现手法。“ ”一句描绘了 ,是动景。写出了 。“ ”一句描绘了 ,是静景。写出了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2.后两句中的“泥融”与“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的不同情态?(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首诗写景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泥融飞燕子”一句,描绘了燕子衔泥筑旭,是动景,飞燕的繁忙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沙暖睡鸳鸯”一句,描绘了鸳鸯在沙洲上静踩不动,是静景,鸳鸯的闲适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展现了初春时

5、节一派生机盎然明丽之景;(答出“动静结合”1分,分析1分)同步训练: 雨后池上 刘 攽b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2.本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2分)(四)对比映衬的写法分析。 (以乐写哀的分析类似)答题点拨:“ ”和“ ”形成对比,突出了 。 以“ ”反衬“ ”,表达了作者 感情。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3分)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

6、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北陂杏花 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注: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陂(bi):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占春:占领春光,指包含浓郁春意。碾作尘:意即备受践踏。1、陂(bi):池塘。2、身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身指岸上杏花,影指水中倒影。3、绝胜:远远胜过。(3)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同步练习: 赠刘景文 【宋】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

7、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注】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秋末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已58岁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擎雨盖:喻指荷叶。擎:举,向上托。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君:你,指刘景文。 (1)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_”、“_”描绘出秋末冬初的 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五)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分析。答题点拨:先找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理解它们的特点,再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作者一般是借什么景物来表达自己

8、的志向情趣。答题格式:诗人写“ ”实际上是写自己的 ,用 象征 表达诗人 的志向或情趣。白云泉 唐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注白云泉在苏州市西二十里,号称“吴中第一水”。自白居易题以绝句,白云泉遂名显于世。白居易贬官江州后,济世抱负渐减,随遇而安、独善其身的思想日增,反映了其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1.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答案: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表现了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娴静雅致的神态。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

9、,逍遥惬意。寄寓了作者自在安闲的思想。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释】虞世南:初唐诗人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緌(ru):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藉(ji):凭借。1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六)分析形象答题点拨:从“ ”看出人物什么性格特点。采莲曲二首(其二) ( 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注: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芙蓉:即荷花。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

10、,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同步练习: 北陂杏花 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注: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陂(bi):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占春:占领春光,指包含浓郁春意。碾作尘:意即备受践踏。1、陂(bi):池塘。2、身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身指岸上杏花,影指水中倒影。3、绝胜:远远胜过。(2)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3分)白云泉 唐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七)情景交融:通过写什么

11、景来表现什么感情(什么景烘托渲染了什么心情)月螺川早发 【 明】王猷定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拔残星。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 一孤亭。【注】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棹(zho):船桨。孤亭:这里指螺江。诗人:王猷定(yu)(15981662),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诗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辈科名显达,但他并不追逐功名利禄。“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32分)解析:联系诗句中诗人抒发的情感具体分析即可。参考答案: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离别螺

12、川时的伤感之情。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水雁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了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三)白描手法:语言简洁,极少修饰。描绘出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注】陂(bi)塘:池塘。飏(yng):飞扬,飘扬。【问题】 2.填空:这首词随作者的【 】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有【 】、【 】的特点。(3分) 3.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5分) 答:【参考答案】 2.(共3分)春游(游览)顺序或游踪 色彩明丽 生机勃发或欣欣向荣 3.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2分)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1分),有色有声(1分);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1分)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